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衆律儀不得逾越

  七衆律儀不得逾越 (注一)

  太虛

  ──十六年夏初在福州青年般若社講──

  來閩不數日,于湧泉、怡山風光多已領略,曆承諸山長老及佛化徒衆熱烈歡迎,甚爲感謝!尤以在茲白塔寺,已經叁數次和洽歡舞之大會,風味精彩,各各不同。如第一次功德林男衆之歡迎,及次日女衆之演講會,融融一堂,風規宏壯,盡有大家之氣象。次如青年覺社及圓覺學社之聯席歡迎會,則別有少年活潑之精神,及蒸蒸向上之傾向。至于今日,則更有一種特殊之意趣,令人感佩。布置之幽雅而精致,威嚴之雄壯而整肅,足征在座者于法事藝術上多有研究,而于清淨莊嚴之形相上,亦頗經一番修習工夫矣。叁次會集各有聲色,此固爲人類性格之各各不同,亦指導修習者各以其所得而放光明也。吾于此有所感焉:佛教之設,原爲此世間一切在迷衆生,如衆生盡已得度,複用此佛教何爲?但叁界、六凡衆生之根基不等;應機化導,方便設教,于是乎亦有十地、叁乘,頓漸、權實等宗別;而建設教團,于世間之綱紀,複有七衆律儀之區分。列表如左:

  ┌一戒者

  ┌優婆塞衆────┬─在家二衆─叁皈─而┤二戒者

  ┌男性┤沙 彌 衆──┐ │   │叁戒者

  七衆┤  └比 丘 衆──┤ │   │四戒者

  │  ┌優婆夷衆──┼─┘   │五戒者

  └女性┤沙彌尼衆──┤      │八關齋戒者

  │式叉摩那衆─┼───出家五衆  └十善戒者

  └比丘尼衆──┘

  佛法住世,唯此律儀。七衆佛徒,如能各循其規,各守範圍,融洽類集,不相逾越,猶團體中之有規則,始爲正法住世也。違此律儀,即犯佛規,則破壞正法。如女衆中有雖發心受持沙彌尼、式叉摩那或比丘尼戒,而于事實上尚不能剃度出家者,迳受持沙彌尼、式叉摩那或比丘尼戒,即爲破壞律儀,罪重滅法。以好心而招惡果,不亦悲乎!有居士焉,叁皈而五戒者也,披僧伽黎作比丘事,猶彼學生未得博士位而衣博士服,是亦違律亂儀,自墜罪惡者也。按佛製居士,唯得披缦衣──梵音缽吒衣,而無條紋者──,沙彌方能披五衣、七衣,至比丘始得披九條、二十五條衣也。律儀上有此衣製,乃得藉以整齊劃一,其精神同行共修,而發生宏法利生之大力。否則、既不得同修同證,複將何以自度而度他哉!座中皆七衆中人,俱有自修利世之責,說此律儀,願切實勵行!勿以善心學佛,而作違律亂儀之毀滅正法也!

  (澹人記)(見海刊八卷八期)

  (附注)原題“在青年般若社歡迎會之演講”,今改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