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概要·第七章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P6

  ..续本文上一页时梁武帝才忽然大悟。明白心不在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道理。这个罪犯为什么也说不知道呢?很明显在这生死关键时刻,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这盆水上。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我们修行念佛,能够以死心来念佛,一定是会往生西方,真所谓:“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念佛的要诀,就是以自己的心光,来照着佛的名号,佛的名号是境,心光是智,我们用智照境,用境照智,提起全付精神来念佛,要象猫儿捕鼠一样全神贯注,一丝一毫都不放松,能够这样念佛,一定可以了生脱死。

  (五)用意根念佛

  念佛之法,应当要以意根来念,不要用意识来念,可是这一点怕有很多人心生怀疑,我希望大家不要怀疑。记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入三摩地,这就是得入念佛三昧。大家请研究一下,“都摄六根”这一句话,可以证明念佛最要紧的是以意根来念。因为意根是属于心法,念佛之人,用意根来系念于佛,意根一旦收摄不动,那么其他五根,当然统统不动,所以都摄六根,自然是一心清净,即是一心净念为因,得生净土是果,依因感果,因果一致,所以念佛法门,称为净土法门。正如《法华经》说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的甚深真理。圆瑛大师说明此理写诗一首,“感应道交不用疑,法门殊胜有谁知,娑婆信愿持名日,正是莲池结蕊时。”

  (六)一心不乱

  念佛法门,看起来,虽然很方便,很简单,只念一句佛号,六字洪名,一教就会,常念就熟。可是要把它念好,念到一心不乱,念得三昧成功,就很不容易。当然一定要经过一段工夫,要像我们拿一根线,把一百零八粒的佛珠串在一起,联接起来,不要使它断线。念佛也要这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唐朝的白居易对修持念佛非常诚恳。他说:“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事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住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卧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我认为念佛的人,应该要像白居易那样,诚心诚意放下一切,持名念佛,没有不成功的,这叫做念兹在兹,一心念佛。过去有人写行住坐卧四时念佛诗,写得很好。现抄录如下: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

  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

  傍华随柳须回顾,临山登水莫放他,

  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

  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空房渐朽应难住,净土虽遥尚易生,

  何日如蝉新脱壳,莲花胎里产金身。

  坐时念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

  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

  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

  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醍醐。

  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

  无如尘累心难断,惟有莲华梦易成,

  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七)带业往生

  念佛法门,带业往生一事,为不可思议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怀疑。昔有国王,问沙门那先云:“念佛之人,可以带业往生,此事难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又谓:“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谓:“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王曰:“可”。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弥陀愿力接引往生,乘佛大愿船,故得带业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运他方。观此则自可断疑生信矣。

  更举一事,以证带业往生。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笃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惊怖无量。唤妻请僧救度,其妻请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惊怖,汝今生杀业过重,无有他法可救,但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与汝解冤,可以令汝脱苦,随我称念。”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一手执香,随声称念,甫念数声,善和曰,“牛去矣?”僧劝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恳切又同声称念。少顷高声曰:“佛来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带业往生之明证也。

  奉劝诸人:看了善和念佛带业往生之因缘,须审思明白,不可错会,若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生前则恣意造业,依赖于佛,欲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带业往生,千万不可如是思想。当知临终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无夙世善根,临终绝对不能念佛。张善和一生杀牛虽恶,前世确有善根;若无善根,即不能要妻请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恶在先,莫待求佛于后,正好闲时多烧香,莫等临时抱佛脚。古语云:“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八)念佛往生举例

  一、慧远三见圣像:晋慧远大师,雁门楼烦人,博通经典,在庐山东林寺,建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市,专志求生西方,制六时莲台,念佛不息。僧俗社友一百二十三人,皆志同道合,誓愿同生极乐国土。后十九年,师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现虚空中,无量化佛围绕,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吾以本愿力,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诸社友,已往生者,皆在佛侧。师谓门人曰:“吾居此已三见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矣!”至期端坐而逝。

  二、怀玉誓取金台:唐释怀玉,台州人,每日惟中午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达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见佛像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至,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如何把银台来接我?”言毕,银台遂不见。三十七日后,复见擎金台人对他说:“师以精进,得升上品。”过三日异香满室,含笑而逝。

  三、黄打铁以极乐国为家:宋时黄打铁,湖南潭州人,业打铁,自感前世不修,今生亟欲修行,又苦不知门径,且无时间可修。某日,见一僧从店前过,乃请入店奉茶,请教既不废业,又可修行之法,僧遂教之一面打铁,一面念佛;譬如手持风箱,推进时,念一句佛号,拉出时,念一句佛号,打铁时,每打一下,即念一句,不打铁时,行也念,睡也念。黄打铁从其教,因专心佛号之故,既不觉炉火之热,也不觉用力之累。历时三年,一日自知时至,遂

  即理发,沐浴,更衣,告其妻说:我今日回家去了。妻言:你何处还有家?答曰:西方极乐国是我家,于是再到铁炉边,取出红铁,说偈曰:“钉钉铛铛,久炼成钢,世缘已毕,我往西方。”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举槌打铁一打,即时立化。

  第五节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一)由禅入净的实践

  圆瑛大师,福建古田县人,十九岁于鼓山涌泉寺拜增西和尚为师。二十一岁从福州到江苏常州天宁寺,亲近禅宗尊宿冶开禅师修禅六年。时常定境现前,身心廓然,曾于定中悟后写了一偈:“狂心歇处幻身融,内外根尘色即空,洞彻灵明无挂碍,千差万别一时通。”到了二十六岁又往宁波天童寺,依从寄禅和尚,一心参究。在二十八岁的冬天,又在禅七之中,定功得力,身心俱空,又说偈云:“山穷水尽转身来,迫得金刚正眼开,始识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自从三十六岁以后,净土机缘成熟,因阅读永明延寿大师和云栖莲池大师等许多净土法门经典著作,开始深信净土念佛法门。从此就努力于禅净双修。由事念而归理念。正如永明大师《四料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圆公大师后来数十年,力弘净土,到处讲经说教,劝人念佛。曾经讲演《阿弥陀经要解》、《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等许多净土法门的经论多遍,并对上述经论著有讲义流通于世,利益众生。又曾经讲过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和《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力劝修念佛法门,普度众生,同生西方极乐净土。在他七十六岁病势严重时刻,还是一心念佛,嘱咐随侍左右的许多弟子说:“我今身心,尚感安乐,无挂无碍。出家人置生死于度外,以疾病为助缘,余号“三求堂主人”,平生都以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宗旨。现在福慧已求,最后只有求生净土。汝等立身处世,须以三求为正确修学方针。更希望广大佛教道友、信徒,以此三求为真正学佛宗旨。”并说偈云:“唯有一宗事,但念阿弥陀,求生于净土,上品紫金台。”过去有一行脚僧写了一首偈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圆公大师把它改为“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前程何处是,念佛度春秋。”又嘱咐弟子写了一张纸条贴在病房的墙壁上:“来者念佛,是真莲友。”由此可知,先师虽身染重病,早已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记得一天晚上,在大众为他助念回向以后,要诸弟子到床前,格外叮嘱说:“汝等念佛,随时都要摄心静念,识取自性。现在我来问问你们,刚才你们念佛,可知道这一句佛号声音落在何处?速答!速答!”圆公老人病中开示,使我们得益不浅,对于净土念佛法门,更加增长深信切愿,意志坚定。

  (二)圆瑛大师的劝修念佛法门

  圆瑛大师为了弘扬净土法门,除了已出版许多净土经典讲义外,还著有《劝修念佛法门》一书,现将本书内容介绍如下:

  (1)念佛法门发起因缘: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

《佛法概要·第七章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