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
第一節 淨土法門所依的經論
淨土法門,是佛教最容易使人接受和信仰的一個宗派。它方便易行,所以導致人們歡喜修學、信受奉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真是“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的無上法門。我們按此修去,盡此一生,就一定能達到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橫超叁界的崇高目的。淨土宗的依據是出在淨土叁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在天臺五時教法裏,屬第叁時方等部。在佛教看來,一切諸法,都是隨著因緣和合而發生發展,這是一條客觀存在的規律,淨土法門也不能例外。
(一)觀無量壽佛經
淨土法門的發起因緣,是根據《觀無量壽佛經》。漢譯《觀無量壽經》,在《開光釋教錄》卷五列有兩種譯本。即:
一、觀無量壽佛經 一卷 劉宋畺良聖合譯
二、觀無量壽佛經 一卷 劉宋昙摩密多譯
本經是釋尊在摩羯陀國王舍城的東北方耆闍崛山(別名靈鹫山),于千二百五十人之聲聞衆和叁萬二千的菩薩衆之前說法之時,以王舍城所發生的宮廷事變爲起因而述說的經典。
王舍城太子阿闍世,被提婆的惡言煽動,將其父王頻婆娑羅王予以禁閉,他自己作了國王。頻婆娑羅的王後韋提希夫人,恐王被餓死,把身上塗了面蜜,在頭上寶冠中裝入了蒲桃酒,秘密獻給了頻婆娑羅王。佛弟子大目犍連,每日還到王處說法。阿闍世王盼望其父早日身死,他聽說母後韋提希夫人和佛弟子目犍連到關禁處所作之事,深爲震怒。他想把自己的母親韋提希夫人處死。此時有月光、耆婆兩位大臣,勸誡阿闍世王說:“古時爲奪取王位,弑父之人不少,但尚未聞有殺母之王。如王行此無道,實有汙王族,與栴陀羅(四姓以外的屠人)無異,又安得稱之爲王”。阿闍世不得已,將其母韋提希夫人亦關閉于深宮,韋提希夫人被囚禁之後,悲愁痛苦,他遙望靈鹫山頂禮跪拜,請求釋尊救援。釋尊慧眼已知韋提希夫人之心,即由耆闍崛山現神通出現于王宮。韋提希參拜釋尊後,即告以其子的惡行,使他憂心如焚,請釋尊予以開示。
釋尊依韋提希夫人之願,說示十方淨土,韋提希夫人深願往生西方極樂的淨土世界,請求觀想至淨土的方法。佛就爲其開示十六種觀想的念佛法門。修觀想念佛,應當先要清淨身口意叁業。一心系念谛實,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求生彼國。一定要虔誠恭敬修行叁種福業。第一要孝順和供養父母雙親,要誠心誠意奉事師長。要發慈悲心修十善業。第二要精進受持叁皈依法,具足清淨戒律,不要毀犯威儀。第叁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要讀誦大乘經典。
《觀無量壽佛經》的主要內容是十六觀。
(1)日觀:專心谛觀西方落日如懸鼓。
(2)水觀:澄心觀想西方水結成冰,清淨光潔,猶如琉璃。
(3)地觀:一心谛觀極樂國土琉璃寶地,內外明徹,清淨莊嚴。
(4)樹觀:一心觀想七重行樹,衆寶合成,枝葉花果八寶交織。
(5)八功德水觀:專心谛觀八功德水如如意珠流出摩尼水,注入華間。
(6)總觀:一心觀想極樂國土,衆寶所成,亭臺樓閣,諸天雲集,作天伎樂,常念叁寶。
(7)華座觀:一心谛觀七寶池上,百寶華臺,妙真珠網,嚴飾金剛寶座,隨心變現,作大佛事。
以上七觀是依報觀。
(8)像觀:一心觀想阿彌陀佛坐寶華臺,觀音、勢至二大菩薩侍立左右,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水鳥樹木,皆說妙法。
(9)佛身觀:遍觀一切相。一心谛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于身相中,遍見十方無量諸佛。
(10)觀音觀:一心谛觀,觀音菩薩肉髻圓光,紫金色身,相好莊嚴,五百化佛、諸大菩薩,變化自在,遍滿法界。
(11)勢至觀:一心谛觀大勢至菩薩紫金色身,圓光普照,于一毛孔光明之中,遍見十方無量諸佛。菩薩行時,十方世界,大地震動。
(12)普觀:一心觀想極樂國土,主伴莊嚴,身坐蓮華,常聞妙法,精進行道。
(13)雜想觀:一心觀想阿彌陀佛,神通自在。于十方國土,隨類化現。叁聖齊彰,大小無礙,坐寶蓮華。
(14)上輩生觀:一心谛觀上輩往生衆生,發叁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一日一夜,蓮華開敷,七日之中,即得見佛。
(15)中輩生觀:一心谛觀、具足威儀,求願往生。自見其身,坐寶蓮臺,聞四谛法,得阿羅漢道。聞法藏比丘二十四願,屈伸臂頃,生極樂國。
(16)下輩生觀:一心谛觀,罪業深重,誠心忏悔,專心觀佛,消除罪障。臨命終時,坐大蓮華,生極樂國。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聞實相法,發菩提心。
以上九觀是正報觀。
總之,從第一觀到第十六觀,都是一心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無量莊嚴的殊勝境界。使韋提希夫人深厭娑婆,願生極樂。到了觀想妙行,功夫成就的時候,隨時隨地,開眼閉眼都能看到極樂世界勝妙境界,清淨莊嚴。這即是娑婆印壞,淨土文成的大事因緣。這部《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法門的發起因緣。
韋提希夫人聽了釋尊的說法,立即開悟,得無生法忍。五百侍女,亦同發菩提心,一齊發願往生淨土,佛爲他們往生淨土,得見諸佛,得解佛法,現前叁昧而予以授記。
王宮說法終了。釋尊便回返耆闍崛山。侍者阿難又將此王宮說法的內容對在耆闍崛的人們重爲敘說一遍。
因此觀經是前後兩次的說法:一是釋尊在王宮的說法。二是阿難在耆闍崛山的複說。前者叫作王宮會,後者叫作耆闍崛山會。說者雖有不同,而內容則是一樣的。本經是由兩次所說法要成立,又叫作一經二會。
善導在《觀經疏》中論本經的宗要說:“以觀佛叁昧爲宗,亦以念佛叁昧爲宗。以一心回向往生淨土爲體”。由此可知觀經是以觀佛叁昧,念佛叁昧二法爲宗的經典。定善十叁觀乃是觀佛叁味,散善九品乃是念佛叁昧。觀佛叁昧,是依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的隨他意之說。散善的念佛叁昧,是爲未來世的散心凡夫而說的隨自意之說。釋尊對阿難尊者並未付囑觀佛叁昧,而只付囑念佛叁昧,因此釋尊說示本經的目的之一就是念佛。觀佛叁昧乃是隨他意的方便說。
(二)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譯本有叁種,即:
一、佛說阿彌陀經 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二、佛說小無量壽經 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叁、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一卷 唐玄奘譯
本經是釋尊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爲首以及諸多佛弟子聽衆而說的經典。
本經主要內容有叁個方面:首先詳細地講出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世界和正報世界種種殊勝,而令衆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淨土法門。在經一開頭就說,依報世界的種種莊嚴。佛告訴舍利弗尊者,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經過十萬億諸佛國土,那裏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那個世界裏面,有佛名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普度衆生。這個世界的環境,有七重欄、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四色蓮華、七寶樓閣、黃金爲地都是七寶做成。風吹羅網,常作天樂,衆鳥齊鳴,皆演法音,衆生聞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說:微風吹動,行樹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能照十方國土。他的壽命也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他的國土和菩薩、羅漢也是無量無邊。經中還說:十方世界念佛衆生,一生到那裏,個個都是得到叁種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其次,佛特地勸導衆生發願,願生西方。那裏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討論佛法。再次,佛對舍利弗說:千萬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衆生既然聽到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要念念相續來執持名號。一天或二天乃至七天,要淨念相繼。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到臨命終時,即能夠得到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許多聖衆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最後佛勸告衆生,要一心念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經》是勸告持名念佛求生淨土的唯一法門。
(叁)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譯本有十二種。即:
一、無量壽經 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 缺
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四卷 後漢支婁迦讦譯 現存
叁、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枟過度人道經 二卷 吳支謙譯 現存
四、無量壽經 二卷 曹魏康僧會譯 現存
五、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二卷 曹魏 白延譯 缺
六、無量壽經 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缺
七、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 二卷 東晉竺法力譯 缺
八、新無量壽經 二卷 東晉覺賢譯 缺
九、新無量壽經 二卷 東晉寶雲譯 缺
十、新無量壽經 二卷 劉宋昙摩密多譯 缺
十一、無量壽如來會 二卷 唐菩提流支譯 現存
十二、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叁卷 趙宋法賢譯 現存
本經是述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淨土莊嚴及往生人的因果之經典,由上下兩卷而成,一名雙卷經,又名大經。四十八願如下:
(1)國無惡道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2)不更惡道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以後,複更叁惡道者,不取正覺。”
(3)身真金色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4)形色相同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5)宿命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6)天眼普見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7)天耳普聞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8)他心悉知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
《佛法概要·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