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維摩诘生病,釋迦牟尼派一個大型的代表團前去慰問,派誰當團長?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個個都不敢承當,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诘呵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他們也是不能堪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诘的批評,最後終于派出以文殊爲首的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的龐大代表團,承佛委托,到毗耶離城,維摩诘宅舍,前來問候。一部《維摩诘經》,基本上是文殊和維摩诘之間的對話。《楞嚴經》以阿難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攝人淫席,將毀戒體,佛派文殊前往救護,將阿難,摩登伽女二人帶回佛所,佛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爲本經發起的原由。《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無量義處叁昧,放眉間白毫相光,照遍東方百千萬億佛前,彌勒對此不甚理解,請示文殊,以何因緣佛出此瑞相?文殊答複說: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降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欲令衆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文殊的話發起了釋迦演說斯經。
一行叁昧:文殊是以修一行叁昧著稱于世的。有一次他問佛:什麼叫一行叁昧?佛答: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一行叁昧的要點,是在觀察事物時,要從規律或法則的總體上著眼,不是就事論事的去分別它的差別相,如此才能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如何修一行叁昧?第一,要從善知識處,聽聞般若波羅密,對事物的總相有一個深入理解,這樣的人才能從事物的千差萬別中,發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對待真理,還要做到,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第二,要在一個安靜的地方,排除種種私心雜念,收攝心猿意馬,于一切事物,不産生混亂的思緒,不去追逐塵境。第叁,在淨化思想的基礎上,系心一佛,專持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如無量諸佛功德無二。這一不可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叁昧,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又有一次,佛教文殊入不思議解脫叁昧。文殊回答:“我即不思議,雲何更入不思議也。”這裏的不思議,是教人們不要舍本逐末,在事物的差別相上打轉轉。唯有據事物的總相,才能明察一切差別相。
不二法門:文殊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義特點,是不著空不執有的“不二法門。”“不二”與“無二”離空有二邊的含義相同。文殊的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維摩經》《思益梵天所問經》裏,《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維摩诘問法自在等叁十二位菩薩,如何入不二法門,法自在等菩薩皆以二說明不二。最後維摩诘問文殊,文殊答說:“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文殊答完,反問維摩诘什麼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此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歎曰:“奇哉奇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引文俱見《維摩诘所問經》卷中。《思益梵天所問經·菩薩無二品》文殊認爲無二是指一切法性沒有二相,接著他給二與不二這兩個概念,下了嚴格的定義,什麼叫二?凡夫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什麼叫不二?雖種種分別爲二,然實際無有二相。這裏文殊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別的核心,是指著我。無我即無分別,不二的境界則坦露現前。從此出發文殊答複梵天一些重要問題。什麼是修道?答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于二相,名爲修道。什麼叫道?是一切法不可得,名爲道。道不能令人離生死至涅槃,不離不至,名爲聖道。什麼叫解脫?答言不壞縛著。什麼叫得度?答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什麼叫漏盡?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名爲漏盡。什麼叫涅槃?涅槃無來處,無去處,不可得至。實際上文殊的不二法門,是離二邊的即有而無,即無而有,亦有亦無的中道觀。如善現問出世間法,文殊答曰:“我覓世間相了不可得,子欲誰出?貪嗔癡,即平等法界,我于是中非已出離,非未出離。若出不出,則墮二見。文殊的離二邊中道思想,爲後來的龍樹及中國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有關文殊的傳說:大乘佛經的人物有兩個特點,一、在時間上通叁世,對一個人的研究,要從叁世的角度上來考慮。二、在空間上遍十方,要將他方世界與娑婆世界結合起來探討。對文殊的研究,亦不能離開這一原則。關于文殊的傳說約有以下幾種:
《首楞嚴叁昧經》佛告迦葉: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于此南方,過十萬國土,有國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龍樹上如來,于彼國土,得無上覺,即今文殊也。這一傳說,可能與《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去南印度龍族地區開辟大乘佛教根據地有關。《處胎經》說:“昔爲能仁師,今爲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爲菩薩。”文殊自稱在過去世,他曾是釋迦的老師,因爲一個世界裏,只能有一個法王,所以這位老師也只有權居他的弟子之下。
《央掘經》說:北方常喜國,現今有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
《悲華經》說:“阿彌陀佛爲轉輪王時,第叁王子,名曰王衆,于寶藏佛所發菩提心,願于來世,行菩薩道,無有期限,莊嚴佛刹,令叁千大千世界,恒河沙等十方佛土,爲一佛刹,大寶填廁,又無惡能,及諸女人,及其名字,亦無聲聞、辟支佛。一生菩薩,充滿其間。佛號爲文殊師利。于未來世,南方世界,名曰清淨無垢寶藏,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號普現如來。值得注意的是文殊佛土,是一個統一的大佛國。到那時將消除一切佛國之間的差別。由菩薩上首的文殊,彼時將爲諸佛之上首了。
《華嚴經》說:東方世界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有菩薩名金色,其佛名不動智,文殊大士,將十萬菩薩,從彼而來。
《文殊般若泥洹經》說:文殊住叁昧力,能于十方世界,化現諸形,教化衆生,偈雲:“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法,變身爲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于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爲老病,及現饑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爲說波羅密。”
《寶藏陀羅尼經》佛告金剛密迹主言:“我滅度後,于南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爲諸衆生,于中說法。”此五頂山,即我國山西五臺縣的五臺山。當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攝摩騰、竺法蘭、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薩住于此山,奏帝建寺于靈鹫峰,即今大顯通寺。自此以後,五臺山即爲文殊道場。又《華嚴經》說:東北方有處清涼山:“往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第叁節 普賢菩薩
(一)菩薩爲何稱名普賢
梵語輸跋陀,或叁曼跋陀,漢譯普賢。菩薩因何名爲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曆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的解釋。
(一)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二)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叁)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普賢與文殊爲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侍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唐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華嚴叁聖圓融觀中,明二聖叁對表法:
(一)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理趣般若經》雲:一切衆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叁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發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大心。”
(二)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
(叁)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密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聖,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普賢與文殊,象征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是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的菩薩衆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
(二)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華嚴經·入法界品》,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我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于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于一念間不順佛教,于一念間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涅槃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衆生,教化成就(衆生),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爲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爲救護一切衆生。一心思惟,願諸衆生得聞是法。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爲開示出世間智,願令衆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贊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
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爲《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爲菩薩衆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沸,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現對十大行願略釋如下:
(一)禮敬諸佛:禮敬指生恭敬心,遍于身口,進行禮拜。即心觀想,身禮拜,口稱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在頂禮時,達到一心不亂,五體投地,深入法性,離能所想。如偈…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