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概要·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况▪P2

  ..续本文上一页,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性即中,若能识得佛境界,当下谛观如虚空”。

  (三)六即佛说

  (1)理即佛:即有情本具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古德有偈:“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2)名字即佛:闻法得解,明了本具之佛性与十方诸佛平等无殊。古德有偈:“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返恨自蹉跎”。

  (3)观行即佛:依能起行,时刻回光返照,推究自性。古德有偈:“念念照常理,心心摄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4)相似即佛:由观行得力,粗垢先落,仿佛见到本真。古德有偈:“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5)分证即佛:因功夫增进,分破无明,分见法性,为散开一隙云雾,便见一片青天。古德有偈:“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6)究竟即佛: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福慧圆明。古德有偈:“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

  六即佛说的意义,使凡夫明了佛道虽有六类差别而常相即,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虽相即而又有六类差别,凡圣位次井然,可纠正增上慢人的愚妄骄狂。

  (四)性具善恶说

  “性”指法界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如法性,具有善性和恶性。天台大师认为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恶二性,所以到了佛果仍可现起地狱、饿鬼、畜生的恶相而施教化。又如佛现金刚药叉等忿怒贪嗔痴像,于诸暴恶造罪有情,行诸恶事,这是恶事善用。此间众生的恶相,是恶业所感,到了佛果也可幻现恶相,来度化众生。因性具说,天台宗又被人们称为性具宗。

  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不定止观:或渐或顿,无固定法体达实相妙理。即《六妙门》是。

  圆顿止观:不从诸种法相着眼,而是直观诸法实相妙理。即《摩诃止观》是。

  第五节 华严宗

  佛灭后七百年,龙树菩萨从龙宫传来《华严经》。东晋时,印僧佛陀跋陀罗在扬州道场寺译《华严经》,以及其他诸师的讲传疏解。唐杜顺和尚(传系文殊菩萨转世)悟入华严法界,始倡华严宗。著有《法界观》,《五教止观》,发扬华严法门。初传智俨,作《华严经搜玄记》十卷,发明十重玄门,以六相融会之。次传至贤首大师,作《探玄记》、《游心法界记》、《一乘教义分齐章》等,总判释尊一代教化为五时八教,集华严宗之大成。武后时,实叉难陀重译《华严经》四万五千偈,世人称为新经。时清凉大师澄观作《华严经大疏钞》,博大精微,总括小大行相,无倚无偏,大振华严宗风。清凉法嗣宗密,原为禅宗学者,改宗华严,著有《原人论》,禅教并重。其《圆觉经疏钞》,与清凉思想一以贯之。本宗所依经典:

  一、《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十卷 晋佛陀跋陀罗译 又称旧译华严

  二、《大方广佛华严经》 八十卷 唐实叉难陀译 又称新译华严

  三、《大方广佛华严经》 四十卷 唐般若译 又称后译华严。

  在三译华严中,贤首以前均依六十《华严》而弘教化,宗密则依八十《华严》而弘教化。此外,世亲造《十地经论》十二卷,为《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为本宗所依论典。

  贤首大师依《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制三时五教说,在前面已谈过,不再重复,现就华严教义主要内容略述如下:

  (一)四法界:杜顺和尚依《华严经》立四法界,相即相容,重重无尽。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事法,有界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界有性分二义。盖理因事显,事依理成,理事交融,相得益彰。四、事事无碍法界:一一事相,大如须弥,小如毫末,得理法界之熔融,皆随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碍。

  (二)三观:杜顺和尚又于四法界立法界三观。一、真空绝相观,观理法界。万有事相,一一皆空无自性。万有既空,而空亦不存。必须泯绝念虑,无所住着。二、理事无碍观,观事理无碍法界,真空之理,具不变随缘二义。以不变故,一理湛寂;以随缘故,万象森罗。不变而随缘,理不碍事;随缘而不变,事不碍理。即理即事,非理非事,如水与波。三、事事无碍观,观事事无碍法界,一一事物,虽有大小精粗之分,而各各皆据全理而成。故一一事物,莫不具真理之全体。且事事随真理而普遍,真理亦普遍于一一事物中而无所分别。彼此互遍,互不妨碍,成为一大缘起。杜顺和尚说:“此理超情离见,非世喻能说”。

  (三)十玄门:智俨大师据杜顺和尚的法界观,创十玄门,法藏、清凉诸大师详加发挥,成贤首一家之言。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如一室千灯,为九门之首。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为事事无碍之始。三、一多相容不同门:由于广狭无碍,故一法遍多法,一多之体并存,但力用交彻故。四、诸法相即自在门: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故。五、秘密隐显俱成门:由彼此互摄,故互有隐显。六、微细相容安立门:由此摄彼,一切齐摄,无有先后,亦无相妨故。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者,帝释天之珠网,珠珠互相辉映。此喻法法互摄,重重无尽。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即知因陀罗网喻,便解一即一切之理。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世,以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三三互具成九世,九世不出我人当前之一念,故曰十世。三世似有先后,故曰隔法,而事物实先后相成,故曰异成。十、主伴圆明具德门:由一一事法,皆互遍互融,故随举一法,即便为主,余则为伴。主伴依持,而无障碍,故曰圆明具德。《华严经》云:“华严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此之十门,随取一门。即具十门。十十互具则百,百百互具成千,千千互具成万。无尽重重,重重无尽,法界缘起,法尔如是。

  (四)六相:六相见于《华严经、十地品》,智俨大师取之以补益十玄,使十玄由繁而简。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然法界同体,本无异相,由法入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一、总相:一即是多为总。谓一真法界之体,能具多种差别,如人身,能具眼等诸根为一体,故云总相。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为人身虽一,而眼等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如眼等诸根,虽各有不同,而其一身不相违背,故称同相。四、异相:多义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如眼等诸根,其用不杂乱,故云异相。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如眼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由,故云成相。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如一屋,楹、柱、瓦、砖等,各自独立,即一屋不成,故称坏相。六相中,总、同、成三相,是无差别门;别、异、坏三相。是差别门,万物皆有此差别,无差别二义六相,事事之中,有十玄之妙理,六相之圆融,是谓事事无碍。

  第六节 法相宗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故后成为法相系。又造《摄大乘论》,明唯识之理,授其弟世亲选择,故后成为唯识系。然识为能唯,相为所唯,互有因果密切的关系,不可分离,故总名唯识法相宗。世亲既为《摄论》造释,复造《二十唯识论》,以广破外道小乘,造《三十唯识论》,建立识变因果的真理。后来又得陈那、护法、安慧、难陀、戒贤诸论师继续兴起,故本宗教义乃渐完具。我国南北朝时,真谛三藏及菩提留支,对法相经论虽有翻译,但未竟全功。迨唐玄奘三藏,以英敏绝伦的才质,坚忍不拔的志向,孤身万里,周历五印度,从戒贤论师受学五部大论、十支论等。更通达因明《论理学》、声明(语言文字学)。至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广译经论等一千三百卷,唯识法相的奥旨,识变因果的真理,始弘扬于中土,一洗国人思想界的空洞混杂。又得弟子窥基大师,作《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并广制章疏:如《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七卷,《唯识掌中枢要》四卷,《瑜伽略纂》十六卷,弘扬本宗,近代太虚大师亦盛弘本宗。

  本宗所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识(心)所显现,故称为唯识宗,又本宗不诠明宇宙本体,只详密地把现象分类、故又称为法相宗。由历史观点言之,世亲菩萨根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制造的《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是为本宗的根本经典。但是世亲以后,贤哲辈出,各有著释书籍,及至唐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里,引用了《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摩》、《楞伽》、《密严》等六经,及《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大乘》、《十地》、《分别喻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杂集》等十一论,以证明心识的义理,故后来学者,遂以此六经十一论为本宗所传的经论。

  复次,玄奘大师又综合世亲菩萨的门下,护法、难陀、安慧、亲胜、火辨、德慧、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所著的《唯识三十颂》的解释,而编纂的《成唯识论》十卷,为本宗树立的网维,故亦为本宗重要的典籍。

  本宗成立唯识义,古德以五重唯识观括之。

  (一)遣虚存实唯识观:云何遣虚存实?即遣遍计所执之虚妄,而存依他、圆成之实有也。前已云遍计所执,如认梦为…

《佛法概要·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