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話▪P2

  ..續本文上一頁口,使神光心如火燒一樣,急得要命。這種情景,正是古人說的“求法之人,如病思良醫,如饑思美食,如衆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又如經中說的:“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生歡喜,如是之人可爲說。”神光就不顧一切,精進勇猛爲法忘軀,迫不及待尋求真理。有一天正逢大雪紛飛,天寒地凍,這時,神光大師心中,一念求法精誠,就跪在達摩大師面前,可是雪越下越大,地上白雪已經積得很高,圍繞著神光的身體,已經達到腰間;可是達摩大師依舊是無動于衷,一句話也不開導。此時,神光大師心急智生,就拔出和尚隨身佩帶的持戒修身用的戒刀,毅然地把自己左臂砍了下來,血流遍地,白雪染成殷紅的鮮血一般。神光的精誠之心,斷臂求法的精神,感動了達摩大師的慈悲心。他就開口問道:“仁者,你爲什麼把左臂砍了下來呀?”神光說:“求大師與我安心哪!”達摩就伸出一只手來,厲聲對神光說:“將心來與汝安”。神光正在達摩伸手時刻,回光返照,悟徹一心本源,隨口就回答說:“覓心了不可得。”祖曰:“與汝安心竟。”這就是說,找來找去找不到心的所在。究竟在什麼地方?真心他是無形無相,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拿得出來呢!神光既然徹底悟到真心,所以達摩大師說我把你的心已經安好了,這叫高山流水,自有知音。達摩就把正法眼藏和衣缽付給神光,又爲他起了法名,叫做慧可。同時又把從印度帶來的《楞伽經》一部共有四卷傳給慧可大師。《楞伽經》是我佛稱性而談的法要,就是我佛如來心地法門,要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特別是對于如來禅學理論講得十分透徹,達摩大師在傳法與慧可大師時又說了四句偈子:“吾本來此土,傳法度迷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慧可大師當下就一肩擔荷,承受達摩大師的法燈心印,爲中國禅宗第二代祖師。達摩大師在中國以祖師禅教化衆生,也就是不立語言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無上法門。這就是如來禅和祖師禅的分界線。達摩大師在中國弘揚聖教,以禅學接引有緣衆生。大事已畢,所作已辦,于梁朝大通九年十月十五日,在禹門千聖寺,安祥端坐,示現滅度,涅槃逝世。後來他的弟子們,把達摩大師的肉身安葬在熊耳山定林寺。使我們感到奇怪的是,到了次年,梁朝有一位使者,名叫宋之,他從西域回國途中,路過蔥嶺,正巧對面碰見了達摩大師,肩上擱著一把方便鏟,鏟鈴上挂了一只羅漢草鞋,朝著西域路上回歸印度去了。這位使者還對大師談話致意,寒喧幾句。等到梁使回國以後,就把蔥林碰見達摩大師之事,啓奏北魏的皇帝,大家都感到這是一樁奇事,明明把達摩大師屍體葬到定林寺,爲什麼又看到他經過蔥嶺回印度去了?爲了要把這個稀奇古怪的事情弄個明白,大家都來到熊耳山,把達摩大師的棺材打開一看,嚇了一跳,棺材裏沒有屍體,只留有一只羅漢草鞋。當時皇帝和大衆,才相信初祖達摩大師的神通妙力,真是不可思議。這也證實了佛教所講的諸佛菩薩大權示現,隨類化身的事迹,是真實不虛的。其實就是生本不曾生,去實無所去的真理。梁武帝因仰慕大師的崇高道德,特地刻製一座禦碑,並題了一篇碑文來贊頌這位菩提達摩大師。宣帝就給他谥號爲圓覺大師。據說達摩大師的壽命很長,圓寂時有一百五十歲。

  佛教禅宗是我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宗派。自從公元五世紀初期,菩提達摩大師東來中國之前,早就有了禅學傳入中國。後漢末年安息國高僧安世高法師來到中國,從漢桓帝建和二年一直到靈帝建甯年代,在這二十幾年裏,就翻譯了叁十多部經典,如《安般守意經》大小《十二門經》等等,所傳播的教義,都是介紹了小乘的禅學,而鸠摩羅什法師等所翻譯的禅學是屬于大乘的禅學。到達摩大師傳來的禅宗,才叫做最上乘的禅學。從漢末和東晉南朝,在這幾百年時間裏,由于翻譯經典事業方面大大發展。不但外國法師來中國參加翻譯,就是我們中國許多大德高僧,也不斷著手翻譯佛經和注釋佛經,出現了大量佛經注疏等。到了東晉道安法師,也注釋了不少經論,提倡禅學,所以修習禅定的風氣,從此以後也更加興盛起來。

  (叁)僧璨大師

  叁祖僧璨大師(公元?--606年)。出生于北齊時代,原來是一位虔誠信仰佛教的居士。當他在四十多歲的時候,有一次見到二祖慧可大師,就恭敬地請問說:“弟子罪業深重,身患重病。所以特地來懇求和尚慈悲爲我如法忏悔業障”。二祖回答說:“將罪來與汝忏。”僧璨大師當下回光返照,忽然領悟說:“覓罪了不可得。”祖曰:“與你忏罪竟”。同時慧可大師又開導說:“汝一定要依佛法僧叁寶安住,如法修持。”經過問答之後,二祖知道僧璨知見正確悟理甚深,是個佛門法器。對他十分重視,爲他剃度出家,取個法名叫做僧璨。從此以後,他所患之病也就逐漸地好起來。僧璨大師爲了感師爲他忏罪的深恩厚德,就放下身心,在祖下執侍巾瓶,做侍者達二年之久。後來慧可大師才把正法眼藏與衣缽,傳給僧璨大師爲禅宗第叁祖,並開示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之與法,本來無二,平等一如”的真理。僧璨大師得法之後,又到舒州皖公山安住,弘揚禅宗,曾經往來在太湖司空山地方,著有《信心銘》長達六百言之多,流傳後世,普度衆生。

  (四)道信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公元580--615年),俗姓司馬,蕲州人,在做沙彌的時候,就久仰僧璨大師的威望。有一次見到叁祖,就請求開示說,願和尚慈悲,乞賜我一種解脫法門,叁祖說:“什麼人來纏縛你?”答曰:“沒有人縛我”叁祖說:“既然無人縛你,還要求什麼解脫呢!”道信于言下大悟。感師法雨之恩,就在僧璨大師門下,服役侍奉九年之久。有一天叁祖就提出一個玄機妙理來試他,通過勘驗之後,知他機緣已經成熟,就把正法眼藏和衣缽,傳付于道信大師爲禅宗第四代祖師。又把《信心銘》所講理論開示道信大師。大意是:我們的虛妄身相非是真實,生滅諸法,本來無我,我們要知道即妄了真,這樣才能夠得證本覺法源。四祖在隋炀帝大業年中,就居住廬山東林寺,有十多年之久,後來又到湖北黃梅縣西北雙峰寺,在那裏達叁十年之久,大闡宗風。道信大師的禅學思想是: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恒沙妙德,總在心流。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大道虛曠,絕思絕慮等。四祖的禅學理論,是繼承初祖的禅學法義。而且更有進一步的發展。

  (五)弘忍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公元602--675年),湖北黃梅人。據傳說他前生在破頭山是做一個栽花行者。有一天見到四祖說:“佛法妙道,我能不能得聞?”道信大師說:“你年齡已經很大了,縱能得聞佛法,也不能廣弘法化,如果你轉過身,這樣就可以達到你的心願”。弘忍拜辭而去,後來轉世,當年幼的時候,就去參禮四祖,道信大師就問弘忍說:“你姓什麼?”答曰:“我姓是佛”。四祖又說:“這樣看來,你是沒有姓了嘛?”弘忍說:“性空故所以無姓。”道信大師聽到這裏,知道他是法門龍象,就度他出家。並且把正法眼藏和衣缽,傳付于弘忍大師,爲禅宗第五代祖師。五祖得法以後,就往破頭山安住,後來又到黃梅縣東山寺弘揚禅宗。四祖道信大師與傳法弟子弘忍大師,先後同住東山寺,大闡宗風,所以大家把他們師徒二人,稱爲東山法門。達摩大師的禅學傳到五祖弘忍時代已經形成了宗派的時代。由于黃梅弘忍大師,大弘法化,深得大衆信仰和崇拜,當時門下弟子有一千多人,這樣就演變成了一個規模很大的佛教教團組織,並以弘忍法師爲法正和尚。在弘忍門下有一位首座和尚,名叫神秀,輔助五祖弘揚禅學。從五祖起,爲了適應當時環境的發展需要,就以《金剛經》般若實相,真空妙理,教授弟子,接引衆生;從而把過去一向所弘揚的《楞伽經》的主要教義和達摩的二行和四入的禅學道理,就無形中斷弘揚了。

  禅宗思想和它的宗派的形成,是有著曆史過程。從初祖達摩大師到六祖惠能大師爲止,就是衣缽相傳,正法眼藏,心心相印。正是達摩大師所說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也是古人所說的,西天四七,東土二叁,四七指西天印度的二十八祖,二叁指東土中國的六位祖師。這就是從印度一直到中國的禅宗法系的發展史,也是我們中國禅宗的根本源流。自從六祖惠能大師以後,爲了要息滅爭端,只傳法印,不傳衣缽。

  第叁節 惠能開創的曹溪禅

  中國禅宗傑出的六祖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他是怎麼出家而開了大悟的呢?這是我們大家所關心的一件大事。現在簡要的介紹一下:惠能,俗姓盧,是廣東新洲人,父名行瑫。母親姓李,是唐朝貞觀十叁年二月初八日子時誕生,他降生的時刻,有一道亮光騰空而起,同時更有奇異香氣,遍滿房室。到了天亮的時候,突然有二個和尚來對他的父親說:“你們家裏昨天晚上有沒有生一個小孩?我們今天特地來爲他取一個名字,叫做惠能。”盧父聽了感到奇怪,我家昨晚是生了一個兒子,這二個和尚怎麼會知道,他們爲什麼要給他取惠能這個名字,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就問道:和尚,你給我兒取名叫惠能,這是什麼意思。答曰:“惠者以法惠施與一切衆生,能者將來長大能作佛事”。這二個和尚講完後走了,無影無蹤,也不知道到哪兒去了。惠能生來就不吃母奶,大家都很著急,到了晚上居然有一個人來,爲他灌了甘露,使惠能身體非常健康,精神飽滿、旺盛。到了二十四歲的時候,不幸父親逝世,家境貧寒,惠能就以砍柴謀生,奉養老母。

  有一天,在廣東南海路過一間旅店,忽然聽到有人在店裏誦念《金剛經》,惠能善根成熟,智慧煥發,就把肩上所挑之柴,放了下來,靜心息慮至誠懇切的聽《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說:“…

《佛法概要·第六章 禅宗史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