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P7

  ..續本文上一頁白象王寶。”帝釋天王完全答應了。且說那個婆羅門又把太子的一對子女轉賣到葉波國。澀波王知道後,叫孫兒孫女來問,要多少錢才能把你們兄妹二人贖回,孫兒說:“以一百兩銀子贖我的身,以二百兩銀子贖妹妹的身。”國王說:“從古以來,都是男貴女賤,爲什麼今日是女貴男賤呢?”孫兒說:“我父是男兒,今日還充軍在檀特山受諸苦惱。宮娥采女是女人,今日都在祖父身邊宮中享受福樂,豈不是女貴男賤嗎?”澀波國王聽了孫子這幾句動人心弦的話,心裏十分難受,悲痛萬分,想念太子的骨肉之情,頓時湧現心頭。因此馬上下令派人去檀特山,迎接太子與曼坻夫人回宮。鄰國國王得知須達拿太子爲布施白象王寶給他,因而被父王充軍到檀特山受苦,現在回葉波國來了,所以心生大慚愧,馬上派人把白象王寶送回澀波國王。從此以後兩國更加友好團結,變冤家爲親友,不但曼坻夫人的叁個願心都得滿足,而須達拿太子的布施波羅密功德,也得到圓滿成就。通過這個曆史故事,使我們更好的認識到釋迦牟尼佛,多生多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行六度萬行,莊嚴國土,普度衆生,所以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聖人。這就是佛以布施波羅密來攝受衆生。我們能把須達拿太子修行布施波羅密,做到的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叁個大難關的故事記在心裏,作爲自己發菩提心,修行布施功德極好的模範。一定是福慧增長,功德無量。

  愛語:菩薩修行,普度衆生,一定要以柔軟和愛語來對待衆生。說話使人聽了生歡喜心,願樂欲聞。佛具足八音四辯,說法利生。八音:一、極好音:超過其它音聲,是最好最好的聲音。《普門品》:“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二、柔軟音:能夠善順衆生之心,不剛不暴。叁、和適音:和雅調適,不粗不燥。四,尊慧音:非常尊重可欽,能夠生衆生智慧。五、不女音:具足四種無畏,不妖不豔。六、不誤音:說理真實,沒有差錯。七、深遠音:甚深幽遠,凡夫小乘莫測其妙。八、不竭音:辯才無礙,說不能盡。這是佛所具足的八種勝妙音聲。

  四無礙辯。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叁、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佛具有這四種無礙辯才,所以對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所不知,善能說法。而且對于一切諸法,淺深義理,解說分明,圓融無礙。佛對于所有一切音辭,都能善說,說一句話包含無量無邊妙理,攝無量義合爲一句。這是一多無礙,大小並陳,不可思議,都能隨衆生心,對機說法,樂說一切法要。這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利行:菩薩教化衆生,處處都要把利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一舉一動都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也就是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送給別人,但有利益衆生之事,無不盡力而爲,積極去做,身體力行。這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先人後己的慈悲心腸。這樣就會得到衆生良好感情,友好情誼。有了利人的思想和行動,使衆生歡歡喜喜,心甘情願接受菩薩的教化,依教修行,就會得度。

  同事:菩薩普度衆生,不但以布施、愛語、利行叁種方便法門教化衆生,還要更進一步現同事身,和衆生一起工作,一起活動,一起生活,互相親近,使彼此之間情投意合、感情融洽、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一樣的親熱。甚至與衆生現同類身,隨緣去化度衆生。《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現叁十二應化身,隨機說法,乃至天人神仙、鬼道、畜生、馬腹、驢胎、觀世音菩薩都能隨類現身。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的同事妙行。行同事這法門,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一定要有堅強意志,充沛定力,才能成功。還要有“百花叢裏過,葉葉不沾身”的崇高風格,才能做到。不然的話,就容易在“溪光山色裏,隨流逐落花”,反受其害。所以《楞嚴經》說:“一切衆生,爲物所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佛教所有一切修行法門,都要解行並進,理論和實踐一致,不能徒事空言。如北宋時,有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文學家蘇東坡,他有一位方外知己的好朋友,就是鎮江金山寺的佛印禅師,蘇東坡住在鎮江焦山定慧寺,佛印禅師住在金山江天寺,有一天蘇東坡詩興勃發,隨口吟成一首贊歎釋迦牟尼佛的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東坡居士這首偈子,做好以後,十分得意,馬上派書童從焦山送到金山給佛印禅師一閱。心想這首贊佛偈子實在做得太好了,禅師看後,一定是歡喜贊歎表揚幾句。那知道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佛印禅師看後,一句話都不說,拿起筆來,就在贊佛偈後面,寫了出人意外的“放屁”二個大字。佛印禅師爲什麼會這樣粗魯沒有禮貌的呢?這是大德高僧權巧方便的度生說法。使人開悟,頭頭是道,一切法都是佛法,看你善用不善用。書童就把這封信帶回焦山,蘇東坡早已精神抖擻,等待聽個好消息。書童把信交給東坡,一看,當下他觸目驚心怒火發作,就忘其所以從焦山渡江直奔金山,找禅師評理。可是佛印禅師是大善知識,早有先見之明,笑顔悅色地等待興師問罪。平常兩人相見,總是神投意合。今日相見居然豎眉怒目,一反往常。東坡居士厲聲問:“禅師,你爲什麼在這令人十分尊敬的贊佛偈後,寫出這樣難堪的“放屁”二字呀。佛印禅師冷笑地說:“東坡居士,你這偈子裏不是講“八風吹不動。”我現在只用一個小小的屁風,就把你打過江來了。你說得很好,就是做不到”。到這時蘇東坡晃然大悟地說:“上當!上當!”禅師與居士,此時彼此會心的一笑。

  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八風呢!八風就是世界上有這樣八種的環境,就象風一樣的,它一天到晚隨時隨地都在我們身邊吹來吹去,侵襲著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風。第一利風:利是利益,對有利可圖的事情,心生歡喜。譬如人作生意賺了錢,心裏感到非常高興,喜笑顔開。這就是被利風所吹動。第二衰風:衰就是衰敗,對我不利的事情,衰敗難堪。譬如我們乘車碰到扒手,把剛剛發的工資偷去,使我這個月的生活成了問題,心裏感覺到萬分難受,啼笑皆非。這就是被衰風所吹動。第叁毀風:毀就是毀謗,有人對我汙蔑毀謗,無端漫罵,說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聽了以後,我心裏感到十分氣憤煩惱,悶悶不樂。這就是被毀風吹動。第四譽風:譽是贊譽,有人在贊揚我,歌功頌德,說我樣樣都好,捧上九霄。聽了以後,心裏感到非常歡喜,自得其樂。這就是被譽風所吹動。第五稱風:稱是稱贊,被人當面稱頌贊歎,阿谀奉承,吹噓捧場,多方贊美。如說福報好,智慧大,真能幹,會做事,今後一定會步步高升,健康長壽等等,聽了以後,心裏萬分高興,笑容滿面,非常開心。不知不覺地被稱風吹動了。第六譏風。譏是譏笑,就是被人當面諷刺譏笑,毀謗謾罵,如被人說是壞東西,沒得用,軟弱無能,狂妄自大、十叁點、神經病等,聽了以後,心裏感到萬分煩惱,怒火焚燒,不知不覺得被譏風吹動了。第七苦風。苦是痛苦,碰到愁憂悲痛環境,心裏感到非常苦惱。譬如事與願違,受盡艱辛,恩愛別離,冤家路窄,總之是“不如意事七八九,可與人言無二叁。”這就是被苦風吹動了。第八樂風。樂是快樂,逢到愉快安樂的環境,感到非常稱心。譬如家道興隆,吉祥如意,夫妻和睦,孝子賢孫,所求皆順意,所願盡從心,喜氣洋洋。歡天喜地。這就是被樂風吹動了。這八種的境風,有很大的威力,無論是那一種風,都能夠把人們不知不覺地隨風所吹,自然而然地被風所動。這真是心隨境轉,智被境牽。因此我們衆生一天到晚都離不開這八種風,二六時中都在八風之中轉來轉去,吹來吹去,都受到八風的侵襲和影響,不得安閑自在,無挂無礙。這就是八風內容。蘇東坡贊佛偈的確做得很好,句句有理,就是在實際問題上,卻又是另一回事。佛印禅師一個屁風就把他吹過江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很明顯,理論不聯系實際。這個有趣的故事,包含有非常深刻的道理,就是要人們知行合一,行解相應,特別是我們信佛學佛人,更要做到這點。

  (四)菩薩行的思想

  修菩薩行要發叁種心。直心:以正直的心,正念真如妙法。我們衆生從最初發菩薩心開始,乃至到了最後成佛爲止,在這一段漫長過程中,要永遠沒有彎曲不正直的行爲。奮勇向前、從始至終,念念回光返照,處處默契真心。精進修行,心心念念真如妙法,上求佛道。《四十二章經》說:“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汙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佛遺教經》說:“谄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心。當知谄曲,但爲欺诳,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深心:即是樂修一切善法。菩薩要以甚深的信願樂修一切善法,六波羅密,一切萬行,無量福慧,統統都要精進修持。如普賢菩薩所發的十種大願,“依願而修,堅固不退,勇猛精進。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願王無有窮盡。”這就是甚深之心。

  大悲心:菩薩以大慈悲心,拔除一切衆生痛苦。興起無緣大慈心,同體大悲心。如觀世音菩薩那樣以“叁十二應周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來普渡衆生。《楞嚴經》阿難尊者對佛發大誓願:“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

  菩薩修菩薩行,除具叁心之外,還要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菩薩對于十方世界,所有的無邊無量衆生,都要發菩提心去化度他們。衆生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衆生。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衆生。現以人道衆生來說:吾人的身體是由于地、水、火、風的四大和合組成,故稱衆生。就是衆法和合而生的身心,或稱衆緣相聚而生,就是由父親的緣,母親的緣與自己的業緣叁緣會合,才能夠生出我們的身體。十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每個世界裏面,都有無量無邊的衆生,所以說衆生無邊。許多世界裏,就有許多的衆生,他們都在叁界…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