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佛教辦學法
太 虛
──十四年講──
一 緒論
二 佛教攝化世間之學校辦法
叁 佛教僧伽過渡之大學辦法
四 佛教整理後之叢林辦法
五 結論
一 緒論夷考吾華佛教辦學,肇自有清光緒叁十年間日人水野梅曉于長沙所辦之僧校,蓋念余年于茲矣。稍後、揚州天甯寺銘廉和尚立普通僧學校。迨光緒叁十叁年,僧衆惕于民間辦學奪取寺産,在北京由覺先和尚等創設僧教育會,廣立小學,僧俗兼收以爲抵製。此種學校,多有遺留至今者,如定海、如臯等處之僧立學校是。亦有中間改爲孤兒院者,如甯波是。光緒叁十四年,楊仁山居士于金陵建祇園精舍,則旨在互譯華梵,及譯華文經論爲英文,然旋歸消滅。後江蘇僧教育會複辦初級僧師範學校,亦只昙花一現,未能持久。而此先後成立諸校,除仁山居士所設者外,其動機多在保存寺産,仿照通俗所辦之學校而辦,用圖抵製,絕少以昌明佛教造就僧寶爲旨者。故其教學科目,亦多屬普通學校之性質,間或講授佛學,亦僅以點綴,未嘗重視;且多數辦理不久,旋即廢止,故殊少成績可言。民國叁年,月霞法師于海上哈同花園建華嚴大學,頗擬藉揚賢首宗風;既遷武林,亦未滿叁年限期,即由種種困難停辦。如常惺、持松、了塵法師輩,皆該校生徒也。民國八年間,金陵歐陽竟無居士等有支那內學院之醞釀,初僅十數人相聚研究,迄今遂擴充成立法相大學。民國十一年,武昌佛學院興,風聲所播,繼起者踵接,如四川、廈門及北京等處,今皆有佛學院成立。余如覺海、清涼學院等,或未成立,或初成立,亦皆以闡揚我佛大法、蔚育僧伽人才爲辦學宗旨矣。然佛教辦學,今應有兩種性質:一者、由佛教缁素徒衆爲攝化世間所辦之學校;二者、爲造就住持佛教之僧寶人才所辦之學校。今得分別論之。
二 佛教攝化世間之學校辦法佛教攝化世間之學校者,如前述晚清所辦僧立諸校,及如近年武漢所辦養原佛化諸中小學,皆屬此種。宗旨在培植俗人子弟,使受普通教育,具國民應有知識,而以佛教教義涵煦其德育,完成其人格。同時、使其對于佛教濡染浸潤,積漸認識有相當之了解,無迷盲之誤會,俾成爲正信佛教之信徒,而不在使受住持佛法僧衆應受之教育,以爲住持佛法之用。此種學校,蓋爲輔助國家之教育,而對于貧寒子弟含有慈善作用者。故其辦法,應悉遵國家規定學製,如最新中小學之叁叁製,及大學之四年製:即初高級小學六年;初高級中學六年;大學四年。此種學校,佛教缁素徒衆,凡有力者,皆當舉辦。而既爲攝化世間性質,其舉辦之主要團體,要當推在家居士爲宜,僧衆則可量力以辦之。
叁 佛教僧伽過渡之大學辦法
佛教僧伽過渡之大學,乃爲整頓僧伽製度之預備學校。整頓僧伽製度理由、辦法,具見整頓僧伽製度論,茲略不述。惟欲達整頓僧伽製度實現之目的,則不可不先造就能整頓之人才。此佛教僧伽過渡之大學,于整頓僧伽製度之後雖不須有,而今日則不可無也。爰得討論其辦法,而述予之主張如下:甲、不辦小中學專辦大學 此過渡之大學,宗旨既專爲造就僧才,備將來整理僧伽之用,故當專辦大學,使學生受最高教育,以必要之各種佛學灌輸之,俾學成後,有實行整理僧伽、整理叢林之能力。若中小學,則殊難以此旨相繩,故不必辦。至于預備升入此校學生之考取,盡可于一般通俗中學及攝化世間中學之畢業生內,招其有志出家爲僧,住持佛教、宏揚佛法者,及就僧中考其程度相當者入之,亦無特辦小中學之必要。武昌之佛學院,初辦亦本此旨,惟以課程縮短,學生程度不齊一,致未完成。
乙、但辦佛教大學不分別宗派 僧伽製度整理後之專宗各寺,雖分宗派,而辦此過渡大學,則不可分宗派。所以然者,一則以專宏一家宗風爲事業,一則以普遍整興各宗爲鹄的也。且分宗則偏注一家,不能對各宗普遍了達,平均發展;不分宗則大小乘既得全體研究,于佛學有全整之認識,再以性之所近,深造一宗,既屬事半功倍,且不失嚴分宗派,則將來建各宗寺,更有互相協調之利。分宗辦學,則限于經濟人才,規模狹小,不分宗則範圍廣闊,庶能成一宏大之學。今僧界中辦學而有遠大眼光者,尤當不河漢吾言!
丙、佛教大學之課程 大學年限定爲五年,預科二年,本科叁年。預科二年之課目:小乘經論及佛教通論,南山律宗及應習僧事,佛教曆史及宗派源流,佛教因明及印度哲學,中國文字及外國文字。預科課程,以小乘經論及律宗爲中心。蓋小乘爲大乘階梯,不由小而進大,每多躐等浮誇!而取律宗者,則期以純粹嚴格之僧伽戒律,使來學之沙彌苾刍等,謹遵嚴持,務盡去除其一切有生以來之俗習染行,具足僧相僧行,爲能住持佛教之僧寶。前佛學院僧俗兼收,此點則與佛學院絕異者也。更以佛教通論等使其曉然于佛教之綱領宗要,及其脈絡條理,相互關系;更以因明及印度哲學,使其具足研究佛教經論之充分預備,知識;至于中外文字,亦使其練習漸臻運用自如。
本科叁年之科目,法性宗經論一年,法相宗經論一年,法界宗臺賢半年,法界宗禅密淨半年。此中性相二宗,雖大體各定一年,合定二年研究,而實施盡有互相伸縮余地。如法性十月研究,則不妨以其余二月進研法相,不爲拘泥。至于法界宗所以列于最後一年者,則以性相如通,較易了解故。且此中義理,多可于觀行中習之,如念佛習淨、靜坐習禅、持咒習密是。
總之、爲造就純粹僧伽人才故,必首著重律行,先授以小乘律法,使具足僧相僧行,而後以大乘授之,使更具宏法利生之僧德。不分宗者,則使學者于諸宗融會貫通調和,而後專習一宗,並攝其余也。
四 佛教僧伽整理後之叢林辦法
甲、普通中學─或攝化世間中學─畢業程度十八歲。乙、律宗叢林受戒學律二年。丙、大宗八宗之一宗叢林專學五年。丁、各宗叢林參學五年共叁十歲。此中叢林辦法,具詳整頓僧伽製度論。茲可略言者:此之專宗各寺,非攝化,非應俗,非獨修,蓋純乎其純之僧伽教育機關也。其異于過渡大學者,則格外注重關于一宗宗風之行持戒律,于講求經論關于其一宗者,亦務求詳明,期廣征博引,不遺細微而達精到。而入校學生,既限定中學畢業,則已具足普通知識,再以二年受戒學律,則具僧相。五年專習大乘八宗一宗,五年于各叢林次第遍參余宗,各宗既已通達,年亦正當而立,宏法利人,庶乎有濟!惟目下各宗叢林未備,殊不足爲參學之所。故必先辦一佛教大學,造就人才,整興各宗,始克副吾人之望也!
五 結論以要言之,欲長以僧伽住持佛教、不歸于天演淘汰,則必須急起加以整頓振興;欲加整頓振興,則必急辦一如此之過渡佛教大學以造就僧才。然今日僧伽昧于時勢者多,團結力薄,遂使此舉發生兩層困難:一者、經濟,二者、人才。然經濟尚不無籌措之方,而人才實兩種中之尤難者也!所以然者,此種人才既須長于學問,又必抱同一菩薩之願力悲心,世間名利恭敬既不可貪求,且必專心一志,不避艱難,衆人譽之不加勸,衆人毀之不加阻,有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之精神,始不致始與終棄,貌合神離,而能底于成也!然而才難之歎,吾不能無興也!
(大勝記)(見海刊六卷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