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谛觀名別體複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說:“境爲妙假觀爲空,境觀雙忘性即中,若能識得佛境界,當下谛觀如虛空”。
(叁)六即佛說
(1)理即佛:即有情本具之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古德有偈:“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2)名字即佛:聞法得解,明了本具之佛性與十方諸佛平等無殊。古德有偈:“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返恨自蹉跎”。
(3)觀行即佛:依能起行,時刻回光返照,推究自性。古德有偈:“念念照常理,心心攝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4)相似即佛:由觀行得力,粗垢先落,仿佛見到本真。古德有偈:“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裏見花紅”。
(5)分證即佛:因功夫增進,分破無明,分見法性,爲散開一隙雲霧,便見一片青天。古德有偈:“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胧”。
(6)究竟即佛:五住究盡,二死永亡,福慧圓明。古德有偈:“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自性,更無一法新”。
六即佛說的意義,使凡夫明了佛道雖有六類差別而常相即,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雖相即而又有六類差別,凡聖位次井然,可糾正增上慢人的愚妄驕狂。
(四)性具善惡說
“性”指法界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如法性,具有善性和惡性。天臺大師認爲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惡二性,所以到了佛果仍可現起地獄、餓鬼、畜生的惡相而施教化。又如佛現金剛藥叉等忿怒貪嗔癡像,于諸暴惡造罪有情,行諸惡事,這是惡事善用。此間衆生的惡相,是惡業所感,到了佛果也可幻現惡相,來度化衆生。因性具說,天臺宗又被人們稱爲性具宗。
天臺宗在修持上,以止觀著稱。天臺止觀有叁種:(一)漸次止觀,(二)不定止觀,(叁)圓頓止觀。
漸次止觀:是曆涉深淺法門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終至菩薩、佛乘,漸次積累修持之功。即《釋禅門波羅密次第法門》是。
不定止觀:或漸或頓,無固定法體達實相妙理。即《六妙門》是。
圓頓止觀:不從諸種法相著眼,而是直觀諸法實相妙理。即《摩诃止觀》是。
第五節 華嚴宗
佛滅後七百年,龍樹菩薩從龍宮傳來《華嚴經》。東晉時,印僧佛陀跋陀羅在揚州道場寺譯《華嚴經》,以及其他諸師的講傳疏解。唐杜順和尚(傳系文殊菩薩轉世)悟入華嚴法界,始倡華嚴宗。著有《法界觀》,《五教止觀》,發揚華嚴法門。初傳智俨,作《華嚴經搜玄記》十卷,發明十重玄門,以六相融會之。次傳至賢首大師,作《探玄記》、《遊心法界記》、《一乘教義分齊章》等,總判釋尊一代教化爲五時八教,集華嚴宗之大成。武後時,實叉難陀重譯《華嚴經》四萬五千偈,世人稱爲新經。時清涼大師澄觀作《華嚴經大疏鈔》,博大精微,總括小大行相,無倚無偏,大振華嚴宗風。清涼法嗣宗密,原爲禅宗學者,改宗華嚴,著有《原人論》,禅教並重。其《圓覺經疏鈔》,與清涼思想一以貫之。本宗所依經典:
一、《大方廣佛華嚴經》 六十卷 晉佛陀跋陀羅譯 又稱舊譯華嚴
二、《大方廣佛華嚴經》 八十卷 唐實叉難陀譯 又稱新譯華嚴
叁、《大方廣佛華嚴經》 四十卷 唐般若譯 又稱後譯華嚴。
在叁譯華嚴中,賢首以前均依六十《華嚴》而弘教化,宗密則依八十《華嚴》而弘教化。此外,世親造《十地經論》十二卷,爲《華嚴經、十地品》的釋論,爲本宗所依論典。
賢首大師依《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製叁時五教說,在前面已談過,不再重複,現就華嚴教義主要內容略述如下:
(一)四法界:杜順和尚依《華嚴經》立四法界,相即相容,重重無盡。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事法,有界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叁、理事無礙法界:界有性分二義。蓋理因事顯,事依理成,理事交融,相得益彰。四、事事無礙法界:一一事相,大如須彌,小如毫末,得理法界之熔融,皆隨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礙。
(二)叁觀:杜順和尚又于四法界立法界叁觀。一、真空絕相觀,觀理法界。萬有事相,一一皆空無自性。萬有既空,而空亦不存。必須泯絕念慮,無所住著。二、理事無礙觀,觀事理無礙法界,真空之理,具不變隨緣二義。以不變故,一理湛寂;以隨緣故,萬象森羅。不變而隨緣,理不礙事;隨緣而不變,事不礙理。即理即事,非理非事,如水與波。叁、事事無礙觀,觀事事無礙法界,一一事物,雖有大小精粗之分,而各各皆據全理而成。故一一事物,莫不具真理之全體。且事事隨真理而普遍,真理亦普遍于一一事物中而無所分別。彼此互遍,互不妨礙,成爲一大緣起。杜順和尚說:“此理超情離見,非世喻能說”。
(叁)十玄門:智俨大師據杜順和尚的法界觀,創十玄門,法藏、清涼諸大師詳加發揮,成賢首一家之言。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如一室千燈,爲九門之首。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事如理遍故廣,不壞事相故狹,爲事事無礙之始。叁、一多相容不同門:由于廣狹無礙,故一法遍多法,一多之體並存,但力用交徹故。四、諸法相即自在門: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故。五、秘密隱顯俱成門:由彼此互攝,故互有隱顯。六、微細相容安立門:由此攝彼,一切齊攝,無有先後,亦無相妨故。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因陀羅者,帝釋天之珠網,珠珠互相輝映。此喻法法互攝,重重無盡。八、托事顯法生解門:即知因陀羅網喻,便解一即一切之理。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世,以過去、現在、未來之叁世,叁叁互具成九世,九世不出我人當前之一念,故曰十世。叁世似有先後,故曰隔法,而事物實先後相成,故曰異成。十、主伴圓明具德門:由一一事法,皆互遍互融,故隨舉一法,即便爲主,余則爲伴。主伴依持,而無障礙,故曰圓明具德。《華嚴經》雲:“華嚴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此之十門,隨取一門。即具十門。十十互具則百,百百互具成千,千千互具成萬。無盡重重,重重無盡,法界緣起,法爾如是。
(四)六相:六相見于《華嚴經、十地品》,智俨大師取之以補益十玄,使十玄由繁而簡。謂一真法界之體,而有六種名義之相。然法界同體,本無異相,由法入義,遂有六名,名雖有六,不離一體,交徹融通,一多無礙。一、總相:一即是多爲總。謂一真法界之體,能具多種差別,如人身,能具眼等諸根爲一體,故雲總相。二、別相:多即非一爲別,謂理體雖一而有種種差別,爲人身雖一,而眼等諸根,各各不同,故雲別相。叁、同相:義不相違名同。謂義雖有種種差別,而同一法界緣起。如眼等諸根,雖各有不同,而其一身不相違背,故稱同相。四、異相:多義相望爲異。謂種種差別之義同一體,而各適其宜,不相混濫。如眼等諸根,其用不雜亂,故雲異相。五、成相:一多緣起和合爲成。謂種種緣起之義,共成法界總相之體。如眼等諸根共成一身之由,故雲成相。六、壞相:諸法各住本位爲壞。謂諸法各各自住本位,則總相不成。如一屋,楹、柱、瓦、磚等,各自獨立,即一屋不成,故稱壞相。六相中,總、同、成叁相,是無差別門;別、異、壞叁相。是差別門,萬物皆有此差別,無差別二義六相,事事之中,有十玄之妙理,六相之圓融,是謂事事無礙。
第六節 法相宗
佛滅八、九百年間,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的請求,從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國內瑜遮那講堂,宣說《瑜伽師地論》等,而樹立唯識、法相的教義。無著菩薩複自造《集論》,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師子覺選擇,故後成爲法相系。又造《攝大乘論》,明唯識之理,授其弟世親選擇,故後成爲唯識系。然識爲能唯,相爲所唯,互有因果密切的關系,不可分離,故總名唯識法相宗。世親既爲《攝論》造釋,複造《二十唯識論》,以廣破外道小乘,造《叁十唯識論》,建立識變因果的真理。後來又得陳那、護法、安慧、難陀、戒賢諸論師繼續興起,故本宗教義乃漸完具。我國南北朝時,真谛叁藏及菩提留支,對法相經論雖有翻譯,但未竟全功。迨唐玄奘叁藏,以英敏絕倫的才質,堅忍不拔的志向,孤身萬裏,周曆五印度,從戒賢論師受學五部大論、十支論等。更通達因明《論理學》、聲明(語言文字學)。至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廣譯經論等一千叁百卷,唯識法相的奧旨,識變因果的真理,始弘揚于中土,一洗國人思想界的空洞混雜。又得弟子窺基大師,作《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並廣製章疏:如《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七卷,《唯識掌中樞要》四卷,《瑜伽略纂》十六卷,弘揚本宗,近代太虛大師亦盛弘本宗。
本宗所說宇宙一切萬有,都是識(心)所顯現,故稱爲唯識宗,又本宗不诠明宇宙本體,只詳密地把現象分類、故又稱爲法相宗。由曆史觀點言之,世親菩薩根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製造的《唯識叁十頌》《唯識二十論》,是爲本宗的根本經典。但是世親以後,賢哲輩出,各有著釋書籍,及至唐玄奘大師,在《成唯識論》裏,引用了《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摩》、《楞伽》、《密嚴》等六經,及《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大乘》、《十地》、《分別喻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雜集》等十一論,以證明心識的義理,故後來學者,遂以此六經十一論爲本宗所傳的經論。
複次,玄奘大師又綜合世親菩薩的門下,護法、難陀、安慧、親勝、火辨、德慧、淨月、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所著的《唯識叁十頌》的解釋,而編纂的《成唯識論》十卷,爲本宗樹立的網維,故亦爲本宗重要的典籍。
本宗成立唯識義,古德以五重唯識觀括之。
(一)遣虛存實唯識觀:雲何遣虛存實?即遣遍計所執之虛妄,而存依他、圓成之實有也。前已雲遍計所執,如認夢爲…
《佛法概要·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