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告全國僧界文
太虛
──十七年七月在南京作──
近來我全國僧界,亦可謂多故矣!不惟常有毀寺提産逐僧之外患,而僧內亦屢呈水火冰炭之沖突。至全國信佛之士女,固無不一致擁護叁寶者,然以僧內有派別之歧,致居士亦因之莫知所從適,而間呈互異其趣之勢。長此紛亂,誠爲自取于滅亡之道。故太虛前有發起“全國佛教代表會議”之提議。貢獻全國缁素,擬從齊集各地各派之代表,容納各種之提案,成爲全會之決議;然後成立一全國統一之佛教法定團體,以爲執行且實施各決議案之機關。旋偶因蔣總司令之邀至京,與張靜江先生、蔡孑民先生等談及:謂佛教不如改稱佛學,以佛之信徒固須修學,而未信之研學者亦可含攝,故名佛學較爲寬廣也。遂將此意會商之旅京之發起諸君,決采“中國佛學會”名稱。擬定大綱,設籌備處,仍先開全國佛教代表會議,再成立全國缁素統一佛團;並以大綱及籌備簡章,谒薛內長面請核示,亦荷報可,此爲進行約略之經過。太虛,雖抱振興佛法僧之悃忱,誓以身命爲叁寶舍,然薄德鮮學,何敢多事!惟以塵隙之明,竊覺非成立一全國缁素統一之佛團,無以安佛徒而興佛事,乃將此一片忠誠獻之十方叁寶。茲以須踐赴歐之宿約,放洋在即;而推舉籌備委員及指導委員以成立籌備處也,通啓各省缁素佛團與各學院舉派代表及請各專家之開全會也,根據全會所提議之各決議案以構成全國缁素之統一佛團也,皆仰待于我全國缁素中先進耆碩、同輩英賢、新起髦俊之群策群力,共同勤勇!然後爲不負國府諸公、與蔣總司令、張主席、蔡院長、薛部長等期望改善振興之盛意;及全國信佛士女,護持叁寶之熱心!太虛亦惟有再剖心傾肺以恭告之我全國僧界耳。
一、僧寺財産,曆來所以屢有搖動者,以唯規定“管理權”屬之住持──若管理寺廟條例等──及于習慣上雲水僧衆習得享用于叢林之權利,而未將“所有權”明白規定何屬也──寺廟管理條例,乃隱然以所有權屬之國家者──。以其“所有權”之無所規定也,由是地方民衆或任意指爲“地方公有”,國家官吏亦間或誤爲“國家公有”,由是乃時發生逐僧沒收寺産之議論或實行。而“僧産所有權”之所以無歸屬者,以僧衆無全國統一之團體,故無代表全國“十方常住僧衆”之可爲“十方常住僧産”之有其“所有權”者。由是各個僧衆既但爲享用;而各寺住持雖誤以管理權爲所有權,認爲私有;而一遇地方或國家指爲公有時,以無代表全國僧衆團體之保障,遂惟各住持各謀保其所認爲私有者。卒之以住持本但有管理權故,以複各住持各顧其寺故,乃無充分保全之理由與能力,而往往聽人宰割。若能有一全國佛會之“僧衆統一團體”,則可代表全國“十方常住僧衆”爲“十方常住僧産”之所有權者,在于法律上得明白規定其“財團法人”資格,保障“全國僧寺財産”,以其“所有權”在于“代表十方僧衆”之“全國僧團”故:除“全國僧團”外,“任何團體或個人”,不得侵占!複以其所有權在于代表全國“十方常住僧衆”之“全國僧團”故,雖現前十方僧衆之公決,亦不能變賣或處分之!由是“僧寺財産”,乃有安全之保障。然若非組成全國佛會之“僧衆部”,則唯有各寺之住持與各個之僧衆,而無掌全國僧産所有權之“財團法人”;因此,故今非組成全國佛會之“僧衆部”不爲功。此條若不能確立,則僧寺財産之所有權,顯然將屬之國家機關,而任意處分。
二、僧寺財産之所有權,雖決屬于“全國佛會僧衆部”;然其管理權,則仍屬于各僧寺住持或其他名義──例如院長或僧委員會等,爲一宗之專修或衆僧之挂單等。唯剃徒、傳法,應與住持等傳繼無涉。而住持等當由選賢與能以任之,並對于住持確立其保障權耳。
叁、僧寺財産之所有權及管理權,雖必屬于中華民國國籍之僧衆;至其享用權,則不唯全國僧衆皆得依律同住,即外國僧衆,若能依照中國僧寺律儀者,亦得于中國僧寺中同住同享用之。例如得于規定之“旅行僧衆招待處”──即雲水堂──令招待之類是。
四、僧寺財産爲“全國僧團”所有,選任住持等管理之,國內外僧衆,皆得依規律來享用。不惟非以“僧寺財産”專歸佛會充辦教育慈善等社會事業之用,且當增盛僧衆之財産,改善僧衆之享用。年滿十八歲以上,爲出家之沙彌僧、比丘僧者,務使青年僧得享用之以修學佛法;壯年僧,得享用之宣傳佛法及辦諸佛事;老年僧,得享用之以爲禅淨各宗之修養;有特殊天才者,得供給之以爲深造之修持與研究;依法遊行參訪者,得爲相當供養;並爲編印經典,及裝修僧宇等,隆建叁寶之用。
五、然對于教育慈善等社會事業,固爲僧衆體佛慈以利生之本職;故在壯年之僧衆,亦應廣出其財力、才力,聯合諸信佛士女及研究佛學者,博濟社會,化導社會,增國民之道德,跻人世于安甯。
六、全國佛會之組織:應內分“僧衆部”與“民衆部”──民衆部包括信佛士女及研究佛學者。此二部有其分界而又有其聯合:蓋于信行佛法及研究佛學,則融合爲一佛會;而依僧寺財産爲生活,以學習修持宣傳辦理于佛法爲職業者,則專屬之不攝受家産家眷之僧衆部。
七、唯不攝受家産家眷而依僧律儀住者,乃謂之出家僧衆。得成利和同均,戒和同遵等六和合僧。亦唯以“僧寺財産”屬之“全國僧團”所有,各個僧衆乃成真正不攝受家産家眷之出家六和僧。否則攝受其“我寺”“我庵”之變態家産,乃攝受其傳繼變態家産之剃徒法徒等變態家眷,則不成真正出家!亦不成六和合僧衆。蓋剃徒法徒,但爲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之法徒屬,傳承佛法;並非傳承寺庵寺産者!凡此皆佛律及曆代以來衆叢林之祖製,本來如是者。亦爲“僧寺産”真精神之所在。否則,即無“僧寺産”存在之意義及價值!故今此所言,非是變新,乃爲恢複遵依于佛律祖製。
八、今欲統合全國缁素以組織佛會,以非僧衆則無專以佛法職業而住佛法者;非加入信佛士女及研究佛學者,則不能將佛法普及于國民,使國民同受佛法之化益,及使佛法僧得以安固。往者主權在君,可藉君相護持;今者主權在全國人民,非佛法普及國民使皆有相當之信崇或諒解不可!故佛會中必須有民衆。
九、此上所陳各義,乃爲太虛個人提議開全國佛教代表會議以組成全國缁素統一佛團之意見。若能協力籌備,使全會得開,則部衆或缁或素,思想或陳或新,年齡或老或少,地位或高或低,皆可得選爲代表,或被請爲專家,及托出席者代爲提案。凡有高見,皆有盡量發表之機會,不須互相排斥,互相譏罵,以逞猜疑嫉忌之私。法弱僧危,要當共圖振興!會名大綱,皆可重加討論。佛法無我!天下爲公!謹貢刍荛,惟祈采擇!(見現代僧伽一卷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