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四妄語戒,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應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五酤酒戒,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酒是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六說四衆過戒,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贊毀他戒,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悭惜加毀戒,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緣、悭法、悭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釘一草。有求法者,不爲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緣,嗔法,嗔業,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善根無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于一切衆生中,乃至于非衆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謝,猶嗔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十謗叁寶戒,若佛子,自謗叁寶,教人謗叁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以及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叁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九節 佛弟子對律學要怎樣信受奉行
(一)戒爲無上菩提本
佛教的弟子,對于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當然是十分信仰和遵從。對于佛陀所製定的一切律儀清規戒律一定是絕對依教受持。嚴潔無犯,四衆弟子從信受而奉行,最後達到初發心直至圓成無作妙戒。斷惡修善,反妄歸真,直趨無上菩提大道。
可是佛陀所規定一切戒法,都是以五戒爲根本,這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或在家居士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條戒法。對我們信佛修心的教友來說,那真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缺一不可,是一整體的,互相聯系的。從表面上看來,好象這五條戒法是佛家獨有的清規戒律,與一般人沒有什麼關系的,這種想法是不正確、不客觀的,但是只要我們進一步,仔細地研究一下,耐心的回想一下,一定會有一種新的啓發和體會。我認爲這五戒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的人生標准的道德觀念,和行動語言的正確態度。如果我們做了違反五戒的行爲或我們胡作非爲,那一定會受到國家法律的製裁,正義人民的指責。
我記得圓瑛師尊曾經教導說:“佛教的五戒也正是和儒教孔夫子所教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常道理,完全一致的”,一、不殺生是仁也,恻隱之心人皆有之。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二、不偷盜是義也,見利思義,不取非義之財,不與不取。義所當得則得之,義所不當得則不得。叁、不淫欲或在家不邪淫禮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文昌帝君說:勿貪非義之財,勿飲花街之酒。四、不妄語是信也,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五、不飲酒是智也、酒迷心竅,醉後生非,神魂顛倒,昏迷失性。這樣看來,佛教的五戒,儒教的五常,名殊理一,異途同歸。他老人家這個開示,實在會發人深省的。
由是而知,佛教律宗的戒法,真是生死海中的一條慈航,迷津道路上的一只寶筏,暗室之中的一盞明燈,渡過巨浪的一個浮囊。佛經說:“護戒如護目,皎潔若冰霜”,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凡是爲佛弟子,都應該以清淨心身,受持戒法,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使正法久住,佛日增輝。
現在我把過去莊嚴劫和現在賢劫七佛如來所說的《戒經》。敬錄如後,以便信受奉行,敬祝大家同證無上佛菩提,作爲我寫這篇“律宗初探”的結束語。
(二)七佛戒經
現在我將《七佛戒經》抄在下面,說明戒學是一切諸佛教法的根本。
忍辱第一道 佛說無爲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爲沙門
此是毗婆屍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譬如明眼人 能避險惡道 世有聰明人 能遠離諸惡
此是屍棄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不謗亦不嫉 當奉行于戒 飲食知止足
常樂在空閑 心定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此是毗葉羅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譬如蜂采華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然
不違戾他事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拘留孫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心莫作放逸 聖法當勤學 如是無憂愁 心定入涅槃
此是拘那含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一切惡莫作 當奉行諸善 自淨其志意 是則諸佛教
此是迦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
善護于口言 自淨其志意 身莫作諸惡
此叁業道淨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此是釋迦牟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于十二年中,爲無事僧說是戒經,從是已後廣分別說,諸比丘自爲樂法樂沙門者,有慚有愧樂學戒者,當于中學。
明人能護戒 能得叁種樂 名譽及利養 死得生天上
當觀如是處 有智勤護戒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如過去諸佛 及以未來者 現在諸世尊 能勝一切憂
皆共尊敬戒 此是諸佛法 若有自爲身 欲求于佛道
當尊重正法 此是諸佛教 七佛爲世尊 滅除諸結使
說是七戒經 諸縛得解脫 已入于涅槃 諸惑永滅盡
尊行大仙說 聖賢稱譽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滅涅槃
世尊涅槃時 興起于大悲 集諸比丘衆 與如是教誡
莫謂我涅槃 淨行者無護 我今說戒經 亦善說毗尼
我雖般涅槃 當視如世尊 此經久住世 佛法得熾盛
以是熾盛故 得入于涅槃 若不持是戒 如所應布薩
喻如日沒時 世界皆暗冥 當護持是戒 如牛戒愛尾
和合一處坐 如佛之所說 我已說戒經 衆僧布薩竟
我今說諸經 所說諸功德 施一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佛法概要·第八章 律宗初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