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會兩大問題
太 虛
──二十四年作──
頃中國佛教會以征求會員囑爲撰文,乃抽暇一談中國佛教會之兩大問題:一、會員問題 按中國佛教會及各分會之組織,乃爲一可由“管理佛教寺庵之僧尼及産業”的團體。會章中雖規定寺庵住持皆須入會爲會員,而未規定凡同住寺庵之比丘、比丘尼──姑以沙彌等爲出家之未成年者,且不列入──皆爲當然會員,此是一大缺點。因此、一、僧尼既不皆爲會員,則佛教會不能包括僧尼之全體,即不能約束及整頓全體之僧尼。二、全國非寺庵住持之僧尼,應可另組成對立之佛教團體,形成佛教內教團之分裂。叁、佛教會組成之分子,或致在家教徒反多過出家教徒,而佛教會在全國寺僧中即無健全之基礎。由此在征求會員之際,應即規定凡住寺庵之僧尼,皆爲當然會員。其方法、即責成各寺庵住持,凡住下某寺庵之僧尼──除不住寺庵之莽流僧、應即淘汰,及暫來挂單之行腳僧可不計外,其住下者最少皆以半年爲一期──,由住持僧分半年一期,按住下僧尼人數,函報入會及繳納會費,每名一元。其會費,由住持僧酌量情形所宜,或于住下僧尼收入中扣取,或由該寺庵常住支付。除住持僧自納特別會員會費,及負征繳住下僧尼普通會員會費之責外,不另征收各寺庵捐款,應亦爲各寺庵住持之所樂從。如此、則佛教會乃爲真能管理全國寺庵僧尼之法團。而以全國叁十萬僧尼計算,每年即有六十萬元會費之收入,以叁成提至中國佛教會、則有十二萬元,當可以十萬元辦僧教育及其他慈善公益,于是乃有整善僧寺、發揚佛化之可期望也。
複次、會章中對于不得爲會員之限製,亦有未妥。僅雲破壞清規,而現存清規早不爲僧尼普遍依遵,亦即無從依之而爲檢束,何況更不能以此裁製在家會員!故應改:四、未成年者,五、染有不良嗜好者,六、違反受叁皈之誓約者──即破見者,七、違犯所受各種戒律中之重戒者──即破戒者。如此、對于教徒乃有明確之規約。又于得爲會員之資格,于優蒲塞、夷外別列皈依叁寶者,亦爲界限不清;蓋優蒲塞、夷,此雲近事男女,謂已能親近承事叁寶之男女也。既受叁皈,即爲已能親近承事叁寶者,故已即入優蒲塞、夷衆。而且是否佛教徒之界限,亦即于曾受叁皈依否而判別,受叁皈者,即謂之叁皈優蒲塞或叁皈優蒲夷。故應改:叁、叁皈以上優蒲塞,四、叁皈以上優蒲夷,五、向爲檀越護法而得四衆推崇者。即前四衆有作會員之當然資格,而後一種則須經過前四衆之公認也。但在家教徒,不必皆入會爲會員,加入會員否皆隨自意,而入會又似應以特別會員、永久會員爲限。征求會員之需要,特存乎此。二、會務問題 佛教會之會務問題,可分叁類:一類、爲祗關寺僧內部之事,例如僧製之整頓,寺産之轉移,住持之更替等。此類事應劃爲唯由出家會員及理監議決執行;在家之會員及理監,至多只能向之建議及從旁勷導,不得直接處理。一類、爲祗關在家教徒內部之事,例如家庭之教化,社會之事業,政治之運動等。此類事應劃爲唯由在家會員及理監議決執行;出家之會員及理監,至多只能向之建議及從旁勷導,不得直接處理。庶無幹涉僧事之嫌,亦離參預俗務之譏。又一類、爲關于佛教全體之事,例如外教外界對于佛教任何部分之侵損,則應合四衆教徒全力抗爭防救;正教正行對于世人任何方面之發揚,亦應合四衆全力推進成就。必如此、而後在家出家會員,能各安分宜而互相輔益,不致互相違越而各生過咎。此雖不必詳著會章,而在辦事細則中、決應有嚴密明確之規定者也。
前所提出兩問題及其解決,實爲佛教會有無利弊之所關,不得以會章曾經黨政機關之核准,用爲知過不改之擋箭牌。因此類教內之委細情節,原非教外人之所知;但爲教徒之會員,則殊不可茫昧于前,更頑滯于後,當即奮起力行!(見海刊十六卷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