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P8

  ..續本文上一頁六道中間,受生死輪回的痛苦,也就是叁苦八苦,無量諸苦,忽然生天,忽然做人,忽然墮落到地獄、餓鬼等處,受諸苦惱輪回六道,苦不堪言。因此菩薩以慈悲心,發大誓願,一定要去十方世界,普度一切衆生,使他們跳出生死輪回,離苦得樂。如阿彌陀佛因地就發了四十八願,依願修行,莊嚴成西方極樂世界,來接引十方世界念佛衆生,往生彼國。又如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的願心,到處尋聲救苦,時時刻刻,倒駕慈航到生死苦海中,普渡衆生。這是菩薩修行的利他願行,我們學佛念佛,一定要發大誓願學菩薩,普渡無邊的衆生。

  “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能昏迷擾亂衆生的真心。故叫煩惱。因爲我們衆生心中具足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總的說來,就是貪心,嗔心、癡心、我慢心、疑心、不正見心。這六種根本煩惱的迷惑心,依惑造業,所以感受生死輪回的苦惱。菩薩發心修行,一定要發大誓願,堅決斷除所有一切無盡的煩惱,這是斬草除根的辦法。無惑就不會作業,無業當然不會受報。所以阿羅漢修四谛法門,首先就是知苦斷集,辟支佛修十二因緣法門,一下手就要斷除無明之惑;《圓覺經》說:“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是菩薩修行的自利行願。學佛的人一定要學菩薩發願斷除一切的煩惱。

  “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衆生心中的八萬四千煩惱。總括起來,不出戒、定、慧、叁種無漏學。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有了智慧,即能破除一切無明煩惱,得證無上菩提。我們要想普渡十方世界的無量衆生。要想斷除一切無明煩惱,要想得成無上的佛果菩提妙道,關鍵的問題是要精進勇猛,修學無量法門,勤修戒、定、慧叁學,息滅貪、嗔、癡叁毒。此第叁誓願是四弘誓願中的主要願王。我們發心學佛要和菩薩一樣的發大誓願,修學無量法門。

  “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就是所證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佛道。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譯爲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是超過九法界衆生。正等是超過羅漢、辟支佛二乘聖人。正覺是超過菩薩法界。是佛超九界以獨尊的萬德洪名,如《贊佛偈》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所以說,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要先發大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後才能自他兩利、福慧雙修,叁學具足,六度齊修,叁覺圓滿,萬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總之,願心、願力、願王在佛教裏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問題,所謂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即是心真則事備,願廣則行深。菩薩修行一切法門,都是以願爲先導。普賢菩薩就有十大願王,阿彌陀佛就有四十八願,一切諸佛菩薩,曆代祖師都有許許多多的發願文。願是暗室的明燈,迷津的寶筏,苦海的慈航。一切經律論叁藏,戒定慧叁學、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助道品、六度、四攝法、叁心、四弘誓願等一切諸法,都是以願心爲先導。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之時,對燃燈古佛面前,對古釋迦牟尼佛面前,每次都發了大願,然後依願修行,所以才能夠成爲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降生到世界上來,在印度雪山成佛以後,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大乘教法、小乘教法,最上一乘的教法,從漢明帝始傳到中國來,經過許多的法師、尊者和大德高僧,把梵文、巴利文譯爲漢語。把它概括起來,就是修多羅的經藏,毗奈耶的律藏,阿毗達摩的論藏,也就是戒定慧叁學。

  我希望大家發菩提心,能夠由通過佛教所講的教理行果,信解修證的道理,由信仰佛教,而了解佛教,再來踏踏實實地依教修行。使般若智慧得以常明,菩提道心因而不退,將來決定成就佛果菩提。現在請大家一心恭敬的稱念四句發願文:“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敬祝大家福慧增長,如意吉祥,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第四節 佛法的核心--緣起與因果

  (一)緣起論

  緣起,就是說明一切諸法,都是由于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相存在的關系和它的一定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系和條件,那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是無法生起的。什麼叫因緣呢?因緣也就是關系的條件。佛經裏曾經說過“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緣起的定義。說明事物的同時互相依存的關系的道理。

  什麼是異時互相存在的道理?譬喻種子和芽的關系。因爲過去有了種子,所以現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爲現在有芽生起,過去的種子,才能叫做種子,這就是異時互相存在關系的道理。從另一方面來看,種子滅的時候,也正是芽生的時候,芽生的時候,也正是種子滅的時候。這就證明芽和種子的生滅現象,又是一種同時互相存在的關系。

  (二)因果論

  這種同時互存和異時互存關系,其實也就是佛教所謂因果的關系。例如種子是因,芽就是果,因爲先有種子,然後才有芽的發展,這是異時互存的因果關系。例如以老師爲主,那麼老師就是因,學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學生爲主,那麼學生就是因,老師就是果。這是同時互存的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非常錯綜複雜,從這一角度來看,這一因會産生這一果,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一因會産生另一果。總之通過正面和反面來說明,事實上是沒有一個絕對的因,當然更沒有一個絕對的果。所以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從來就是這樣的,從時間上來說,由于無數的異時因果連續的關系,從空間上來說,無數的互相依存的關系,組織成爲一個極其錯綜複雜的羅網相互交錯。這就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相續不斷,就叫做因果規律。也就象旋轉火輪一樣的流轉不停,終而複始,我記得圓瑛大師曾開示弟子說:“欲無煩惱須學佛,知有因緣不羨人。”我們要牢記心中,可以減少許多煩惱,心身得到自在安樂。佛教除說現世因果之外,還有叁世因果,就是,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因果互存的關系,經中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佛說四谛、十二因緣法門,也就是具體的說明叁世因果的道理。依此看來,所謂因果道理,其實就是因緣的原理。這樣因緣原理,正是佛教對于人們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唯一正確的解釋,這就是佛教的人生觀的基本認識。

  在北京西山遼代修建的一座佛牙舍利塔裏面,發現一塊舊磚頭上,刻有一首偈子:“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吾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在緬甸近年拆修一座古塔,磚頭上也刻著用巴利文寫的這首偈子,這說明了緣起的教義,在佛法中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這四句偈子是佛的弟子馬勝比丘,在乞食的路上,對舍利弗尊者說的。這裏有段曆史故事,上面已經講過,現在就不再重述了。

  沙門譯爲“勤息”。義即勤修戒定慧叁學,息滅貪嗔癡叁毒。貪嗔癡叁毒是衆生最根本煩惱,它能毒害衆生法身慧命,所以叫做叁毒,也就是衆生的迷惑心,依惑造業,隨業受報。佛陀發心修道,就是斷除叁毒煩惱,所謂妄惑斷盡,智慧圓滿,就是成佛,所以佛稱爲大沙門。充分說明了不論是隨業受報做衆生,或是返妄歸真成菩薩道,完全都離不開緣起論,依因感果的真理。這就是依善業得善果,造惡業受惡報,是一條千古不變的規律。其實這種緣起因果的真理是釋迦牟尼佛根據世上萬事萬物,衆生世界的發生發展,乃至消亡的曆史,在客觀現實中得出的根本定論,亦即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若不報,時候未到的道理。

  佛教所講的緣起因果的教義,是根據鸠摩羅什法師所譯的《大智度論》和玄奘法師所譯的《俱舍論》等許多經論中說的,佛教的主要教義,就是說明緣起因果的道理。

  (叁)叁法印

  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兩大宗派。小乘的教義,是以四阿含經爲依據,說的是叁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叁、涅槃寂靜。而無常無我的道理,就是佛教對于宇宙人生萬事萬物的解釋,也可以說是世界一切諸法的總則。無常就是生滅相續的道理,他不但包括一刹那一刹那生滅不停的意思,而且也包括因果相續的道理。佛教說世界有成住壞空、衆生有生老病死,萬物有生住異滅,而且是時時刻刻在那裏新陳代謝,刹那刹那的在那裏變化遷移,這就叫做無常。什麼是無我呢?無我也就是對于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諸法之中,沒有一個我,能夠主宰一切的道理。也找不到一個我可得,這就叫做諸法本無我。所以《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說明四相皆空,無我可得。衆生因有妄想執著的心,于諸法無常,執爲真常,于諸法無我,妄執有我,因此就産生了我見、我癡、我慢、我愛、顛倒夢想的四種妄心,所以造業受報,依因感果,因果相續不斷,輪回六道之中。我們要解脫人生痛苦,要跳出六道輪回,那就要用無常無我的觀點,發心修道,斷苦惱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到了功行圓滿,就能夠了脫生死輪回,證得不生不滅寂靜安樂的偏真涅槃境界。斷見思煩惱惑,了分段生死苦,這是小乘聖人叁法印的道理。

  在這裏我講一個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舍全身而求半偈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有一世做一個獨覺,在深山窮谷之中,修學苦行。在靜坐用功的時候,忽然間聽到遠方傳來說話聲音。仔細的一聽,原來是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位獨覺,聽了以後,仔細想了一想,這二句話的道理,對于修行的人來說,真是非常重要。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滅之法,就象空中之華、夢中之境、幻化無常、生滅變易。他聽到這希有難得的法語,心中感到非常歡喜,但是認爲單是這二句話,其中道理只有一半,下面還有二句。就去尋找這位說話的人,可是找了好久找不到,後來就在深山大樹林中,看見一個暴…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