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可限量。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翕,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現錄其事迹,供研究者參考。

  傅翕(公元497--569年),號善慧,浙江義烏林鄉人,父名傅宣慈。十六歲納劉氏女妙光爲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一日,一個印度和尚,嵩頭陀訪之,與傅翕說:“吾與汝毗婆屍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返?”因命臨水影,見圓光寶蓋。傅翕笑答曰:“鈩轕(編者按:此地是否爲“轕”字存疑)之所多鈍铗,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爲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也。”傅遂于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自謂得首楞嚴叁昧。如是苦行七年。時梁武帝稱帝,祟尚佛教,傅上書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白國主救世菩薩,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虛懷爲本,不著爲宗,無相爲因,涅槃爲名。其中善:略以治身爲本,治國爲宗,人間天上,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衆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皆禀六齋”書進,诏遣迎至。帝問:“從何而來,師事何人?”答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樂。”異日,武帝請講《金剛經》,傅才升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傅曰:“陛下會否?”答曰:“不會”。一日,傅講經次,帝至。衆皆起,傅端坐不動。衆曰:“聖駕臨此,何不起?”傅曰:“此地若動,一切不安。”太建元年(公元596年),嵩頭陀于柯山靈岩寺入滅。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終。著有《心王銘》傳世。臨終時對弟子說:“我從第四天來,爲度汝等,次補釋迦。”

  布袋,五代時明州(今浙江甯波)奉化縣人。自稱契此,世莫詳其氏姓,但稱之爲長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錫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間,後面有十八個小兒競逐雲。見醯醢魚菹物,辄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阓處,開袋盡取撒下,請衆觀看。常以紙包屎物示人說:“這個兜率內院的。”乞食所至,酒廬屠肆,皆姿其飲啖。遇雨,晨起曳高齒木履,豎股臥大橋上,是日必晴。遇晴,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閩,有陳居士者館遇甚歡及遊兩浙書偈于門曰:“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清潔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至四明,與郡人蔣宗霸遊,往來甚密。一日共浴長汀溪中,使蔣揩背,視師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驚作禮曰:和尚是佛也。師曰:“勿說,吾與汝相聚叁四載,可謂有大因緣,吾當去,汝勿憂也。”負明叁年(公元917年)叁月叁日,示寂于嶽林寺庑下磬石上。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窪穴,皆師之遺迹,晉天福初,莆田縣令王仁煦,遇和尚于江南天興寺。後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懷中圓封書,誡王曰:我七日不來,則開看。王如誡,開圓封,內誡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皆不識。”後書九字雲:“不得狀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和尚爲彌勒也。宋紹興間,嶽林寺住持圓明爲新造封山塔亭。馮斯道等又施四圍群山,爲增廣基地。崇甯叁年(公元1104年)住持昙振募捐建閣于寺後,塑像于閣內。天下佛寺山門供師像,肇始于此。

  如傅翕事梁武帝,著《心王銘》,此與彌勒善交流望族,修唯識觀,似有相同之處。布袋和尚笑容滿面,心量廣大,給人們一種皆大歡喜的享受,這正是慈心觀的體現。

  第二節 文殊菩薩

  (一)文殊的事迹

  文殊師利,梵文manjusri的譯音,略稱文殊。新譯“曼殊室利。”漢譯爲妙德,義爲萬德圓明,皆徹性原。又譯妙吉樣,因他出生時,家裏出現十大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湧七珍,(叁)倉變金粟,(四)庭生蓮花,(五)光明滿室,(六)雞生鳳子,(七)馬産祥麟,(八)牛生白犢,(九)豬誕龍豚,(十)六牙象現。公元前六世紀,(與釋迦同時代)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複其上,文殊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爲無量諸佛之母,常爲無量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衆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裏,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如說般若爲諸佛之母,文殊爲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像,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或坐蓮花臺,表示清淨,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中,始自華嚴,終于涅槃,凡是大乘法會,皆有文殊參加。在輔助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寶箧經》裏記載,佛在舍衛國時,有一年,一連下了七天大雨,許多農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沒,祇園有八百比丘,萬余菩薩,面臨著饑餓的慘狀。阿難請求文殊設法予以救濟,文殊使衆多佛弟子都得到飽足,安心于道。說明文殊在物質方面給予釋迦僧團以很大的幫助。在釋迦僧團成份中,婆羅門種姓占有絕對優勢,他們多數人是厭離心切,習慣于苦行,如迦葉等。對大乘法,行于世間而不爲世間法所染,與外道和睦相處而不爲其知見所動,雖斷煩惱而不舍菩薩行,雖不住有爲亦不住無爲。文殊協助釋迦做了大量工作,使許多聲聞衆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于自心內,各各懷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劍逼佛,佛說:“文殊住住!吾必被殺。我被害矣,誰害吾子。”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夢,皆得法忍說偈贊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手自握利劍,逼持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二相,無相無所生,是中雲何殺?”文殊用殺佛的辦法,來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義,證得法忍,堪稱釋迦得力的助手。又一次文殊對衆生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時有二百比丘,以爲錯亂說,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跳過去),上見鐵網,生大恐怖。回視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見。佛告比丘:“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墮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此之愛見,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從妄想生,無我,無我所。”二百比丘,聽到佛的教導,余漏永盡,成阿羅漢。可見文殊不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義的智者,對神通幻術的運用,也十分熟練。二百比丘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回頭,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接受佛的教導,使他證得羅漢的果位。還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叁處過夏,違反了僧製,迦葉以長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趕出去。當迦葉剛拿起槌子時,見千百億文殊頓時出現,迦葉這時用盡一切力氣,拿不起槌子。佛此時對迦葉說:“迦葉,這麼多文殊,你要擯除那一個。”迦葉頓感自慚,覺得不是文殊的對手。還有舍利弗,在釋迦弟子中,也算是個佼佼者,一次文殊與他遊諸佛土,有一佛土,到處都是大火彌漫,人行其中,頃刻化爲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狀。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時在文殊面前感到矮了半截。

  以上這些例子,生動地講明了文殊和釋迦在教育聲聞,萌發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應手。所以《法華經安樂行品》,文殊啓請末世持經之方,佛特爲說曰安樂行,便于後世護持,讀誦是《法華經》。文殊遵照釋迦的囑托,于佛滅度後,和阿難、彌勒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使大乘佛教賴以住世和發揚光大。近人不察論述印度佛教史,認爲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龍樹、無著,斯乃枝末之見,實際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頭,佛在世時,文殊、彌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傑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學體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在《文殊般涅槃經》裏說:佛滅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爲五百仙人宣揚法化。最後諸有緣者悉皆得度,與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鄉舍衛國多羅聚落于尼枸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叁昧,從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內有真金像,正長六尺,坐蓮華臺,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時有八大王,將琉璃像,置金剛山頂,起塔供養。

  (二)文殊的思想

  第一大乘經的發起和組織者:大乘經裏稱文殊爲“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少見的。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基本上都是文殊發起的。在《華嚴經》裏,文殊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修集善根,見佛聞法,學六波羅密,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要不盡有爲,不住無爲,處生死海,去教化衆生,行菩薩道。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從事利他的普賢行,向印度的南部宣傳大乘佛教。在福城(孟加拉灣西岸)的大塔寺開講《普照德界經》。這裏的居民多數是龍族,文殊的傳教,使龍王、龍子、龍女,歸信了佛教。文殊行的曆史功績,開辟了大乘佛教的根據地。後來的龍樹在這裏讀了許多大乘佛經,經過整理,使之流傳于世。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的說法,發菩提心,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這就是著名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在《圓覺經》裏,文殊是發起人。他第一個發問,如來本起因行,爲全經的開端。《維摩诘所說…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