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開題(附大科)

  地藏菩薩本願經開題(附大科)

  太虛

      ──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窦寺分院講──

  一 釋名題

  二 敘譯史

  (附) 大科

  一 釋名題

  今天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此經共有上中下叁卷,共十叁品,忉利天品第一,乃至囑累品第十叁。要是詳細的講明,需幾個月,現在只于七天內將全部中每品的大意,約略解釋。今先來把此經的名題說明一下。第六品中普廣菩薩請問世尊說:“當何名此經,使我雲何流布”?佛說:“此經有叁名:一名地藏本願,二名地藏本行,叁名地藏本誓”。這叁名總是就菩薩因地所修所發的願行而立。所謂本行是隨願來的。

  因願有誓,自己對自己誓約,必定將這種事情做到,故誓也是從願來的。把叁途受苦有情度盡,由大悲心必要如此去行。本願、本行、本誓而以本誓所成力用爲果。由因克果,果上所作也就包含本願中的。

  地藏、是菩薩的德號,愍念地獄受苦衆生,分身十方世界,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以悲願住地獄度生,名爲地藏。次則因大悲願最勝最廣,猶如大地一樣:大地爲一切所依止,又能荷擔一切含藏萬物;而此菩薩悲願心亦複如是,爲一切衆生之所依止,荷擔十方諸佛事業。所以如大地樣的,將諸佛功德事業並衆生苦惱荷擔起來,含藏在悲願心地之中,名爲地藏。又大地能出生一切法,菩薩說法利生出生無量方便法門。此地藏菩薩之名,不但見于此經,其他亦有所說;唯有此經于其本願、本行及果上之濟度衆生,說得最爲詳細。

  菩薩、是通名,如觀世音、彌勒、普賢、文殊菩薩等。梵語菩提薩埵,此雲覺有情。菩提是上求之佛果,薩埵是下化之有情。菩薩已竟立志上求下化,大慈大悲,名爲菩薩。不過有初學、久修、果後之不同。如我們能夠發一種自利利他心,也就是菩薩。楞嚴經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位,稱名久修的菩薩。若盡未來際利益有情,是果後之菩薩,如觀音、文殊等。所以初學與久修,程度相差很遠。比如初入小學校與大學,都稱學生。又、中國人凡見偶像都誤稱菩薩,應知偶像不必是菩薩;菩薩亦不必是偶像。大旨說來,沒有發自度度人大心的,不名爲菩薩;發了心的初學至于等覺皆稱爲菩薩。現在地藏,是程度極高之菩薩也。

  本願:有願望、願欲,則有所行及所作結果。有志必成,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故願爲一切萬行之根本,也爲修成佛果之源泉。普通諸佛菩薩都有四弘誓願,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各有特別注重的地方:阿彌陀佛以淨土攝受一切衆生,執持名號乃至十念皆得往生;藥師佛十二大願,聞名禮念可以消除災病,延壽健康;觀音大士是“弘誓深如海”,尋聲救苦難最切,一心稱念,有求必應的;此地藏菩薩誓願度空罪障極重的阿鼻地獄,這是特別悲愍願力所成。經中有說明。

  地藏菩薩本願六字是別,經之一字是通。梵語修多羅,此譯爲契經,即貫穿、攝持的意思。中國一經一緯的經,引伸爲貫攝古聖賢的道德大法,作爲天下人的軌範;佛經爲九法界衆生的至道亦然。佛典裏面分經、律、論叁藏,啓解導修之法謂之經;佛爲弟子製定的行爲軌範謂之律;後來菩薩解釋經、律謂之論。從前開元聖教錄,已有五千四十八卷經,後譯的更有增加,故經多律、論較少。今以別判其通,故名地藏菩薩本願經。概講經題如此二 敘譯史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譯。這部經的翻譯,在中國的唐朝。有位叁藏法師實叉難陀,從于阗國來華,奉時主的命譯這部經的。梵語實叉難陀,此雲學喜,因其歡喜好學故。梵音幹阗,華言地乳,因他的先祖,飲地上湧出來的乳而生長故,即在現今新疆地方。(智定記)(見佛教日報二十四年十月)

  (附) 大科

  一 敘起分

  甲 結集敘起

  乙 贊歎發起

  二 一說分

  甲 地藏因行果德周

  1 願行德用

  2 稱揚流通

  乙 利益存亡功德周

  1 利益存亡

  2 稱揚流轉

  丙 念佛布施功德周

  1 念佛布施

  2 稱揚流通

  叁 利益分

  甲 贊歎勸導

  乙 供養總結

  (附注)原記名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要。今留釋名題一節,刪去余文。附以大科,改題今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