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況
佛教傳入我國,先後形成十宗,流傳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區。十宗有俱舍、成實、叁論、天臺、華嚴、法相、律、淨土、禅、密等宗。本書對禅、淨土、律叁宗已有專章敘述,這裏不談。其它七宗概況,現分述如下:
第一節 俱舍宗
佛滅後九百年,犍陀羅國有世親尊者,取“經藏中有義”造《俱舍論》。發揚諸法的有谛。陳代真谛叁藏,即將此論傳入中土,其本人並著有論疏五十卷,闡釋弘揚,惟後漸次亡失,迨至唐代玄奘大師,在慈恩寺內譯成叁十卷,傳于門人普光、法寶二師,普光並有《論記》叁十卷,法寶亦著有《論疏》叁十卷,析理分類,頗帶科學的色彩。六朝時有專弘此宗,唐後失傳,典論亡失,近始由日本取回。現爲唯識學者所研究,以明破立的妙用。本宗的成立,全在一部《俱舍論》,但《俱舍論》有二種譯本:陳真谛叁藏所譯的,稱爲舊譯。唐玄奘叁藏所譯的,稱爲新譯。《俱舍論》的組織分爲九品,前八品說明一切萬法的有漏、無漏的因果。後一品闡明無我的理論,這是本宗立論的要旨。因爲宇宙的業力不滅,所有萬法皆是實有、有漏的我,亦無非由諸法的和合而成,故我體亦是虛妄,這即是“我空法有”,一部《俱舍論》的內容。本宗對于宇宙間一切萬有的認識,別爲五位,即:一、色法。二、心法。叁、心所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爲法。
《阿毗達摩俱舍論》,意譯爲“對法藏論”。對法是指“發智本論”而言,這有二種意義:一、是對向涅槃義,二、是對觀四谛義。現先述“本論”的組織如下:
古人爲了容易記憶品名,造有一偈:“界二根五世間五,業六隨叁賢聖四,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叁十卷”。
第二節 成實宗
佛滅後九百年間,有诃梨跋摩,智慧深遠,采取諸部中所長,而造《成實論》,明一切法空義。鸠摩羅什東來長安,于姚秦弘始年中,譯成此論,傳門人僧睿、昙影等,闡揚講習,遂成一宗。至六朝時,道亮、昙度、智藏、洪偃諸大師,各造疏釋,弘揚最力。唐以後日形沈寂,不再振作。現爲研究叁論宗者所修習,是爲大乘空有二宗的前茅,本宗所依的經典,僅一《成實論》,本論的教義,即是建立在無常、無我、寂靜涅槃叁法印上。而說示一切萬法,皆是因緣假有和合相,無有實體,顯示我法二空的義理,而以涅槃的空寂爲所歸趣。
《成實論》是一部以四聖谛的組織來解釋一切佛教的論書。成實就是釋“成”如來所說之叁藏中的“實義”的意思。所謂實義,即是指四聖谛。其組織如下:
發聚
佛寶論(1至5品)
法寶論(6至8品)
僧寶論(9至18品)
十論(19至35品)
苦谛聚
色論(36至59品)
識論(60至76品)
想論(77品)
受論(78至83品)
行論(84至94品)
集谛聚
業論(95至120品)
煩惱論(121至140品)
滅谛聚
(141至154品)
道谛聚
定論(155至180品)
定具(181至188品)
智論(189至202品)
如上表成實一論的組織,分爲五聚二百二品。發聚是解釋叁寶,而其次的十論是說明作論的目的。本論對于苦谛聚即以五陰來說明,集谛是詳述業和煩惱的部分,由此可知苦、集二谛聚不外是闡明世界的現實和原因的了。滅谛聚是涅槃的說明,其中所立之“假名心”、“法心”、“空心”爲成實論特殊的教理。最後的道谛聚和滅谛聚同樣,由大體上分爲“智”和“定”二種,這是說明證果的原因的部分。
第叁節 叁論宗
佛滅後七百年間,龍樹菩薩依佛說的般若經造《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淪》,是爲本宗的鼻祖。繼承龍樹系統而弘傳本宗的,爲提婆菩薩,造《百論》,廣破外道小乘。故般若真空,在佛滅後七百年,成爲有力的學說。至東晉、姚秦弘始叁年十二月,羅什師東來,翻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及《智度論》等,是爲我國叁論宗的起源。隋吉藏大師,專弘此叁論。並造疏解釋,一時大江南北,風起雲湧,學者景從,故號叁論宗。或加《大智度論》名曰四論宗。惟自從天臺宗興起後,不啻淪爲天臺的附庸,未有專論本宗的了。本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叁部論藏爲所依的經典,故稱叁論宗。這叁部論的大綱:爲破邪顯正,滅除衆生一切迷執,而歸于中道實相的空義。在叁部論中,《中論》是正破小乘的法執,旁破外道而顯大乘實相的法義。《百論》是正破外道我執,旁破小乘而顯大乘實相的法義。《十二門論》顯大乘正道,並破小乘外道。又《中論》以二谛爲宗,《百論》以智爲宗,《十二門論》以智境爲宗,這即是叁部論不同的概況。本宗所明的教義,在畢竟空理。而所謂空,即是無相、無得的空,諸法實相。在無所得空上,要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執,實相的本體,自然亦就顯現。所以本宗爲要顯正,必先破邪,而破邪即所以顯正,這是本宗最高的綱要。要破邪顯正,依叁論的話來說:“破邪則下拯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振領提綱,理唯斯二。”所謂破邪,即是總破一切有所得的見執,概括言之,見執有四種:即一、外道--實我的邪見。二、毗昙--實有的執見。叁、成實--偏空的情見。四、大乘人--一切有所得的見解。以上四種的迷惑,悉皆破滅,大小的見執,亦皆斥除,以達無我的境界。因爲破邪已盡,無有所得,既無迷執,即此中道實相的真理,便可顯現出來。《金剛般若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本宗破邪的大意,開示諸法實相的教義。但諸迷妄無量無數,如何破法,可依《中觀》建立八不要義。即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即是說明宇宙萬事萬物,沒有固定的自性,是隨關系而變演的。能明白這八不的理論,一念觀空,無相安樂,即可破除迷妄,顯現真體,確是本宗覺心不生的根本法門。《中論疏》說:“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止歸,方等之心髓,諸佛法之知見,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即十二部經,如對白日”。總之,本宗以自性本空,空即不執著、不實在的意思。明不生滅排遣一切妄執,斷除一切意欲。主張從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從智慧入手,以求大智慧而履行中道救世,故本宗又名空宗,或稱空慧宗。
第四節 天臺宗
天臺宗以龍樹爲初祖,北齊慧文爲二祖。慧文禅師學行精嚴,讀《大智度論》:“叁智實在一心中得”一語,和《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一偈。于是朗然頓悟一心叁觀的哲學,口傳弟子南嶽慧思。思受心觀後,在禅定中悟得法華叁昧,後入南嶽,廣開法門,教化群衆。時有智者大師前來學禅,師徒二人,一見甚契合,思師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遂,今後來矣!”智者看到《法華經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供養如來”的文句,即悟法華叁昧,在定中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提示宗師,慧思曰:“非爾弗知,非我莫識。”住大蘇山潛修七年,叁十二歲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闡說定慧雙修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觀四教,攝盡大乘的教義。後移住天臺山,天臺大師的稱呼,由此而起。隋炀帝晉王廣,迎至揚州,授菩薩戒,賜號智者大師。開皇十七年,享壽六十七歲,逝世于石城寺。著有《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世稱天臺叁大部。又著有《觀音義疏》、《觀音玄義》、《觀經疏》、《金光明經義疏》、《金光明經文句》等,稱爲天臺五小部。又荊溪大師說:“本宗以《法華》爲宗髓,以《智論》爲指南,以《大經》爲扶疏,以《大品》爲觀法”。故此外加《大智度論》、《大般涅槃經》、《大品般若經》亦爲本宗旁依之經論。
天臺宗,五時八教已在上面曾經談及,不再重複。現將其教義的特色略述如下:
(一)一念叁千說
此說是根據《華嚴經》:“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諸法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屬心,“叁千”指法界。叁千法界如何是一念心造?天臺大師謂:吾人一念貪欲心起即落在地獄法界;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餓鬼法界;一念愚癡心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修羅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厭離心起,即落在聲聞法界;一念因緣心起,即落在緣覺法界;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薩法界;一念平等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圓融相攝,成百法界。又據《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具此十如是,百法界即成千如是。這千如是中,又分五陰實法一千,衆生假名一千,依報國土一千,便構成一念叁千的道理。以上說的是事造叁千,事相是從理性本具而起,所以更有理具叁千。“兩重叁千,同居一念”。
(二)一心叁觀與叁谛說
“叁觀”即空、假、中叁觀。有內外叁觀之分:內叁觀依《智度論》叁智一心中得而立。一會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一念觀心中,法爾具足。外叁觀即觀諸法具足叁觀,依《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亦名爲假名(假觀),亦名中道義(中觀)。”此叁觀法,隨觀一法,莫不具叁。如觀空時,假、中皆空、觀假、空、中亦然。如葫蘆落水,面面皆泛,水銀落地,顆顆皆圓,是稱一心圓融叁觀。
“叁谛”即真、假、中叁谛。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統一切法,一一法中,具此叁谛。
叁觀爲能觀心,叁谛爲所觀境,能所交融,不可分割。所以古人說:“叁谛叁觀叁非叁,叁一一叁無所寄…
《佛法概要·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