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佛教總會全國支會部聯合會意見書
太 虛
──民國二年叁月作──
原我佛設教,教會組織之法,本極完善。凡從佛出家之比丘、比丘尼衆,莫不擺脫君親家國之累,以個人爲教會單純份子,以教會爲個人直接團體。無論貧富貴賤,一入佛法大海,胥得蕭然解脫,混然平等。故能泯競爭,息貪嗔,唯弘教度人是責任;而漸進乎道,以成其至德。如是之人,其心地光明,不爲知見執著所锢蔽;其身體自由,不爲名分塵累所拘牽;雖未成就菩提,亦幾近之矣!及傳入中國,沿承綱倫劣製,宗法惡習,于淨虛空妄加彩畫,致破壞平等大同之佛教教會,坐受綱倫宗法之宰割,以産生出非驢非馬之佛教家族製,此寺彼庵,各自封執,傳徒及孫,俨同世俗。日肆其貪嗔以奔競于煩惱塵勞之場,薾然既疲;反置弘教度人之責任于無暇顧問。解脫還自縛,學佛竟成魔,蓋嘗深有慨于是也!今幸也因家族分裂,不能自保,團一盤散沙之僧界,有佛教總會之組織,隨中華民國以同時湧現。然心理難返,積習猶沿,因地不正,果招纡曲,又不能不爲佛教總會懼也。茲值開成立周年聯合會,莽莽神州,濟濟佛子,萃聚于一堂,應不無高論卓議,煥發佛教之精神,以改善積弊之法;勇猛進行于未來際,系人心于不墜,揚佛日之真光也!太虛適因疾苦,不克赴會,深引爲怅。獨坐沈思者久之,私謂今日之佛教,非有遠大之計劃,根本之改革,不足以振先啓後,以變全地球人類之思想,而起真正之信仰。又慮速則不達,急則生變,因多方調融,取便隨順,俾東轅西轍,就路齊歸,彼是此非,同焉均得。本是愚見,摅爲刍議,幸我最敬仰最企望諸大德,共垂察焉!
一、昌明佛學條:興複各宗專科大學,列表甚美。然此系佛教之根本,事業之首要,應實力建設,庶不虛泛。竊謂宜即以現有各叢林寺庵,分別調查,擇宜開設。但改變其規則法度,俾講習修持,各由一門深入;因利而導,不難坐收事半功倍之益也。
二、依融通真俗二谛之宗旨:竊謂于十宗之外,宜增設忏摩、異方便二宗以廣攝機而資弘護。蓋佛住世日,爲供養禮拜者咒願祈福,俾得消滅罪業;比即僧徒爲人誦經禮忏、供佛施食之濫觞也。此道傳至今日,不堪已甚。法門腐敗,大半因是。然芸芸僧侶,大都習是爲專業,爲僧界生計所賴之一大宗。未能廓清,不如設立專宗,攻習其事。于每省縣城鄉,區定專修經忏處若幹寺庵,既廣善緣,亦資生源。且可與其余各宗,不致混淆有妨專修。異方便宗,大致略同日本真宗。以五戒、十善爲基,念佛往生爲歸,使善信男女皈依者,皆爲有統系之教徒。則外護既衆,財施有出,而實業慈善公益等事業,自易舉行也。
叁、普及教育條:分設之各種學校,諸乘研究社,講習所,其功課等及程度等,應由總會編製一定專章。使各地開設者,照章辦理,按期填表報告,派員調查,庶可以昭劃一而收效果。
四、善哉!山寺田園本屬四方僧物,佛教公團應得保守,及佛教財産應爲佛教公有之說乎!但于是不圖一根本之解決,膠膠擾擾,終難的當。竊謂公私之間,理無兩是。若財産屬于各寺庵住持人私有也,私則不可公,授受變賣,亦屬其私有權,總會應不能幹涉之。不甯惟是,既屬私有,則各寺庵産捐之多寡繳否,亦應憑各住持之熱心,而總會亦不得按産調查,使一律應繳。今既可幹涉其授受變賣,乃迫使其一律繳捐,則其産屬于佛教公有明矣。公則不可私,應絕對取銷其私有權。不獨幹涉其變賣授受,並使其接産繳捐已矣。僅雲與他項公産私産性質不同,猶明于對外而昧于對內,終致公私混淆,而對外亦不能澈底劃清也。今根本解決之法將奈何?則宜采行集産製度是也。著手之道,當先將屬于佛教範圍內之不動産,詳細調查。與地方他項公産私産,分別劃清,毋稍含混。凡庵寺若幹,山園若幹,田地若幹,概集合爲佛教公有,由佛教總會設教産經理處經理之。整頓積弊,開辟利源,總核每歲收入額數:酌派于各學校,各研究社、傳習所,各宗專科大學,各支分部,各演教團;振興各種慈善事業。現聞雲南已行之有效,此亟宜仿行者也。
又須知集産與共産有異:集産但各取所值,共産則各取所需。當此社會未能平等,金錢未能廢除之時代,各取所需,萬難通行。而各取所值,則如集資成一大公司,公司內之股東、經理人、辦事人,皆各取其相當之利是也。今集佛教産爲資本,所異者,因佛教産本屬四方僧物,凡僧徒人人皆股東而已。然不僅不動産概集爲公有已矣,即向屬于常住之動産,亦應一一調查歸爲公有。唯個人之私蓄,則仍得獨立;但以生爲斷,死後則仍集歸公有,不得他有所遺。言至此,則必有一法以相輔而行,始無障礙,則個人不得傳法收徒是也。凡欲出家爲僧尼者,得會員二人介紹,二人保證,經總會認可給與出家券,即得禮佛爲師,爲佛教徒。隨其根性程度,受各宗佛學。學有所成,給與某某宗大學卒業券,即爲得法。個人既不得傳法收徒,則親愛絕而私心斷,財産自易歸公而貪競亦于以泯矣。
處今日以言整頓佛教,無重大于此二端者。一時縱難遽行,然提倡鼓吹,不可不汲汲也。
五、據現勢以觀之,佛教之統一機關,固非佛教總會莫屬也。但其他之佛教團體,固方層出不窮矣。如某所知者,如佛教會、佛學會、佛教宏誓會、維持佛教同盟會、佛教維持會、佛教青年學會等。而某所未知者,更不知其有幾也。不與之整理聯合,各自擴充其勢力,未免自相競爭,以滋紛擾。今當通告各會認定佛教總會爲佛教統一機關。佛教總會亦認可各會爲佛教特別團體,以自由信仰而結集,共謀佛教之福利。但其章程,須一一經佛教總會核正備案,以符自由結社之國憲。則庶幾統一而不妨自由,自由仍不妨乎統一,一致百慮,殊途同歸。使佛教團由混含的而化爲親和的,由形式的而進爲精神的,固不獨佛教之幸,抑亦世界衆生之幸也。
六、原百丈之立清規,僅適用于禅宗而已。今欲改各寺爲各宗專科大學,即禅宗亦須修改,況其余各宗乎。今整頓教規,當征集各宗上士,分別詳訂,期于適用爲止。至于服製,則除袈裟直裰之禮服外;他項似不妨隨俗,而隨方現身以說教,則又當別論也。
七、戒律既爲會員普通應守之律儀,則自沙彌戒以上,授受之間,尤不可不慎重其事。一、宜于各省縣設立專處,以便調查。二、宜于一一戒相詳細開解,務使皆得明了,使受者于良心上一一承認,勿稍含糊勉強。叁、宜于沙彌、比丘、菩薩叁壇戒,按受者之程度分期次第而受,則庶幾不致徒具儀式。而叁皈、八關、五戒、十善等,則比丘以上,于佛前隨機講授可也。
以上七條,僅隨素所蘊悉及偶然憶及者爲言。以筆代口,挂一漏萬,殊不能免。聊參末議;然有諸公在,某亦何必多呶呶爲哉!(見佛教月報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