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四教義與中國佛學

  天臺四教義與中國佛學

  太 虛

  ──叁十一年下學期在漢藏教理院講

  中國最流行而又最普遍的佛法,有臺、賢、禅、淨四派。這四派是中國一向所特重的,所以過去在武昌佛學院等處,都曾講過天臺四教儀和賢首五教儀。中國自宋明以來,凡講教義者,都是講的天臺和賢首;多年隱誨的唯識、中觀、俱舍等宗,至最近幾十年才興盛起來。然而近來一般人對天臺、賢首似乎又疏遠了!故現在又來親講天臺四教儀,將來還要講賢首五教儀,因爲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應當把它好好的研究發揚光大。至于禅、淨二宗,如本院現在講的楞嚴經,可以明禅宗。彌陀、彌勒上生經,可以明淨土宗。

  關于天臺的教義,除了四教儀外,還有四教義,天臺八教大意和教觀綱宗等書。

  四教儀有它的長處,如有些名相在教觀綱宗裏面沒有,而這裏卻說得很詳細;四教義裏有些文很廣泛,而這裏卻很簡要。

  天臺四教儀的“儀”字,是儀式的意思。因爲天臺有四教四儀,合即所謂八教。賢首宗也摹仿天臺而造五教儀,可見儀又不可作四儀解,所以是儀軌義,就是闡明天臺判攝教理的一定儀軌。

  天臺、是山名,在現在的浙江。中國古時的習慣,凡是對尊重的人,都不直接稱他的名、字,叫做避諱。佛教史上如曹溪六祖、洞山禅師等,都是由山得名的;天臺大師亦爾。他的原名智顗,隋炀帝見他的智慧高深,故又稱他爲智者。他是湖北人,初曾宏化于湖北玉泉寺和南京的瓦官寺,然住得最久而宏揚最盛的地方,則爲天臺山。天臺山可以說是他的根本道場,所以平常稱他爲天臺大師。天臺宗,就是指智者大師在天臺山所創立的教義。

  這裏還要講明的,就是智者大師若直接傳承于印度的龍樹,則爲天臺第四祖;但以中國北齊慧文大師算起,則爲第叁代。但天臺宗爲什麼不以初祖而立宗名呢?這與中國佛教史有極大的關系。

  中國佛教特重于禅觀。初期傳入之佛教,經典雖有法華、般若等的翻譯,但初譯過來的阿毗昙心及毗婆沙論等,裏面都有專門講禅定的。故中國佛教之初期,有所謂毗昙宗,有專門的禅師、禅經等。至道安法師時、仍然如是,不過、這時已有彌勒上生經的翻譯了,所以道安修兜率淨土。至慧遠法師之淨土法門,亦爲當時至高的禅觀。他臨命終時,曾在定中叁見淨土,這可見他的念佛不同後人,是修證叁昧的。繼廬山以後的昙鸾,本宏涅槃,覺得壽命太短,所以先學仙,十六觀經譯至,遂棄仙而修無量壽淨土,始啓後來的他力淨土。總之、遠公時的淨土觀門,實是其時一般的至高無上禅法。

  稍遲、羅什法師譯出的叁論及大智度論、成實論等,闡明諸法皆空,或即空即假即中之理,他的門下宏此諸論甚盛。中國重禅觀的人,亦依此義而修,乃有北齊慧文禅師奉龍樹論明一心叁觀而得一心叁智,所以天臺的初祖,原是修禅觀的。後來華嚴經、十地論等譯講昌明時,乃有杜順禅師依華嚴經修法界觀,故華嚴宗初祖,亦專重修禅。由上看來,可見臺、賢、淨諸宗,都是由修禅起的。在羅什之後有名的道生法師,爲當時的義學界所不容,因爲他說闡提有佛性,獨創善不受報、頓悟成佛說。後來、達摩菩提就乘此風氣,打開了直至佛地不立位次之禅宗,成爲後代所謂祖師禅。天臺的初祖慧文,和華嚴的初祖杜順,因爲都是修禅定的,教義尚未充演,故不以他們爲宗主。至第二代才漸有輪廓,到第叁代所依的經論才豐富,而教儀也就完成了。這時,天臺宗、華嚴宗才正式宣告成立。若以禅觀爲宗,當然應以慧文、杜順爲宗主,但後來著重于講教儀,故須以智者、賢首爲宗了。不過、他們的根底,還是由禅定而來,如天臺的一心叁觀,華嚴的法界觀是。禅宗和淨土則略有不同,天臺、賢首因爲講教儀,故至第叁代才能成立。禅宗是不立文字不講教儀的,要講也不過略談經中的精要而已,如六祖講金剛經一樣,只能提綱挈領地講一個大意罷了!他既專重于禅定止觀,所以在初祖實行修禅的人便可立爲宗主。還有禅宗既重實踐修持,中國佛教曆史開始後,重禅的精神都收歸此宗;所以唐、宋以來,它能特別興盛,成爲中國佛教的正統。

  淨土也是特重于修行,最初觀想念佛,念佛功德等。後來以禅宗影響,專重一心不亂的持名念佛,這是很易行的。後來宏揚天臺、賢首的,和參禅的永明壽禅師等,都拿他作爲助行。一直到了明末的時候,修華嚴法界觀和天臺一心叁觀的人已少,禅宗亦衰,人都趨向于淨土,尤以蓮池大師爲最著。先由他建立淨土之軌範,繼之以蕅益等的努力宣揚,于是淨土才獨爲發達。以上便是說明一爲重教,一爲重行,所以淨土、禅宗皆以初祖立宗,和天臺、賢首的以叁祖立宗不同。

  這樣、中國佛教特重禅觀爲正統,要恢複振興,必須重修禅觀。可是越到後來越簡單了,僅看一句話頭,這樣門庭愈狹小、愈孤陋寡聞,便成一種空腹高心,一無所知的人,不但不達禅宗,而且也完全荒廢了教律,以致成爲現在這樣的衰頹現象!實際上,連實行的淨土,也愈簡易愈陋劣而成空殼了!要振興中國的佛教,當拿余方的來補充。中國佛法正統,自然要重禅觀,不過不單是看話頭的禅,要發達教義上的禅觀,如天臺的一心叁觀和賢首的法界觀等;還要研究戒律和念誦,須多習經教,這樣才能把中國佛法因此而複興。

  中國爲禅觀正統的佛法,其他的地方呢?依錫蘭、緬甸、暹羅等一帶的佛教看,他們特重的是律儀,修定的人很少。至于教義、于巴利語經論等也有研究,惟最重律儀,可見他們的正統是律儀。西藏和日本則偏重于念誦,因重念誦故,亦重聞持經論。扼要而說,有密咒念誦和淨土念誦。這念誦亦可名爲咒誦,有祈禱的意義,特重在他力加持上;和中國重在一心不亂的持名念佛不同。像日本淨土真宗,必須誦持研究許多典籍,但不重念佛,惟重信願,他以爲只要信心,就能獲得彌陀的加持。因爲我的心安在淨土,即等于此身已在淨土,由此他的念佛只是感恩的意思。西藏的念誦,也時時將他所學過的經典拿來背誦,如前在本院的悅熙格西,常念誦他所學過的俱舍頌之類。總之、他們是特重于讀誦聞持和祝咒他力加持。這樣、可見西藏、日本的佛教正統,在咒誦。

  這是將中國、錫蘭、和西藏、日本等處比較而說,其實戒、定、慧叁學都可以互相增上。如戒可爲定之增上,定可爲慧之增上,慧亦可爲戒、定之增上。慧無戒、定,則名爲狂慧;戒沒有定、慧,不能成定共、道共;定無戒、慧,易成邪定、癡定。所以中國佛教須特重于禅觀,要複興亦必須具有加持、聞慧及律儀,對禅觀才能穩固。所以、我們當學西藏人時常念誦其學過的經論。若能常常持誦,便可仗此經咒的力量而得叁寶威德的加持。關于錫蘭等的律儀,不但研究而已,尤須實習,因爲這些對中國佛教都很有補助。但中國的禅觀若能複興起來,對西藏、錫蘭等地的佛教,當然更有相助的功德。這是因釋天臺的宗名至第叁代才立的原故,而推論到一切。

  (了參、光宗合記)(見海刊二十四卷一期)

  

✿ 继续阅读 ▪ 教觀诠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