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波佛教會之成立
太虛
今日爲鄞、慈、鎮、奉、象、佛教分部之常例大會,亦爲改組爲甯波佛教會之成立大會,吾當故是舍而新是謀,與輪扁言其甘苦,就大匠正其繩墨焉!
一、佛教于今日不可不有團體
優勝劣敗,強存弱亡,雖非慈祥闿弟、平等通溥之德音,固亦五濁惡世中一難逃之大例!生爲五濁惡世中之吾人,辄亦不能不受此同業魔力之範型,從之競爭而聽其淘汰。夫慕真體道之智者,誠可超然獨逝,棄此攪擾搶攘之漏舟,不值一顧;然茫茫有情,寶性在抱,昧而不知,載胥及溺,大哀之救,庸胡能已!則將欲入苦海而登之覺岸,就不能不藉優強之勢先自固存而獲戰勝。觀牟尼之現身,擇釋迦之華族,即可略窺其一二。顧自有情物之有脊類、無脊類分途競進,無脊類才止乎蜂蟻,有脊類造極乎吾人,吾人既非蜂蟻所能競,乃翹然首出庶物,其恃爲優劣強弱之標准者,蓋多在智巧器機,即其骎骎日以演進者亦然,非若庶物之專在軀幹官能也。然智巧以交感、遊聚、效習、傳播而啓增,器機以通工、易事、分業、合作而成盛,故其功用胥基乎能群。夫能群者仁,巧機者智,血氣之勇非所尚,則必仁且智而後有勇,勇德、智德皆出乎能群,則能群者優勝強存,不能群者劣敗弱亡,可以決矣!時至今日,爭勝無已,競存益烈,人生與團體之關系亦彌複切,事事需乎群策群力而得立。群之最大者,則有國際團體及宗教、學術、工藝、商業等之世界大協組;而最嚴密健全者,則爲國家團體。今我國處此大趨勢中,大有不進求生路即退就死地之概。且各社會既莫不合群以爭圖進步,而又有各教團相競逐,以祈占優越強盛之地位,則我含藏衆宜普度群生之佛教,甯可不設立團體以振興發揮貫徹實行之乎?就積極方面言之既如此,更就消極方面言之:若非團結我全體佛教徒爲一心,以求自保存之策,即欲居林下爲一無事道人,亦將爲不可能之事矣!實迫處此,可不懼哉!
二、佛教于今日不可不有形式完備之團體
人類能群,得之生性,應之乎親串之關系,浸假而有族群;應之乎安利之關系,浸假而有國群;應之乎信崇之關系,浸假而有教群;由來者久,非始今日。最初、皆先有精神而後有形式,形式生乎分別,有分別則有對待,有對待則有內外,有內外則有拒攝,而競爭烈矣!競爭烈、則一存一亡、一傾一立紛相乘,茍非求形式之完備,使足以維持其精神,則內不足攝諸相從者以進行,外不足拒諸相違者以保守,而傾亡且旋見矣。故今之所謂團體,必有範圍、有部勒、有機關、有職守,非徒感動聚集之謂也。釋尊轉*輪初十二年,叁寶既具,教團已成,然未製戒律,此純爲精神之群;已而有各部戒律,有各宗製度,有各寺規約,形式漸具。而我國前此蓋猶無與國政相依,隨國家地方之區域,設立機關,部勒全體之佛教徒以成爲佛教之統一團體者;有之、實始于僧教育會、佛教總會。夫今日我教中既鮮大師足以維系教徒精神上之信崇,有如古之佛祖;而與我教相對待者,如非宗教之各界,非佛教之各教,多有精神充足、形式完備之團體,森然以環伺進逼乎我,我尚能獨無形式完備之團體有以固結乎內而煥發乎外哉!但今有各寺院之聚居,不使有各政區之協組,此管理寺廟條例所以妨害佛教之生存發達,而我各寺院斷不可以此爲依賴,遂視各政區之佛教團體爲可無也。
叁、當改組佛教總會
佛教總會之章程,既爲政府取消,佛教總會本支分部之在各政區,已不能完備團體之形式。故必須變更其組織,重立名義,經各政區官廳之承認,乃能發生對內對外之效力。
四、鄞、慈、鎮、奉、象分部改組甯波佛教會之必要
此必要之理由,已具乎上來之所述。抑尤有進者:前佛教總會先憑虛設立全國之機關,從之以發生各地之支分部,範圍過大,力量不足以副之。今須一變其本末之位置,先依各地方政區構成形式完備之佛教團體,就其切實能行者以建設諸佛教公共事業,隨後徐圖合建全國之機關,根本既固,力量乃充,一也。疇昔佛教總會,蓋多憑借浙江等省僧教育會而改組之者,故成立頗易;特各地方未能皆先有僧教育會可依之改組,故往往僅成立空機關,而一經取銷章程,即不能存在。反觀今浙江等省至今能保存其機關及所辦公共事業者,可見當先成立各地方團體之必要矣。然僧教育會之設,甯波實爲之首創,今應正僧教育會之名義,以組成甯波佛教會,而提倡各地方政區皆設立佛教會,二也。五、改組甯波佛教會之機會 五邑之佛教機關及所辦公共事業,既得熱心諸長老之毅力維持,迄今略無喪失;所喪失者,特教徒內之齊心協力不如前耳!今幸逢當地之官長士紳指導贊助,我教徒若猶不齊心協力以圖進行,則不獨放棄乎教徒之天職,抑亦辜負乎官紳之盛意!逮團體既經渙散之後,他時衆患交迫,自衛無術,欲更謀設立之團體,恐無今日之易矣!機會靡常,時不可失,我教徒幸有以急起直追也!六、佛教會之責任 欲明佛教會之責任,應先知佛教二字之含義。蓋今言佛教,乃渾括佛教全體之名:有佛教之寺産,有佛教之徒衆,有佛教之製度,有佛教之學理,有佛教之事業,有佛教之目的,有佛教對于世界、衆生、國家、人民、及各社會、各宗教之關系。寺産當如何維護?徒衆當如何攝持?製度當如何整頓?學理當如何昌明?事業當如何進行?目地當如何達到?各方面之關系當如何調劑以求適宜?胥佛教會之責任也。此雖非一蹴可就,要當先有以維護攝持乎教産、教徒,而對于各方面之關系使得其當,則團體自易堅固,而吾教可有整頓昌明發達之希望矣!(見廬山學)
(附注)原題“甯波佛教會之演說”,今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