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P10

  ..續本文上一頁合稱八教。

  五時:第一華嚴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用妙觀察智、觀機施教,對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就在雪山一乘寂滅場中,現出千丈盧舍那佛圓滿報身,說圓頓修多羅的大教的《華嚴經》。一共說了七處九會,教導菩薩因地發心修行,一定要以十度萬行的因華,來莊嚴最上一乘的佛果,這是《華嚴經》的中心思想。佛得道後,最初說《華嚴經》,譬如太陽初升,先照高山。《華嚴經》佛共說了叁七二十一天。第二阿含時。阿含經是佛對小乘聖人說的。華嚴大法不契合于小乘根機的人,羅漢、辟支佛二乘人,雖然在座聞法,教大機小,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佛不得已隱大施小,到鹿野苑去。爲五比丘說四阿含經的小乘教法,主要有苦、集、滅、道四谛、十二因緣等小乘教法。譬如太陽照到幽谷。四阿含經就是《中阿含》、《雜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一共說了十二年時間。第叁方等時。衆機普被曰方,四教並談曰等。佛看到羅漢、辟支佛,對于四谛,十二因緣教法,都能領悟。也能夠依教修行,斷了見、思煩惱之惑,得證偏真涅槃之樂。他們以得小爲足,不肯再去上求佛道,下度衆生。不肯從空出假,涉俗利生。沈滯到化城之中,不肯再求進步。所以再說方等《解深密經》、《維摩經》大乘教法。維摩诘居士,善說不二法門,對小乘人呵斥了一頓。使羅漢、辟支佛自恥小乘,仰慕大乘,發菩提心,引小乘人,入大乘道。繁興六度萬行,趨向佛果菩提。就象太陽普照大地一樣,方等教法,共說了八年時間。第四般若時。般若就是智慧的道理,《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分爲八部般若。闡述實相真空妙理。因爲小乘人雖然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可是還有許多疑情和偏見的妄執、不能夠頓時泯滅,所以佛再廣談般若妙慧,予以淘汰。《金剛般若經》是《般若經》的節本,使二乘人斷疑生信,絕相超宗。《般若心經》教二乘人以觀音菩薩爲榜樣,修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能夠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能夠度一切苦厄。《智度論》說:般若象大火炬一樣,四邊都不可相觸,觸之則燒,撄之則爛。它能將二乘聖人所有疑情妄執,偏見執著,統統消除幹淨。回小向大,發四弘誓願,修六波羅密,直趨無上菩提,就象正中的太陽普照一切。《般若經》共說了二十二年。第五法華、涅槃時。佛最後說《法華經》與《涅槃經》。經過華嚴、阿含、方等、般若四個時期的說法,發生了很大的功效,許多羅漢、辟支佛以及諸大菩薩,他們根機都在不斷的提高和成熟。佛此時可以在靈山會上暢談本懷,稱性說法,使二乘人會權乘歸于實教,了知妄心即是真心。說出過去長劫以來的早已成佛的遠本,顯示幽微不可思議的甚深妙道,令上中下叁根衆生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佛給他們授記作佛,同時佛又說明他過去所說叁乘教法,都是隨機說法的方便法門。《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佛說完《法華經》看到還有少數衆生末曾得度,所以接著再用一天的時間,說了《涅槃經》闡明遺余的教法,使應度衆生,皆能得度。機薪既盡,應火潛輝。佛說完《涅槃經》後,就入大涅槃,證得不生不滅常寂光淨土。《法華》、《涅槃》共說了七年時間、對佛一生說法的內容和時間,概括爲四句偈:最初《華嚴》叁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七年。

  八教:什麼叫八教呢?八教有化法四教,化儀四教。第一化法四教,一、藏教:藏即經、律、論叁藏闡述的因緣生滅四谛,佛最初對二乘鈍根的人說四阿含經思議十二因緣和事六度等教法,正面教化二乘羅漢、辟支佛,同時也兼化菩薩。二通教:是佛對叁乘人所說的教法,正面爲了教化菩薩,同時也兼化二乘聖人。施設無生四谛,不生滅十二因緣和理六度等教法,以無言說之道,說諸法當體即空。對鈍根來說,是對藏教的深化,對利根來說,是通後別教、圓教。可見通教是叁乘聖人,共修的教法。叁別教:是佛別對大乘菩薩而說的教法,不是爲二乘聖人而說的。區別于前面藏教與通教,同時又不同于後面的圓教。施設無量四谛與不思議的十二因緣等中道妙理。四圓教:佛對最上乘利根的人,施設無作四谛與不思議不生滅的十二因緣中道實相妙理,無礙法門等教法。天臺宗以藏、通、別、圓四教來判釋佛的一代大乘小乘的教法,故稱爲化法四教。第二化儀四教,指佛教化衆生的儀式。一頓教:頓是頓超,佛對頓超的大機衆生,堪受大乘諸教,就說圓頓大教。二漸教:佛對鈍根衆生,不能一下子接受大乘諸教,所以就漸漸地,一步一步的,先說小乘教,然後再漸次增進,引導他們,進入大乘教法。漸教有初中後,即佛在鹿野苑說的四谛法門,爲漸教之初,然後再說方等,爲漸教之中,後來又說般若,爲漸教之後。叁秘密教:佛對秘密衆生之機,說秘密教法,佛能夠令在會的大衆、同時聞經、大家彼此不知,但又各得其益。還有神咒、密咒。義理雖然不知,只要虔誠誦念,就會得大感應,得大利益。四不定教:佛能令在會大衆,聞大乘教,證大乘道,聞小乘教,證小乘道,彼此各各相知,各得不同利益。即是“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上面所說的就是南方的天臺宗智者大師對佛一生教法的判釋。

  (二)賢首宗對佛教的判攝

  賢首宗是賢首大師創立的。他把佛的一代時教,判爲叁時五教。

  叁時:第一、日出先照時,佛爲圓頓大根衆生,轉無上根本*輪,名叫直顯教,爲令這圓教一乘人等,轉同成別,就象太陽初出先照高山一樣,如《華嚴梵網會》。第二、日升轉照時,佛爲下中上叁類衆生,轉依本起末*輪,名叫方便教,爲令彼等叁類衆生,轉叁成一。這就象山地高低不平,所以日照時候,就有先後。照時也有叁轉。初轉:佛爲下根衆生,轉小乘*輪,名隱時教,令凡夫與外道,轉凡成聖。這就象太陽初升時刻,只能照到黑山,就是阿含會。中轉:佛爲中根衆生,轉叁乘*輪,名引攝教,令叁乘人,轉小乘成大乘。這就象太陽升起之後,照到高原一樣,就是方等深密會。後轉:佛爲上根衆生轉大乘*輪,名融通教,令叁乘人,能轉權成實,就象太陽升到中天,普照大地,這就是妙智般若會。第叁、日沒還照時,轉攝末歸本*輪,名開會教。令偏教五乘人等,能夠轉偏成圓,就象太陽落山時依舊還照高山一樣的,這就是佛說法華涅槃會。

  五教:就是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一、小教:又稱愚法小乘教。佛對羅漢、辟支佛小乘人,但說人空,不說法空。只說六識與貪嗔癡叁毒,以建立染法與淨法的根本。以此簡別邪正,明辨是非,分清欣厭,析了因果,稱爲小教。二、始教:佛說諸法皆空,指有遮遣,而沒有表相的大乘空宗,又稱分教,指廣談法相的大乘有宗,主張衆生有成佛與不能成佛的差別。定性聲聞,與辟支佛並邪定聚的外道闡提,這叁種人是沒有佛性,不能成佛。簡稱爲“叁無二有”故名分教。叁、終教:又叫實教。佛說衆生本具的如來藏心,隨迷緣轉智成識,變現的第八阿賴耶識本無自性可得,所以說一如一切皆是如,即衆生與佛一體的真心。因此定性聲聞,辟支佛,與無性闡提外道,叁種人都能成佛。這種說法,才能窮盡大乘極教的道理,稱爲終教。又因此教多談法性,少說法相,縱使講到法相,也要會相歸性,所以又稱實教。四、頓教:是指修行。不依地位漸次差別,也不談法相,唯是辨明真理的道理。所以說五法(名、相、妄想、真智、如如)叁自性皆空。(第六識偏計執性,第七識依他起性,第八識圓成實性)。八識(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俱遣(人無我,法無我)。呵斥教法,遠離妄念,要絕了差別之相,泯滅生滅之心。一念不生,當下就是如如的佛。這叫做頓教。五、圓教:是總攝一真法界,佛法性海,圓融無礙的教義,所以能夠于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輪。身毛塵刹,能互相涉入,重重無盡,事相與事相之間,都能夠融通無礙,所以說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是一位。十信滿足,就能夠收攝五位,超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得到究竟成佛。這就叫做圓教。以上所講的就是北方賢首宗賢首大師對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來一代教法的判釋,天臺和賢首的判教,使我們對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言教,一目了然,明如指掌,爲佛教教理研究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