..续本文上一页适众机,故佛印可之以如是、如是。此言修持方法,须先造药师佛形像,然后以华香庄严道场而供养之。但应如何建立形像耶?此须依据前第一第二愿中,明佛身光,相好庄严而建立之。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等,此专指在家信众而言。即修建药师法会,七日七夜,斋戒受持,香花供养,与今之寺院中修建弥陀佛七等相似。食清净食,不但素食,尤重过午不食之禁;若过午食,即为不净之食;五荤及腥血肉之食,更无论矣。澡浴香洁等,即三业清净,一心恭敬,七日七夜,受八斋戒,如法修持。无垢浊心者,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坛既清净,心须无垢浊,若心不离垢浊.坛净亦复奚益?秽污堆积曰垢,泥水混沌曰浊,设以心如净镜,因贪等烦恼之秽积,则如镜著尘垢矣。设以心如清水,因贪等烦恼之污滓,则如清水混泥浊矣。故今应生无垢浊心,即将一切烦恼伏息,起清净心。既无垢浊,应无怒害。然怒害心,为烦恼中最利之烦恼──怒心为小随烦恼中之忿,害心即小随烦恼中之害──,此怒害心形之于外,无非损人的行为。本来、佛心众生心,一心一切心,交互相遍。由此怒害心起,即与诸佛慈悲之心隔绝,而障蔽与一切众生相通之本能也。“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即此之谓矣。由无垢浊心,起清净心;由无怒害心,起慈悲心;对一切有情识有思想的同类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又、无垢浊心,无怒害心,犹为佛教消极方面破除者。
而一般不明佛理之人,即以此目佛教为悲观的或消极的,不知佛教于破坏垢浊、怒害之心后,即随而建设慈、悲、喜、舍平等心所表现的积极行为,不智孰甚!慈、悲、喜、舍,亦曰四无量心,以此四心普遍平等,量同法界,无界限故。慈心、使诸众生同得利益安乐,如母忆子,时时念子安乐,而菩萨则遍诸有情。悲心、拔除众苦,由慈为本,见众生苦而悲痛,欲救济其苦,尽力设法,将苦连根拔除,杜塞苦源。故诸佛菩萨,皆以慈悲为心,由慈悲故,见众生得乐离苦,起普遍的喜心;喜心、正与嫉妒心相反,以怀嫉妒心,见他好事,即不欢喜。须有上慈、悲、喜三心,等观若自若他、若男若女,众缘所生,其性本空,无可取著,自他苦乐平等无别,即起舍平等心。由舍平等故,若慈、若悲、若喜各各平等,即成四无量心矣。故若慈悲等心,从自他观念而出发,执为实有能拔苦者,能与乐者,及所离苦者,所受乐者,则有限量,非平等心;而菩萨从二空无分别智而起与乐拔苦,虽终日与乐拔苦而不见与乐拔苦,故能成其平等普遍之无量心也。
总之、塑画形像,供养经典,受持读诵,思解其义,开示演说,互相修习,即组成建立药师法会之仪轨也。
己二 指陈效益
庚一 获福益
“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此获福文略,下免难文稍广。由前建立药师七佛道场,七日七夜,斋戒沐浴,如法修行,即将此功德回向,皆得随愿所求。但发愿须在功行未修之前,而回向则在功行修成之后。将此功德,或回向个人消灾获福,或回向法界众生;此发愿与回向之区别也。但世俗一般人所欲求者,不外福禄寿喜等,故此中即随俗而说。寿、乃人生得以维持生命的最重视者,寿若无,则虽有整千盈万之产业,不能享受,故曰:“五福寿为先”。佛法谓人身难得,若既得人身,如嫩木初长,天真时期若遭夭折,即不寿矣。又至壮年时期,血气方盛,正是青云直上、奋发有为之日,忽遭不测,百业不成,志愿未伸,尤为可愍!至于老年欲寿不能,亦极痛苦。故求长寿,实为人生最大之要求,而尤为富贵者所需要,亦为中国人特别需要。因中国人素重视现生富贵,不若西洋人斤斤乎求生天国,故须先求长寿来保障富贵。尤其中国之道教,求长生久住之道,与万物并茂,与天地同春,皆求长寿之表征。然真长寿,非人所能,即道教长生久住,亦非究竟;盖究竟长寿,无始无终,不知本末;若落本末,即有始终,故虽寿长至非非想处,亦有尽时,何况道教?即如道教寿与天地同春,而天地亦有成住坏空之变,故其寿是相待的非绝待的,是有尽的非究竟的。道教尚且如是,又何论人寿耶?人之寿命,由阿赖耶识中引、满、二业种子之原动力,引生一期异熟果报之命根,有形段,有限量,呼吸不来,命根即断,故亦是相待的非究竟的;若究竟无限,须空异熟业报,则业命断而任运相续之无分别智的慧命长存。菩萨根本智证真如法身,慧命相续,无漏功德辗转增上,即不为异熟业命有形段之限量。然地地新陈代谢的微细变易未穷,故有变易寿限。唯至佛果大圆镜智相应,转成庵摩罗识,相续湛然,无有穷尽,方为究竟无量寿也。但此为佛之报身寿,佛有三身:自其法性身言之,从本以来,不生不灭,无始无终,众生与佛平等平等;但众生未证,只可名法性,不得名身;菩萨少分证得,佛果究竟满证。此法性身与报身之自受用身,一味普遍。至他受用身与变化身,则机缘无尽,佛身无尽。故总言之,法身自性长寿,报身相续长寿,应身无尽长寿;三身寿命,永久无尽。此云求长寿得长寿,或得天上人间较长寿命,或得究竟佛寿,佛以愿力,皆令随愿以偿。
求富饶得富饶者,富饶、即财物珍宝,仓库盈溢,资生之具无所乏少。常言福报,广义通长寿等,狭义唯局富饶;富饶故有福。中国人最喜求富饶,如一般烧香礼佛者,求发财居多,此亦为人情之常,故佛能令遂其愿。约深义言,佛法明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因布施故,果得七圣财,及一切功德法财,故佛为世出世间之大富长者。
求官位得官位者,官之本义为公,居官位掌职权,原为国家人民社会群众服务;故狭义言官位,则局政治文武官僚。广义言之,凡为公众服务,皆可名官。所以怀抱绝大之士,立志治国安民,而欲以贯澈其主张,达其目的,方有居官掌权必要,以实行其治国安民之素志。如此求官位,方不失其求官位之意义。世俗流弊,唯假官位以张威势而谋俸禄,满足私人家族生活,则非设官之本意也。但无论其为公为私,皆亦人情常有,令之随愿得遂。又、以佛法言之,菩萨自利利他,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安和,方为真正大官。而官位之究竟,莫逾于无上丈夫调御士之天人师之世尊也。
求男女得男女者,既得富饶家业,必仗子孙嗣续。尤其中国人富于种族思想,自高祖至玄孙,数代相聚,引为乐事;而世界人类,亦皆有其愿。然综其求子女原因,不外两种:或因家产充足以待传持,或因有志未遂以待继续;故无子女,实为人生最大憾事!即如吾国出家人之寺院产业,亦待徒子徒孙法子法孙之继续,何况世俗?故佛随人愿,凡求子女,皆令满足。但此子女,佛法亦有深义;维摩经云:“慈悲心为女,智慧诚实男”。法华化城喻品云:“男女皆充满”,即定慧皆充满义。故佛果之大悲、大智、大定,皆为胜义男女。人生之欲求虽多,举其荦荦大者不外以上四种;即此四种扩充其义,俱通达佛法深义焉。
庚二 免难益
辛一 百怪出现难
“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
忽得恶梦,百怪出现,皆为不祥之兆。其致诡怪原因,或宿业,或四大不调,或鬼神作祟。佛经中言阿难得恶梦,及佛母摩耶夫人佛涅槃时,在忉利天宫得恶梦等,此等皆为预兆。但万法唯心所现,若遇恶梦怪异不觉其恶,视若无事,亦即无事;若既惊恐不安,心有挂碍,则将不免为患。今以已建立药师道场,恭敬供养,由佛力故,不吉祥事皆自隐没,不能为患。
辛二 一切怖畏难
“或有水、火、刀、毒、悬险、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若水、火,若刀、毒,若恶师子,若虎、狼、熊、罴、若毒蛇、恶蝎、若蜈蚣、蚰蜒,若蚊虻等诸难,皆能伤生害命,致人于死地。又此诸毒难,表贪、嗔、痴诸毒烦恼,能伤害法身慧命。又由内毒故,外毒能害;若至心忆念佛名号,息诸内毒,则外毒亦不能伤,而得解脱。
辛三 他国侵扰难
“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解脱”。
此为国难。故今讲经《钟声偈》云:“功勋酬民国深恩”,即含祈祷国家平安之意。此文虽略,内忧外患靡不收摄。侵、即侵犯略夺,破他国之领土完整,尤于文化、政治、经济种种侵略,使之民不聊生,骚扰不宁,内讧纷起,鹬蚌相争,遂令渔人得利。今自中国观之,数十年来,皆是处在内忧外患重重困顿之中,文化受侵略故,人民思想紊乱;政治受侵略故,关税、法权失主;经济受侵略故,人民生活枯竭。因之匪窃蜂起,盗贼猖狂,加以军阀割据,公然反乱。原国家之建立,本为保障人民权利,今则国患如此,民何以堪?而此职责,各有攸归:在昔以帝立国,帝负其责;今者以民立国,宜由国民共负其责。然救国之法虽不一,若能至心忆念彼佛,国民信仰心得安定,亦解脱国难一法也。
辛四 犯戒堕落难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
前三难,通于一切人类,此则指已皈佛法修学者之难。戒律既受,毁之则堕!未受戒而不守戒律,不道德而已;若受戒破戒,则加破坏佛制之罪,罪过极重,甚于洪水猛火之难!此净信善男女之皈依三宝者:皈依佛故,誓不依天魔外道为师;皈依法故,誓不读邪外典籍;皈依僧故,誓不与外道恶人为伍。故受三皈者,即尽形不事余天,坚固信心,进而以佛所说法…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