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示以独善为不可,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众,自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归衡山,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粗食弊衣,清苦修道,恒见圣境。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贞元十八年入寂,终年九十一岁。后名其居于般舟道场,教导四众,前后受法弟子千余人。《佛祖统纪》列为莲社第三祖。
四、五台法照大师,以念佛三昧为无上深妙禅门。极力指责禅徒之不拜佛、不立文字,以用音声语言为执相,自舍万善诸行住空见,而鼓吹五会念佛法。以修此法能速成就五分法身。此法是依心念口称之法而获得三昧。其主旨本与善导、怀感等之口称三昧相同,但他为警策自他之信心,且成就三昧方法,而定五会念佛仪则,教合五音曲调,唱佛名号。五会念佛:第一会是平声缓急,第二会是平上声缓急,第三会是非急非缓,第四会是渐急急,以上四会皆唱“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第五会是转急急,而只唱“阿弥陀佛”四字。
五、新定少康大师,周姓,缙云人,年十五,诵《法华》、《楞严》等经,后往越地究毗尼学,及听《华严》、《瑜伽》诸论。贞元初,诣白马寺,得善导之《西方化导文》,大喜。至长安善导影堂瞻礼,感见导之真身。后到睦郡,在城内乞食得钱,诱掖小儿、念佛者给钱,竟至佛声盈路。寻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众皆日夜行道唱赞。每逢斋日,云集三千许人,众见师高声念阿弥陀一声,由其口出一佛,十声连诵,则十佛如连珠现出。师之法门,系以厌秽欣净,高声念佛,兼行布施,为其行业。常示众云:“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于贞元二十一年迁化,身放光明,塔于台子岩,故又号台岩法师。其乞钱给儿至佛声盈路,亦志高行苦者矣。
六、永明延寿大师(公元904--975年)临安府余杭人,俗姓王。二十岁时一心归佛,日中一食,常诵《法华》。年二十八,为华高之镇将。年三十乞吴越王,舍官位,投龙册寺翠岩禅师门下剃度出家,行苦行头陀。然后去天台山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又参谒法眼嫡嗣德韶,韶一见深器之,授以密旨,有所契悟。后于国清寺修法华忏,于智者禅院曾作二阄,一是“一心修禅”,一是“诵经万善,庄严净土”,拈七次皆属“万善”之阄,遂决心不但修禅定,且誓力诵经万卷。后周广顺二年住雪窦山,宋建隆元年受吴越忠懿王邀请,复兴杭州灵隐。明年迁往永明寺,随学者千余人,曾作偈曰: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寿公住永明十五年,为七众授菩萨戒,时人尊为弥勒下生。夜为鬼神施食,放生无数。诵《法华》一万三千部,道誉东海。高丽国光宗大成王闻之,遣使前来求教,齎书执弟子礼,奉献金丝织成之大衣、紫水晶念珠、金汤罐,并派僧三十六人来学。寿公传授要旨,归高丽后,弘扬大法,于是法眼一宗流衍于东海。寿公日行百件佛事为常课。其中重要者:受持神咒、念佛、礼佛、忏悔、诵经、坐禅、说法。每日虔礼十方十佛:释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等,每夜于旷野施食于鬼神等。寿公发愿求生西方、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日暮时住别峰念佛,随众常数百人。清宵月明之夜,时闻螺贝天乐之声。吴越忠懿王深深敬重其德,闻此大受感动,为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号智觉禅师。宋开宝八年十二月,以七十二高龄圆寂于永明寺。著作甚多:《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受菩萨戒》各一卷等,凡六十余部,可谓一代硕学。其治学,所持之懿行,可与智者大师媲美。
延寿曾作《参禅、念佛四料简偈》可作禅净双修之准则。四料简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中第三句有禅有净土,即禅净双修,犹如戴角老虎,为最理想,故彼一生实修此一法门。第一句有禅无净土,指当时一般禅宗门徒,彼等十人中修禅,九人堕入魔道。第二句无禅有净土,指一般中下根机,彼等万无一失,只要能够亲见弥陀,自能分离生死。依此可知延寿是利根上智,故禅净双修。钝根下智者,专心念佛,期生净土,何愁不能开悟。此一教化与善导大师可说同一旨趣。
又尝劝人高声念佛和十念往生之说,一声佛名,罪灭河沙。《法华》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阿弥陀经》云:若人受持佛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宝积》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得十种功德。又念佛有坐念、行道念。坐念如逆水行舟,行道如顺风行舟,坐念尚能灭八十亿劫罪,若五体投地,恭敬念佛,功德无量。又彼重十念。一生重恶,临终十念,罪灭生净土。引《那先比丘经》教证,如水中投石下沉,投石入船中虽有百枚,亦不会沉没。因造罪者由念佛功德,免于下堕地狱。《智论》云:“临终时,心力能胜终身行力,是时少许心力,猛利如火,量虽小能作大事。”由于临终之心决定勇健,能胜百岁行力,此为临终十念法门有力之论证。
六、杭州省常大师,字造微,俗姓颜,钱塘人。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十七岁出家受具足戒。生平戒行谨严,精通《大乘起信论》,修习天台止观法门。继庐山远公遗风,于宋淳化中迁杭州西湖昭庆寺,专修净业,并结净行社。自称净行弟子,尝自刺指血和墨书《华严经、净行品》。又以栴檀净香木雕成毗卢遮那像。复跪地合掌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省常所交者,俱属贤德名士,相国大夫,故碑记特多,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正月十二日示寂,寿六十二。
八、云栖祩宏大师(公元1535--1615年),杭州仁和人,字佛慧,号莲池,十七岁举诸生,以学行称。问邻家老妪日诵佛名之理由,答因先夫持佛名无病而逝,因知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议。因感其言而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自警。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丧母,嘉靖四十五年,遂决意出家。投西山性天寺落发,就昭庆无尘受具足戒,次谒庐山遍融,融谕以不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后参严德宝柳庵,辞向东昌途上,闻樵楼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隆庆五年入杭州云栖山,卜居山中,始修念佛三昧,教化远近,道俗云集,遂成一大丛林。万历十二年编《往生集》,记传古今往生人事迹。二十年在杭州净慈寺开戒,又兴戒坛之制,行自誓受戒法。在山中及城之内外造放生池,制戒杀放生文,诫害物命。常主张净土,著《阿弥陀经疏》等。又痛责禅徒之空腹高心,录永明延寿、高峰原妙等机缘中之吃紧语,以示参究之要决。万历四十三年七月病笃,作“三可惜十可叹”警众,又遗诫诸弟子“老实念佛”,遂于八十一岁圆寂。世称云栖禅师,又号莲池大师,尊为莲社第八祖。遗著有:
阿弥陀经疏钞 四卷
往生集 三卷
净土疑辩 一卷
禅关策进 二卷
梵网经戒疏发隐 五卷
楞严经摸象记 一卷
缁门崇行录 一卷
山房杂录 三卷
竹窗随笔 二卷
云栖法汇 三十二卷
宏师又说信愿行为修净业之必须要件,因到净土之资粮若不充足,则不能前进。一、信: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则定得往生,究竟得成佛。阿弥陀经之“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即是标此信。二、愿:不单空信,必进而依其教求往生,弥陀经之“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即是。三、行:不单虚愿,必亦力行精进,念念相续而不间断,即是阿弥陀经之“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九、灵峰澫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江苏吴县人,少时学儒,誓灭释老,作论数十篇攻之。十七岁时,偶阅祩宏《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大有反省,焚所著辟佛论。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二十三岁,发四十八愿,自名大朗优婆塞。翌年一月之间,梦见憨山德清三次。时德清居曹溪,不得从,乃就其门人雪岭剃度。次往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更上径山坐禅,又受菩萨戒,遍阅律藏。二十八岁染病,决意求净土。以天台为宗,研习其章疏。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始入灵峰,同六年建西湖寺,寻游化各处。永历八年夏,在灵峰卧病,十二月建净社,作愿文,又作求生净土偈,翌年一月以五十七岁示寂。世称灵峰澫益大师。生平厌弃名利,以阅藏著述为业,终身笔砚不离,故著述甚多。计有《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梵网经玄义》一卷、《菩萨戒本笺要》一卷、《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法华经会义》十六卷、《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观澜》五卷、《周易禅解》十卷等,凡四十余部。又有《灵峰澫益大师宗论》十卷。
澫益主张念佛有念他佛、念自佛、念自他佛三种;以庐山一派之净土念佛,名为念他佛,达摩所传之禅及南岳天台所传之观心,名为念自佛,永明一派之事理双修,名为念自他佛。又以藏通别圆四教悉无不是念佛法门。若此四教各有三念佛,则为十二种念佛。又《摩诃止观》之四种三昧,亦同可名为念佛,若此四种三昧--具有今之十二种念佛,则总为四十八种念佛。又乘念他佛中之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三种,则总共有一百四十四念佛三昧法。此外又有《弥陀经》所说之执持名号法,而说教禅二宗皆是念佛法门。持戒一心念佛者,必为止恶防非而精进律学,精进律学者亦必须决定往生以一心念佛为事。且持戒是因,净土是果,持戒与念佛,本唯一门。如此念佛统禅、教、律之三学,同时亦为三学之归结,而主倡广义之念佛三昧论。他还认为《阿…
《佛法概要·第七章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