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梁武帝才忽然大悟。明白心不在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道理。這個罪犯爲什麼也說不知道呢?很明顯在這生死關鍵時刻,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這盆水上。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我們修行念佛,能夠以死心來念佛,一定是會往生西方,真所謂:“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爲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
念佛的要訣,就是以自己的心光,來照著佛的名號,佛的名號是境,心光是智,我們用智照境,用境照智,提起全付精神來念佛,要象貓兒捕鼠一樣全神貫注,一絲一毫都不放松,能夠這樣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脫死。
(五)用意根念佛
念佛之法,應當要以意根來念,不要用意識來念,可是這一點怕有很多人心生懷疑,我希望大家不要懷疑。記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斯爲第一。”入叁摩地,這就是得入念佛叁昧。大家請研究一下,“都攝六根”這一句話,可以證明念佛最要緊的是以意根來念。因爲意根是屬于心法,念佛之人,用意根來系念于佛,意根一旦收攝不動,那麼其他五根,當然統統不動,所以都攝六根,自然是一心清淨,即是一心淨念爲因,得生淨土是果,依因感果,因果一致,所以念佛法門,稱爲淨土法門。正如《法華經》說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的甚深真理。圓瑛大師說明此理寫詩一首,“感應道交不用疑,法門殊勝有誰知,娑婆信願持名日,正是蓮池結蕊時。”
(六)一心不亂
念佛法門,看起來,雖然很方便,很簡單,只念一句佛號,六字洪名,一教就會,常念就熟。可是要把它念好,念到一心不亂,念得叁昧成功,就很不容易。當然一定要經過一段工夫,要像我們拿一根線,把一百零八粒的佛珠串在一起,聯接起來,不要使它斷線。念佛也要這樣,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唐朝的白居易對修持念佛非常誠懇。他說:“余年七十二,不複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事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臥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我認爲念佛的人,應該要像白居易那樣,誠心誠意放下一切,持名念佛,沒有不成功的,這叫做念茲在茲,一心念佛。過去有人寫行住坐臥四時念佛詩,寫得很好。現抄錄如下: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還隨一佛過,
足下時時遊淨土,心頭念念離娑婆。
傍華隨柳須回顧,臨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侬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住時念佛好觀身,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與彌陀非兩個,影兼明月恰叁人。
空房漸朽應難住,淨土雖遙尚易生,
何日如蟬新脫殼,蓮花胎裏産金身。
坐時念佛足跏趺,身在蓮臺華正敷,
毫相分明隨念見,金容映現與心符。
事如夢幻元空寂,理到圓融非有無,
何日池頭捧雙足,親蒙頂上灌醍醐。
臥時念佛莫開聲,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風秋萬裏,半床明月夜叁更。
無如塵累心難斷,惟有蓮華夢易成,
睡眼朦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
(七)帶業往生
念佛法門,帶業往生一事,爲不可思議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沙門那先雲:“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難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沈否?”王曰:“必沈。”又謂:“欲令不沈,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謂:“若以大石置大船上,運載他方,其可得乎?”王曰:“可”。當知衆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沈。念佛之人,仗承彌陀願力接引往生,乘佛大願船,故得帶業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沈可運他方。觀此則自可斷疑生信矣。
更舉一事,以證帶業往生。昔張善和,一生殺牛爲業,一日病笃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驚怖無量。喚妻請僧救度,其妻請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驚怖,汝今生殺業過重,無有他法可救,但當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與汝解冤,可以令汝脫苦,隨我稱念。”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一手執香,隨聲稱念,甫念數聲,善和曰,“牛去矣?”僧勸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懇切又同聲稱念。少頃高聲曰:“佛來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帶業往生之明證也。
奉勸諸人:看了善和念佛帶業往生之因緣,須審思明白,不可錯會,若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生前則恣意造業,依賴于佛,欲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帶業往生,千萬不可如是思想。當知臨終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無夙世善根,臨終絕對不能念佛。張善和一生殺牛雖惡,前世確有善根;若無善根,即不能要妻請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惡在先,莫待求佛于後,正好閑時多燒香,莫等臨時抱佛腳。古語雲:“臨崖勒馬收缰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八)念佛往生舉例
一、慧遠叁見聖像:晉慧遠大師,雁門樓煩人,博通經典,在廬山東林寺,建念佛社,叁十年不入市,專志求生西方,製六時蓮臺,念佛不息。僧俗社友一百二十叁人,皆志同道合,誓願同生極樂國土。後十九年,師于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現虛空中,無量化佛圍繞,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吾以本願力,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等諸社友,已往生者,皆在佛側。師謂門人曰:“吾居此已叁見聖相,今複再見,必生淨土矣!”至期端坐而逝。
二、懷玉誓取金臺:唐釋懷玉,臺州人,每日惟中午一食,常坐不臥,誦《彌陀經》達叁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見佛像滿虛空中,一人持銀臺至,玉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臺,如何把銀臺來接我?”言畢,銀臺遂不見。叁十七日後,複見擎金臺人對他說:“師以精進,得升上品。”過叁日異香滿室,含笑而逝。
叁、黃打鐵以極樂國爲家:宋時黃打鐵,湖南潭州人,業打鐵,自感前世不修,今生亟欲修行,又苦不知門徑,且無時間可修。某日,見一僧從店前過,乃請入店奉茶,請教既不廢業,又可修行之法,僧遂教之一面打鐵,一面念佛;譬如手持風箱,推進時,念一句佛號,拉出時,念一句佛號,打鐵時,每打一下,即念一句,不打鐵時,行也念,睡也念。黃打鐵從其教,因專心佛號之故,既不覺爐火之熱,也不覺用力之累。曆時叁年,一日自知時至,遂
即理發,沐浴,更衣,告其妻說:我今日回家去了。妻言:你何處還有家?答曰:西方極樂國是我家,于是再到鐵爐邊,取出紅鐵,說偈曰:“釘釘铛铛,久煉成鋼,世緣已畢,我往西方。”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舉槌打鐵一打,即時立化。
第五節 圓瑛大師禅淨雙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淨的實踐
圓瑛大師,福建古田縣人,十九歲于鼓山湧泉寺拜增西和尚爲師。二十一歲從福州到江蘇常州天甯寺,親近禅宗尊宿冶開禅師修禅六年。時常定境現前,身心廓然,曾于定中悟後寫了一偈:“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徹靈明無挂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到了二十六歲又往甯波天童寺,依從寄禅和尚,一心參究。在二十八歲的冬天,又在禅七之中,定功得力,身心俱空,又說偈雲:“山窮水盡轉身來,迫得金剛正眼開,始識到家無一事,涅槃生死絕安排。”自從叁十六歲以後,淨土機緣成熟,因閱讀永明延壽大師和雲棲蓮池大師等許多淨土法門經典著作,開始深信淨土念佛法門。從此就努力于禅淨雙修。由事念而歸理念。正如永明大師《四料簡》說的:“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圓公大師後來數十年,力弘淨土,到處講經說教,勸人念佛。曾經講演《阿彌陀經要解》、《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起信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等許多淨土法門的經論多遍,並對上述經論著有講義流通于世,利益衆生。又曾經講過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和《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力勸修念佛法門,普度衆生,同生西方極樂淨土。在他七十六歲病勢嚴重時刻,還是一心念佛,囑咐隨侍左右的許多弟子說:“我今身心,尚感安樂,無挂無礙。出家人置生死于度外,以疾病爲助緣,余號“叁求堂主人”,平生都以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爲宗旨。現在福慧已求,最後只有求生淨土。汝等立身處世,須以叁求爲正確修學方針。更希望廣大佛教道友、信徒,以此叁求爲真正學佛宗旨。”並說偈雲:“唯有一宗事,但念阿彌陀,求生于淨土,上品紫金臺。”過去有一行腳僧寫了一首偈說:“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圓公大師把它改爲“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前程何處是,念佛度春秋。”又囑咐弟子寫了一張紙條貼在病房的牆壁上:“來者念佛,是真蓮友。”由此可知,先師雖身染重病,早已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記得一天晚上,在大衆爲他助念回向以後,要諸弟子到床前,格外叮囑說:“汝等念佛,隨時都要攝心靜念,識取自性。現在我來問問你們,剛才你們念佛,可知道這一句佛號聲音落在何處?速答!速答!”圓公老人病中開示,使我們得益不淺,對于淨土念佛法門,更加增長深信切願,意志堅定。
(二)圓瑛大師的勸修念佛法門
圓瑛大師爲了弘揚淨土法門,除了已出版許多淨土經典講義外,還著有《勸修念佛法門》一書,現將本書內容介紹如下:
(1)念佛法門發起因緣:念佛法門,又稱淨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淨宗。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觀察衆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無問自說,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不假他人發起,即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
《佛法概要·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