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P2

  ..續本文上一頁爲後世楷模。

  以學院弟子來說,上師如意寶的傳法恩德,大家都不能忘記。人世間的因緣轉變很快,人的一生會有很多變化,可是不論周遭人事如何遷變,對于上師的念恩不能改變,要常常飲水思源。不論是在靜處閉關修行,還是在世間弘法利生,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不論是遭遇順境,還是逆境,都不能忘記師恩。這個念恩心一直不能失去。如果沒有了念恩心,那就很危險,生生世世不會得到救度。上師們以菩提心生生世世攝受、饒益我們,盡心盡力利益我們,如果忘恩負義,情理難容。只有常念師恩,才能心心相印,得到上師意傳加持。

  ②莫忘大慈大悲佛

  這裏“佛”,就是指十方如來,“莫忘”就是要念佛之意。念佛的範圍很廣,《叁千威儀》上說:“當念有五事,一當念佛功德,二當念佛經戒,叁當念佛智慧 ,四當念佛恩大難極,五當念佛精進乃至泥洹。”這裏著重是從念恩上說,因爲教言是說“莫忘大慈大悲佛”,諸佛以大慈大悲護念我們,這是主要從大慈大悲具有恩德的方面講。爲什麼要時時憶念佛陀呢?以經說明,《楞嚴經》說:“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十方的如來憐念衆生,就像慈母憶念孩子一樣。孩子如果逃離,母親雖然憶念又有什麼用呢?如果孩子憶念母親,能像母親憶念孩子一樣,那母子生生世世都不會疏遠。同樣,如果衆生的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決定會見佛,去佛不遠,不需要其他的方便,自然能夠心地開明。)所以,佛既以大慈悲護念我們,我們怎麼能忘掉佛陀呢?

  憶佛念佛具有大功德,經雲:“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時賜加持,解脫一切罪。”《叁摩地王經》雲:“散步安坐站立臥,何人憶念能仁尊,本師恒時住彼前,彼者將獲廣大果。”佛的法身遍一切處,沒有遠近之別,我們誠心憶佛念佛,一定能得加持。

  以本師而言,我們都是釋迦佛教下弟子,出家人都名釋子,釋迦佛對娑婆世界的所有衆生都具有大恩德。佛不出世,萬古如長夜,我們根本不可能值遇佛法,連叁寶之名都聽不到,相續中不可能生起一點智慧,決定是在無依無靠的狀態中沈溺生死。在這個世界,任何一本經書,任何一座寺院,任何一個僧團,下至經中一字、一片袈裟,都是釋迦佛事業的體現,都是以本師無盡悲願所成就的。

  在因地時,其他菩薩發願攝受淨土,本師以大悲攝受具诤濁世穢土,發了如白蓮花一般的五百大願,普遍攝受濁世衆生。今天雖然生在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佛已圓寂,不能親見佛顔,但是本師的遺教還在對我們作攝受,作饒益。所以,我們不能忘記本師的恩德,時時應念佛恩。《觀佛相海經》雲:“有恩不報,是阿鼻因。”《楞嚴經》雲:“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只有盡未來際以深心奉獻于塵刹,才是真正報答佛的深恩。

  大堪布索達吉仁波切翻譯了全知麥彭仁波切所造的《釋迦佛修法儀軌》,這個儀軌極爲殊勝,極具加持,很多道友都奉爲日課,這樣就是恒時不忘大慈大悲釋迦佛。釋迦佛是這一期佛法的教主,是皈依處的總集大主尊,和我們有極深、極密切的因緣,是一切傳承教法的源頭,所以叫做“本師”。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儀軌小字上教誡我們除了平時精進念《釋迦佛修法儀軌》、念誦釋迦佛的名號和心咒之外,在座間可以供曼茶羅,念佛贊,讀《大悲白蓮華經》、各種釋迦佛的傳記等等。全知麥彭仁波切說:總而言之,在行住坐臥的一切時分當中,都應當憶念本師,夜間也觀想釋迦佛的真身放光照耀諸方,像極爲晴朗的白天一樣,在這種境界當中入睡。平常,也是隨念釋迦佛往昔如何發心,隨學叁世諸佛、諸大菩薩的事迹,堅持菩提心的誓願,行持菩薩行,尤其盡力勤修止觀瑜伽,這樣將會使得暇滿人身具有大義。

  ③莫忘正念與正知

  什麼是正念正知呢?正念就是對于善法之義由聞思修在自己相續中形成的正念;正知就是由于依止正念,能夠了知覺察自己叁門的狀態。

  這個“正念”和“正知”是護持自心最重要的方便,須臾不可暫離。古人有偈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學道以正知正念護持自心,如同衛士守護禁城,白天要防護六根,夜間也要惺惺不昧,時時警覺。

  《入行論》中說:“合掌誠勸請,欲護自心者,致力恒守護,正念與正知。”寂天菩薩合掌勸請,凡是想守護自心的人,一定要恒時不忘正念與正知。爲什麼要守護正念和正知呢?《入行論》說:“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複住正念。縱信複多聞,數數勤精進,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心無正知的人,聞思修所得的功德會如漏器中的水一樣,不可能留存,不會住在正念當中。雖然有信心,也聞過不少法,也數數精進,但如果在日用中不能安住正知,最終還是會犯很多過失,染上墮罪垢障。

  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當中說:“正知正念不放逸,恒時守護自根門,日日夜夜叁時中,再叁觀察自相續。”所以,做一個修行人,晝夜都要觀照自相續,恒時守護根門,這樣才能不被過失染汙。

  如何才能不遠離正知正念呢?就是常常要依止善知識和善友,不離開聞思修,因爲善知識和善友常常會賜予教誨,會時時提醒你,而且在善知識和善友面前,心裏敬畏,不敢隨便放逸,這樣就容易生起正念。或者,經常閱讀祖師的傳記、祖師的教言,人都有向上之心,但也須要有助緣激發,見古人行持,自己生起隨學之心,這樣也容易提起正念。或者,想到諸佛菩薩的神通眼通徹無礙,自己的言行都會現在他們心前,這樣思惟後,內心敬畏,就容易隨念諸佛菩薩。有了正念,依止正念,正知就會現前,這樣就能護持好自己的相續。

  

恒需憶念有叁種:恒念傳戒之上師,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儀與誓言。

  

  恒時需要憶念的有叁種:就是恒需憶念傳戒上師;恒需憶念開示修道的佛法;恒需憶念律儀與誓言。這一頌是要求我們念師、念法和念戒。

  ①恒念傳戒之上師

  對于傳授別解脫戒、菩薩戒或者密乘戒的上師,我們應當常常憶念恩德,因爲依靠他們,我們的相續才獲得戒體,成爲修道殊勝的所依。所以傳戒上師對我們有大恩德,不能忘記這些上師的恩德。

  ②恒念示道之佛法

  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奉行四依——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幹涸之壑,他們唯一重視的就是這個法。《涅槃經》說:“法是佛母,佛從法生,叁世如來皆供養法也。”一切佛都是從法出生,離開示道的佛法,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所以,常常心裏要依止法,以法來指導、調整自己,這就是常念示道之佛法。

  ③恒念律儀與誓言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禁戒,則是如來所贊歎。”《大智度論》說:“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濟,是不可得,若無淨戒,欲得妙果,亦複如是。若棄舍此戒,雖複山居,服藥食草,與禽獸無異。”(就像沒有雙腳想走路,沒有翅膀想飛翔,沒有舟船想過渡,都是不可能的事。沒有清淨戒想獲得妙果也是如此,如果舍棄了清淨戒律,雖然住于山林,服藥吃草,但是與禽獸無異。)《涅槃經》說:“欲是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由以上教證可知,戒律是無上菩提的根本,是一切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正因,所以應如護持眼目一般護持戒律,自己所受的律儀常常要憶念,不能忘記,否則在持戒違緣現前之時,很容易就會失壞律儀。

  誓言的守持極爲重要。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裏面講到,不顧誓言的人,就像篩子一樣,善妙的精華都會漏光。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誓願能夠越來越堅定,那就會越來越成爲可信之人,這樣天尊、護法神以及福德、功德都會聚集起來。真正的正直之士,對自己所說的話,即使沒有大義,也不會輕易舍棄,何況是具有大義之語或者誓言,決定會始終守持。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該論中以對比的方式說道:“劣者愛惜自生命,智者珍視自誓願;劣者背棄誓願時,智者對此感稀有。智者甯可舍生命,而不背棄自誓願,劣者對此雖生奇,不思守誓之勝德。”(下劣者只是愛惜自己的生命,智者更珍視自己所發的誓願,見到下劣者隨意背棄誓言,智者都會感到很稀有。智者甯可舍棄生命,也不願背棄自己的誓願,但是下劣者不可能理解這一點,他們不懂得守護誓言的殊勝功德。)

  舍棄誓言的過失極大,大恩上師常常教誡我們,在任何違緣面前都不能舍棄叁寶,不能舍棄菩提心。像這樣以善加觀察而承諾的誓言,即使在壞劫之際也不能舍棄。常常憶念自己已承諾的誓言,並善加護持,這一點極爲重要。

  

恒時應具有叁種:身體恒時應有心,

  

床榻恒時應有身,心中恒時應放松。

  在一切時中,應當具有這樣叁種:第一就是在身體中恒時應當具有心;第二就是在床榻或坐墊上恒時應當有身體;第叁就是心中恒時應當有放松、安祥的狀態。這樣就是安定之相,可以用來修道。相反,假如身體中沒有心,坐墊上也是空空的,心裏也是緊張、急躁,那就可以斷言,這只是一個散亂者,在修法上不會有任何成就,完全是散亂、流轉的惡相,結果必定一事無成,只是浪費人身而已。

  ①身體恒時應有心

  有人會起疑問:我的心從未離開過身體,強調這一條有什麼必要?身體當中無心,那是死人,不是說我。

  實際上,一念不在,就是如同死人。雖然身體還在,但是精神已經從六根門頭流出,不是如同死人嗎…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