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P3

  ..續本文上一頁示以獨善爲不可,應依《無量壽經》修念佛叁昧,以救濟群衆,自此頓息諸緣,專修淨土。天寶元年,歸衡山,立精舍,號彌陀臺。僅安置經像,粗食弊衣,清苦修道,恒見聖境。以專持名號爲正行,以布施,持戒爲助行,貞元十八年入寂,終年九十一歲。後名其居于般舟道場,教導四衆,前後受法弟子千余人。《佛祖統紀》列爲蓮社第叁祖。

  四、五臺法照大師,以念佛叁昧爲無上深妙禅門。極力指責禅徒之不拜佛、不立文字,以用音聲語言爲執相,自舍萬善諸行住空見,而鼓吹五會念佛法。以修此法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此法是依心念口稱之法而獲得叁昧。其主旨本與善導、懷感等之口稱叁昧相同,但他爲警策自他之信心,且成就叁昧方法,而定五會念佛儀則,教合五音曲調,唱佛名號。五會念佛:第一會是平聲緩急,第二會是平上聲緩急,第叁會是非急非緩,第四會是漸急急,以上四會皆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第五會是轉急急,而只唱“阿彌陀佛”四字。

  五、新定少康大師,周姓,缙雲人,年十五,誦《法華》、《楞嚴》等經,後往越地究毗尼學,及聽《華嚴》、《瑜伽》諸論。貞元初,詣白馬寺,得善導之《西方化導文》,大喜。至長安善導影堂瞻禮,感見導之真身。後到睦郡,在城內乞食得錢,誘掖小兒、念佛者給錢,竟至佛聲盈路。尋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叁級,衆皆日夜行道唱贊。每逢齋日,雲集叁千許人,衆見師高聲念阿彌陀一聲,由其口出一佛,十聲連誦,則十佛如連珠現出。師之法門,系以厭穢欣淨,高聲念佛,兼行布施,爲其行業。常示衆雲:“當于淨土,起欣樂心,于閻浮提,起厭離心。”于貞元二十一年遷化,身放光明,塔于臺子岩,故又號臺岩法師。其乞錢給兒至佛聲盈路,亦志高行苦者矣。

  六、永明延壽大師(公元904--975年)臨安府余杭人,俗姓王。二十歲時一心歸佛,日中一食,常誦《法華》。年二十八,爲華高之鎮將。年叁十乞吳越王,舍官位,投龍冊寺翠岩禅師門下剃度出家,行苦行頭陀。然後去天臺山天柱峰下習定九旬,又參谒法眼嫡嗣德韶,韶一見深器之,授以密旨,有所契悟。後于國清寺修法華忏,于智者禅院曾作二阄,一是“一心修禅”,一是“誦經萬善,莊嚴淨土”,拈七次皆屬“萬善”之阄,遂決心不但修禅定,且誓力誦經萬卷。後周廣順二年住雪窦山,宋建隆元年受吳越忠懿王邀請,複興杭州靈隱。明年遷往永明寺,隨學者千余人,曾作偈曰:

  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壽公住永明十五年,爲七衆授菩薩戒,時人尊爲彌勒下生。夜爲鬼神施食,放生無數。誦《法華》一萬叁千部,道譽東海。高麗國光宗大成王聞之,遣使前來求教,齎書執弟子禮,奉獻金絲織成之大衣、紫水晶念珠、金湯罐,並派僧叁十六人來學。壽公傳授要旨,歸高麗後,弘揚大法,于是法眼一宗流衍于東海。壽公日行百件佛事爲常課。其中重要者:受持神咒、念佛、禮佛、忏悔、誦經、坐禅、說法。每日虔禮十方十佛:釋迦、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勢至等,每夜于曠野施食于鬼神等。壽公發願求生西方、日念彌陀聖號十萬聲。日暮時住別峰念佛,隨衆常數百人。清宵月明之夜,時聞螺貝天樂之聲。吳越忠懿王深深敬重其德,聞此大受感動,爲建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號智覺禅師。宋開寶八年十二月,以七十二高齡圓寂于永明寺。著作甚多:《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受菩薩戒》各一卷等,凡六十余部,可謂一代碩學。其治學,所持之懿行,可與智者大師媲美。

  延壽曾作《參禅、念佛四料簡偈》可作禅淨雙修之准則。四料簡偈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爲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此中第叁句有禅有淨土,即禅淨雙修,猶如戴角老虎,爲最理想,故彼一生實修此一法門。第一句有禅無淨土,指當時一般禅宗門徒,彼等十人中修禅,九人墮入魔道。第二句無禅有淨土,指一般中下根機,彼等萬無一失,只要能夠親見彌陀,自能分離生死。依此可知延壽是利根上智,故禅淨雙修。鈍根下智者,專心念佛,期生淨土,何愁不能開悟。此一教化與善導大師可說同一旨趣。

  又嘗勸人高聲念佛和十念往生之說,一聲佛名,罪滅河沙。《法華》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阿彌陀經》雲:若人受持佛名,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寶積》雲:高聲念佛,魔軍退散。《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得十種功德。又念佛有坐念、行道念。坐念如逆水行舟,行道如順風行舟,坐念尚能滅八十億劫罪,若五體投地,恭敬念佛,功德無量。又彼重十念。一生重惡,臨終十念,罪滅生淨土。引《那先比丘經》教證,如水中投石下沈,投石入船中雖有百枚,亦不會沈沒。因造罪者由念佛功德,免于下墮地獄。《智論》雲:“臨終時,心力能勝終身行力,是時少許心力,猛利如火,量雖小能作大事。”由于臨終之心決定勇健,能勝百歲行力,此爲臨終十念法門有力之論證。

  六、杭州省常大師,字造微,俗姓顔,錢塘人。生于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十七歲出家受具足戒。生平戒行謹嚴,精通《大乘起信論》,修習天臺止觀法門。繼廬山遠公遺風,于宋淳化中遷杭州西湖昭慶寺,專修淨業,並結淨行社。自稱淨行弟子,嘗自刺指血和墨書《華嚴經、淨行品》。又以栴檀淨香木雕成毗盧遮那像。複跪地合掌發誓願雲:“我與一千大衆,八十比丘始從今日,發菩提心,窮未來際,行菩薩行,願盡此報身,以生安養。”省常所交者,俱屬賢德名士,相國大夫,故碑記特多,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正月十二日示寂,壽六十二。

  八、雲棲祩宏大師(公元1535--1615年),杭州仁和人,字佛慧,號蓮池,十七歲舉諸生,以學行稱。問鄰家老妪日誦佛名之理由,答因先夫持佛名無病而逝,因知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議。因感其言而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自警。二十七歲喪父,叁十二歲喪母,嘉靖四十五年,遂決意出家。投西山性天寺落發,就昭慶無塵受具足戒,次谒廬山遍融,融谕以不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後參嚴德寶柳庵,辭向東昌途上,聞樵樓鼓聲,忽然大悟,乃作偈曰:“叁十年前事可疑,叁千裏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隆慶五年入杭州雲棲山,蔔居山中,始修念佛叁昧,教化遠近,道俗雲集,遂成一大叢林。萬曆十二年編《往生集》,記傳古今往生人事迹。二十年在杭州淨慈寺開戒,又興戒壇之製,行自誓受戒法。在山中及城之內外造放生池,製戒殺放生文,誡害物命。常主張淨土,著《阿彌陀經疏》等。又痛責禅徒之空腹高心,錄永明延壽、高峰原妙等機緣中之吃緊語,以示參究之要決。萬曆四十叁年七月病笃,作“叁可惜十可歎”警衆,又遺誡諸弟子“老實念佛”,遂于八十一歲圓寂。世稱雲棲禅師,又號蓮池大師,尊爲蓮社第八祖。遺著有:

  阿彌陀經疏鈔 四卷

  往生集 叁卷

  淨土疑辯 一卷

  禅關策進 二卷

  梵網經戒疏發隱 五卷

  楞嚴經摸象記 一卷

  缁門崇行錄 一卷

  山房雜錄 叁卷

  竹窗隨筆 二卷

  雲棲法彙 叁十二卷

  宏師又說信願行爲修淨業之必須要件,因到淨土之資糧若不充足,則不能前進。一、信:信生佛不二,衆生念佛則定得往生,究竟得成佛。阿彌陀經之“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即是標此信。二、願:不單空信,必進而依其教求往生,彌陀經之“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即是。叁、行:不單虛願,必亦力行精進,念念相續而不間斷,即是阿彌陀經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九、靈峰澫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江蘇吳縣人,少時學儒,誓滅釋老,作論數十篇攻之。十七歲時,偶閱祩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大有反省,焚所著辟佛論。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二十叁歲,發四十八願,自名大朗優婆塞。翌年一月之間,夢見憨山德清叁次。時德清居曹溪,不得從,乃就其門人雪嶺剃度。次往雲棲聽古德法師講《唯識論》,更上徑山坐禅,又受菩薩戒,遍閱律藏。二十八歲染病,決意求淨土。以天臺爲宗,研習其章疏。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始入靈峰,同六年建西湖寺,尋遊化各處。永曆八年夏,在靈峰臥病,十二月建淨社,作願文,又作求生淨土偈,翌年一月以五十七歲示寂。世稱靈峰澫益大師。生平厭棄名利,以閱藏著述爲業,終身筆硯不離,故著述甚多。計有《阿彌陀經要解》一卷、《梵網經玄義》一卷、《菩薩戒本箋要》一卷、《法華經玄義節要》二卷、《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閱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觀瀾》五卷、《周易禅解》十卷等,凡四十余部。又有《靈峰澫益大師宗論》十卷。

  澫益主張念佛有念他佛、念自佛、念自他佛叁種;以廬山一派之淨土念佛,名爲念他佛,達摩所傳之禅及南嶽天臺所傳之觀心,名爲念自佛,永明一派之事理雙修,名爲念自他佛。又以藏通別圓四教悉無不是念佛法門。若此四教各有叁念佛,則爲十二種念佛。又《摩诃止觀》之四種叁昧,亦同可名爲念佛,若此四種叁昧--具有今之十二種念佛,則總爲四十八種念佛。又乘念他佛中之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叁種,則總共有一百四十四念佛叁昧法。此外又有《彌陀經》所說之執持名號法,而說教禅二宗皆是念佛法門。持戒一心念佛者,必爲止惡防非而精進律學,精進律學者亦必須決定往生以一心念佛爲事。且持戒是因,淨土是果,持戒與念佛,本唯一門。如此念佛統禅、教、律之叁學,同時亦爲叁學之歸結,而主倡廣義之念佛叁昧論。他還認爲《阿…

《佛法概要·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