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P4

  ..續本文上一頁彌陀經》之執持名號爲至簡易、至奇特之法,闡明此法是普被上中下叁根,又是攝事理之不可思議權巧方便,而勸人應依祩宏等所說之具足信願行之叁種資糧而期望往生。

  (二)淨土十叁祖

  近世以清初淨土宗大德行策、實賢、際醒和近代印光四人。加上前述九祖,並稱蓮宗十叁祖。

  行策大師,字截流,姓蔣,父全昌,宜興老儒,與憨山清公爲友,天啓六年(公元1626年)全昌夢憨入室,而生行策,因名之曰夢憨。及長,父母繼逝,發志出世。年二十叁,投武林理安寺問公出家,脅不席。五年頓徹法源,問公化去,策住報恩寺。遇同參息庵瑛師,勸修淨業。康熙二年結庵于杭州法華山西溪河,其間專修淨業。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興蓮社,學者翕然宗之。著有《勸發真信文》。行策居普仁十叁載,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七月九日寂,年五十五。

  實賢大師,字思齊,號省庵,常熟人,時氏子。康熙二十五年生,自少即不茹葷,十五歲出家,二十四歲受具足戒,參念佛是誰有省。嚴習毗尼,窮研諸經,性相之學,無不貫通。掩關叁年,晝覽藏經,晚課佛號。燃指佛前,發四十八大願,卒感舍利放光。作《勸發菩提心文》,激勵四衆。晚居杭州仙林寺。雍正七年結蓮社,爲文警衆,以畢命爲期。判日課爲二十分,十分持名,九分作觀,一分禮忏。雍正十二年四月十四日合掌連稱佛名,面西而寂,年四十九。

  際醒大師,字徹悟,號夢東,豐潤縣人,于乾隆、嘉慶之際。樹淨土之法幢,幼通經史。出家後,遍曆講席,融貫性相兩宗,既而參廣通、粹如,明向上事,受正印,爲磐山七世。後繼席廣通,策勵後學,慕永明延壽禅師乃禅門宗匠,尚歸心淨土,況今末代,應宜遵承。于是專修淨業,主張蓮宗,後退居紅螺山資福寺,衲子追隨日衆,遂成大叢林。大師爲法爲人,心無厭倦,但一心以淨土爲依歸。嘉慶十五寂,年七十。

  印光大師諱聖量,俗姓趙,生于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二月叁日。系陝西郃陽縣赤城東村人,幼承庭訓,初讀程朱書,受其辟佛之影響,系因染病,得閱佛經,始悟前非。漸研內典,方知佛法之廣博精深。遂于光緒七年春,時年二十一,毅然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勤學功課,讀發願文及淨土文,知禅淨工夫成就之難易,便決心專修淨土,後于湖北竹溪蓮華寺偶讀《龍舒淨土文》,益知淨土一法,圓赅萬行,普攝群機,遂畢生以弘揚淨土爲己志。翌年往陝西興安雙溪寺,在印海定公律師受具足戒。光緒十二年,在紅螺山資福寺任職,得閱大藏,故有緣增修《淨土十要》等要籍。此後,乃往返北京龍泉寺、圓廣寺,普陀山法雨寺,溫州頭陀寺之間,嘗自號“常慚愧僧”以自勵。並閉關兩期六載。1918年徐蔚如刊行大師文章二十余篇名曰《印光法師文鈔》。以後數年間繼印出《增廣文鈔》,內有《淨土決疑論》等著作。自是道風所播,遐迩景從,法化廣被,名遍遠近。1930年時屆七十,至蘇州報國寺掩關,旋創立弘化社,流通淨土書籍,不遺余力。1940年時年已八十,受任爲淨土道場蘇州靈岩山寺住持。是年十一月初叁,預知時至,于大衆念佛聲中,安詳西去。

  第叁節 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一)實相、觀相與持名

  實相念:念佛並不是專指口念,心念也是念佛,所以念佛法中,除持名念之外,尚有實相念和觀想念各法。實相念即是入第一義心,觀佛法身實相,此其所得叁昧,是真如叁昧,亦名一行叁昧。這一法門,本屬于禅,但禅心所顯的境界,便是淨土,故亦攝于淨土法中。此法非上上根器,不能悟入,故中下兩根,便不能普被。所以在淨土法中,很少有人提倡,而歸禅門去提倡。

  觀相念:這是依照《觀無量壽佛經》中,對于阿彌陀佛極樂國的依正莊嚴,作十六種觀法。觀行若得純熟,則開目閉目,無非極樂,立可轉娑婆爲淨土,不俟命終,即身便遊極樂,功效之大,非可言喻,此其所得的叁昧,是般舟叁昧。亦名佛立叁昧,惟是觀法微細深玄,有五種難成:一者,根鈍則難成;二者,心粗則難成;叁者,無善巧方便則難成;四者,認識不深刻則難成;五者,精力不及則難成。若要根利、心細、聰巧,再加上印象深刻、精神強旺,這就萬不得一了。所以也不能普及,也是難行門。

  持名念:持名念佛,比較上述二種念佛,容易得多,不論上中下根,但是能念,無不成功。念到一心不亂,便得叁昧,此其所得的叁昧,是念佛叁昧。持名念佛一法,經過二千年來,佛門大德不斷提倡和實行的結果,已成爲最普遍而深入民間的佛法。就因爲它有修必成,及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緣故,所以其所度脫的人數,也遠非各宗所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自有佛法以來,得度總人數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所出若單就數量一項來計算,已足使各宗都黯然失色,其實它所含道理的廣博淵深,不特較諸各宗絕無遜色,並且各宗所有的精髓,竟無不包羅在內,實集各宗之大成。此所以論效果,論學理,論難易,確都卓然獨步,無與比肩。于此可知有人瞧不起念佛法門,謂爲系愚夫愚婦之所修者,這實是一種嚴竣的門戶知見和誤解。對于念佛法門,所含有的原理,可以說是體會不深。假使他是真有認識的話,那他對于淨土這一方便法門,自然會佩服到五體投地的。

  (二)持名念佛種種方法

  爲了要適應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起見,爲了要適應念佛人的根器起見,所以念法便有種種不同,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作用,有它的特長,行人念佛時,可以自己選擇下列合宜之方法,加以實行,若是念了些時,覺得此種方法,又不能鎮定當時的心境時,便可以再換一種念法,如是一換再換,八換十換,均無不可,只要這一刻能定心掃除妄念的,便是這一刻的好方法。譬如醫病,但醫得好病的,便是對症良藥,衆生妄念是病,佛號是藥,能除痼病,便是妙藥。持名一法,原爲淨土修行途徑之中堅,因其重要,故特將各種念法分別詳述于下。

  高聲念:念時聲音洪大,把全身之精力,都貫注在一句佛號上,大有音若金石,聲滿天地之概。此種方法,雖然稍嫌耗氣喉啞,不能持久,但是它能對治昏沈懈怠,驅除相續的雜念,行者念佛時,若昏昏欲睡,或想入非非時,猛一提起精神,高聲朗念,頓覺頭腦清醒,正念恢複,仍舊有無窮活力,強大作用,並且會使聞聲之旁人,亦生起念佛之心。昔永明禅師,在杭州南屏山頂念佛時,山下行人,覺其聲音如天樂鳴空,高朗嘹亮,所用的就是這種念法。

  默念:念時自外表看來,只見唇動,並不出聲,雖是不出聲,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在行者心識中,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爲了清楚明白之故,所以心不散失,正念得凝成一片,故其效力,並不減于有聲。這一種念法,可用之于臥時、病時、沐浴,入廁時,或不便出聲之旅次及公共場所。

  金剛念:念時聲音不大亦不小,甚爲中和,行者一面念,一面用耳聽,不論四字念,或六字念,但能一字一字聽得分明,不走失,自然心定。此種念法,效力至大,故以金剛喻之。蓋金喻其密,密則不爲外境所滲入,剛喻其堅,堅則雜念無不破,在各種念佛方法中,獨此最爲常用。

  覺照念:念時一面稱佛名號,一面回光反照自性,所以眼前虛靈超拔,但覺我心佛心,我身佛身,凝成一片,光奕奕,圓陀陀,境界遼闊,充塞十方,所有山河大地,房舍器具,一時頓失所在,乃至自己四大假身,亦不知落在何處,如此則報身未謝,已證寂光,佛號初宣,便入叁昧,以凡夫身,預佛境界,無有比此更捷者;可惜非上上根人,不能悟而實行。

  觀想念:念時一面稱佛名號,一面觀想佛身相好莊嚴,卓立我前,或手摩我頭,或衣覆我體,或再觀想觀音、勢至,侍立佛旁,諸聖賢衆,圍繞于我,或者觀想極樂世界金地寶池,花開鳥鳴,寶樹羅網,光輝莊嚴,如觀想真切,即身便可遊于極樂國土,如不真切,亦可作爲念佛之助緣,使淨業易于成辦。倘久觀令熟,平時已在心目中,存留甚深印象,一旦身體衰謝,此方塵緣,不複牽累,則極樂勝景,便一齊現前了。

  追頂念:念時用上面金剛念法,但將字與字之間,以及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其緊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間隙,所以名爲追頂念。因爲追頂緊密,不留間隙的緣故,雜念便無法乘機楔入;此因念時情緒緊張,心口並進,正念的威力,蓋過一切,故能使無明妄想,暫時歸于沈寂,所以此種念法,效力至大,淨業行人,多采用之。

  禮拜念:念時一邊念一邊拜,或念一句後拜一拜,或不論字句多寡,但邊念邊拜,邊拜邊念,成爲念拜並行,身口合一,再加上意中思佛,便是叁業集中,六根都攝。這樣則吾人身體上,所有能發生作用的器官,全部都用在念佛上,更沒有空閑時間,能再涉及念佛以外之事,或念佛以外之念頭了。所以此法是特別精進,效力也特別大,惟是拜久則身勞氣喘,故只宜兼用,不宜專用。

  記十念:念時以念珠記數,每念十句佛號,撥過一粒念珠,或用叁叁叁一製,成叁二叁二製,皆于第十句念畢後,撥過一珠。如此心中既要念佛,還要記數,不專也要專,若不專心時,則數目便錯亂了,所以此一法可算是強迫專心的方便法,故對治雜念極有功效。

  十口氣念:念時但用追頂法念去,不論佛號多寡,但以盡一口出氣爲度,待到出氣已促,勢須抽吸進一口氣,方能再續念時,名爲一口氣,如是十次,名爲十口氣。此系專爲每日工作忙碌之人,而特設的方便法,大約念完十口氣,只須五分鍾左右,每日只須念過一次十口氣,便能往生極樂國土,所以縱使極忙人,也能做到。此是根據彌陀第十八願:“十方衆生,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願文而設;據古人研究的結果,所謂十念,即是十口氣,因爲佛願甚廣,而淨土法又最切實,所以雖僅十念,臨終佛亦必來迎也。

  定課念:念佛最怕是始勤…

《佛法概要·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