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P6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是以一指禅的方便法門。有一日天龍大師正在禅堂坐香時,忽然來了一位尼姑,頭戴草笠,右繞叁匝後,站立師前,不下笠,不開口,來參天龍和尚。師問:何不下笠?尼答:道得即下,道不得即不下。當時天龍不知所雲,于是尼即去。天龍生大慚愧,想明日出外參方尋師學道。正巧,當夜夢見本山土地告師,不要出走,明日有一位肉身菩薩來爲和尚說法。夢醒後天龍知是奇事。次日下午,果然來了一個禅和子,他名叫俱胝,欲見方丈。天龍心想莫非就是昨日所夢的奇事?于是就把尼姑所問之事告知俱胝,請求開示。師雲,請你按照尼姑請法儀式,對我問來。天龍就照尼姑問法樣子向俱胝請問。俱胝說:“何不下笠?”天龍說:“道得就下,道不得就不下。”這時,天龍就放下身心,聚精會神地對著和尚,俱胝就以無言而說的方便法門,突然舉手豎出一指。天龍當看到手指舉處,觸目會心,忽然大悟,禮謝俱胝和尚。過了不久,這位尼姑又來向天龍求開示,師就把手指一豎,尼姑當下頓然大悟,禮謝而去。從此天龍就以一指禅,開示衆生,名聞天下。求法者紛紛而來,天龍總是以一指示人,因而受教獲益者甚衆。有一次一位道友來參,正逢天龍不在家裏。有一侍者,經常看到天龍和尚開導衆生,總是以一指示人。因此他就冒充天龍,照樣把手指一舉,居然也使來參的道友獲益非淺,大衆都以此事傳爲趣聞。天龍回來得知侍者代舉一指之事,十分欣慰。爲了進一步考驗,令這位侍者成就法器。就准備好戒刀一把,叫侍者來問:我不在家,你對來參者如何開導?侍者說:我看和尚說教度人,總是把手指一舉,所以我也同樣把手指一舉。無龍說:現在你舉給我看一看。侍者依教把手指一舉,正在這時,天龍和尚手持戒刀,猛力一砍,頓時侍者手指掉了下來,侍者正在痛時稍有會心,更加精心參究,有所省悟。天龍知侍者機緣成熟,可成法器,再叫侍者舉起手指,侍者將手一舉,舉起砍指,不見手指,忽然開悟,禮謝和尚。隨手把拜墊搬起,負在肩上去了。無龍和尚與侍者都是從一指處,悟解自性清淨禅,不立言語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出世上上禅定,是豎臂擎拳,無非妙用,揚眉瞬目,盡是禅機。圓瑛老法師在甯波天童寺修禅悟道時說:“山窮水盡轉身來,迫得金剛正眼開,始識到家無一事,涅槃生死絕安排。”正如《牧牛圖》說:“人牛不見兩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若識此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這就是禅定度散亂。

  智慧度愚癡:愚癡指衆生要消滅無明煩惱,癡迷無知,就要靠智慧光明的般若。般若意譯爲淨智妙慧,簡稱智慧。是從實相般若本體,生起觀照般若妙智。因爲有了智慧,所以對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釋迦牟尼佛在成道時,就是把八個妄想識心,轉成爲四個菩提妙智。所以說佛是一位大智慧大覺悟的人。般若妙智是輝天鑒地,耀古騰今,是指佛本來具足的根本智。還有後得智,就是煩惱斷盡,智慧圓滿,理事成就的智慧,在六度次第位居第六,論它的功能作用,實爲第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五度,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那裏會發心修行?所以說般若智慧是六度的先導。

  智慧也有叁種。第一真智,又稱實智,是從其如實理所生起的智慧。從實理起,還照于理。就象一個摩尼寶珠的光,依珠所生,仍然返照于珠。所謂真如理體,就是衆生本有的真心,圓滿周遍。真實不虛,所以叫做真,不變不易,所以叫如。是用如如智照如如理,故名真智。第二俗智,又稱權智,意爲權巧方便,它能夠普照世間、出世間、十法界所有一切諸法,種種的名字,種種的相貌,種種的差別因緣等,沒有不照徹明了,這叫做俗谛。第叁中智,即中道妙智,不偏不倚名叫中,意即不偏于空,也不著于有。因爲空之與有都是屬于兩邊,中智照空的時候,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全真谛就是俗谛。照有的時候,了知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全俗谛就是真谛。真所謂真俗圓融,空有無礙。恰如鏡子照東西一樣,鏡中之像,若說它是空的,而幻像宛然存在;若說它是有的,鏡體空無一物,這就是空有互相彰顯,真俗本來一致。這種智照稱爲中智。權教菩薩修行六度以其不能離相,不達叁輪體空。唯有實教菩薩修行六度,了知叁輪體空,絕相泯心,不見有我能修六度,不見有所度六弊,不見有六度之法。因此實教菩薩所修六度,稱爲六波羅密。波羅密漢譯爲到彼岸,菩薩修行六波羅密,就能從生死苦海此岸,渡過煩惱中流,而到達涅槃的彼岸。釋迦如來佛花了二十二年漫長時間,說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主要是要用般若妙智,來破除衆生的愚癡;破除外道的邪見,撥無因果;破除二乘的法執;破除權教菩薩的著相。所以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不論是六根、六塵、六識、五蘊、一切諸法,如以般若妙智淨慧一照,當下萬法皆空。這就是《心經》裏面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能夠度一切苦厄。徹底悟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這就是智慧度愚癡。

  (叁)四攝法門

  菩薩所修的四攝法門: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事,來攝受衆生、度脫衆生。令衆生得蒙勝益,歡喜願樂接受菩薩的教化。這是菩薩慈悲心切,開設度化衆生的四種方法。

  布施:菩薩修布施行,能夠以種種錢財物質,乃至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和頭目、腦髓都可以施舍給予一切衆生,滿足衆生的願求。不違逆人們的意志與衆生廣結善緣和法緣,令他們所求如意、離苦得樂。這樣一來,衆生就容易接受菩薩的教化。有緣才能受化得度,無緣見面就會討厭。佛也有叁種不度,一是無緣不能度。二是定業不可轉。叁是不能盡衆生界。因爲世界衆生都是依惑造業,隨業受報。定業是難以得轉。只有依靠諸佛菩薩叁昧威力,以及自己虔誠忏悔,會二力于一時,收成效于一念,才能轉化,變大爲小。如悟達國師,他生了人面瘡,只有迦洛伽尊者的叁昧水洗滌,方奏奇效,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十方衆生,也是無量無邊。佛雖有不可思議神通妙力,亦不能把所有衆生統統度盡。所以說菩薩發心修布施度,與衆生結緣,使衆生見到菩薩相好莊嚴,聽到菩薩洪名聖號,心生歡喜,令一切有緣衆生,皆得慈航普渡。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世做一個葉波國、澀波國王的太子,名叫須達拿。這個國家非常富強。可是須達拿太子,性情是仁慈博愛、發菩薩心,廣修布施波羅密。有一次他要求父王,把國庫裏的一部分金銀財寶,拿出來讓他廣修布施給全國人民。國王只有這個太子,對須達拿是愛若掌上明珠,所以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滿足太子心願,舉行了七天規模盛大的無遮大會。到處張貼告示,全國人民紛紛來求太子布施,太子對所有來求布施的人,都是有求必應,隨心所欲,不違人意。全國人民都得到太子布施的深恩厚德,口碑載道,皆大歡喜。這個國家有一個白象王寶,力大善戰,天下無敵,是一個鎮國之寶,沒有國王命令,誰都不許帶出宮門。太子的布施消息,風聞天下,輾轉傳到鄰國,鄰國國王就別有用心的派人來求太子布施白象王寶。太子說:“王寶是我國鎮國之寶,我無權答應,不能布施給你。”來人說:“太子發菩提心,滿衆生願,不違人意。如果不肯把白象王寶布施給我,你的布施功德不能圓滿、無遮大會名不符實。”太子在這種情況下,仔細一想佛滿衆生願,菩薩發心要難行能行,爲了要完成布施功德,當下就答應了。太子親自把白象王寶牽來,交給鄰國派來的使者。許多大臣得知,紛紛報告國王。澀波國王十分憤怒,就把須達拿太子充軍到離城六千裏之外的檀特山中。太子滿足了他布施的願行,所以身心安樂,自在無礙。太子的妻子名叫曼坻,子名耶利,女名四廁羅延,他們叁人對這祥一個仁賢慈悲的親人,已是萬分崇敬,現在都一心一意要跟隨太子去檀特山。太子就對妻子和子女說:“你們願意跟我同去,不但要吃苦,我爲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還有可能把你們叁人一起布施給他人。”曼坻和子女都異口同聲的回答說:“只要你願意這樣做,我們一定服從。”太子帶領妻子和子女前往檀特山,一路上除了許多受布施的人誠敬送行外,更有許多人民來求太子布施,太子又將自己和妻子四人隨身所帶的金銀財寶,車乘衣服等等都布施得幹幹淨淨。他們四人就步行到檀特山安居下來,真是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了,就靠著妻子曼坻去采野果過活,這時有一婆羅門要求布施,太子就將兒女布施給他。曼坻此時,突然心跳意慌,知有緣故,趕快回來,只見太子一人獨坐無言,不見二個子女。在妻子一再追問下,太子說:“他們兄妹二人被我布施給人當奴仆了。”曼坻聞後大哭,痛不欲生。可是須達拿太子,把親生子女布施與貧人爲奴,這偉大的布施行爲感動了忉利天王釋提桓因,他就化現一個醜陋難看的中年婆羅門,來求太子布施。太子說:“你來遲了,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婆羅門說:“只要太子能答應,還有可以布施的。”太子說:“你要求什麼呢?”答曰:“我年長成人,無力婚娶,要求太子把你的妻子布施給我。”太子雙目直視著曼坻,難以開口,這時曼坻在旁見此情景,更加悲哀痛哭。婆羅門又對太子說:“你若不把妻子布施給我,就不能圓滿你的布施功德。”當時須達拿太子爲了要圓滿布施的大願大行,把曼坻夫人交給婆羅門帶去。頓時忽然天搖地動,衆鳥飛鳴。這位相貌醜惡的婆羅門,握了曼坻夫人的手,一直往前走了七步,突然就變成了一個相貌莊嚴的帝釋天王,回過身來,把曼坻夫人交還給太子,就隨口贊歎說:“善哉善哉,太子善行菩薩之道,真心修行布施波羅密。”帝釋天王又對夫人說:“您有什麼願求嗎?”夫人曰:“我有叁個願求。一、願父王回心轉意,派人來接太子回宮。二、願一對子女能夠早日回到宮中,受諸福樂。叁、願鄰國送還…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