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牙赤目的鬼王,在那裏找東西吃。這位獨覺就問他:“鬼王,你剛才有沒有看見什麼人在這裏講話?”鬼王說:剛才念兩句偈子的就是我。獨覺說:我認爲你念的這二句道理不完整,只有一半,一定還有一半,能不能請你把下面二句再念給我聽聽?鬼王說:你想再聽後面二句,哈哈!沒有那麼容易,你知道佛法是難聞的。你想再聽後面二句,那麼你就應該發供養心,我才說給你聽。獨覺爲了迫切要求再聽下面二句的真理,就對鬼王說:“深山之中,偏僻無人,我在這裏勤修苦行,吃的東西,什麼都沒有。你且暫等一下,我到山中去采些水果,來供養你吧!”鬼王說:我不吃水果,我要吃活血的動物。獨覺說:嗳!這太爲難我了,活血的動物,我不能找給你吃。如果將活血東西來供養你,我要犯了殺戒,這實在辦不到。鬼王說:你辦不到,還有二句最最主要的妙法,我也不說了。這位獨覺正在爲難情況之下,想了一想,這應怎麼辦呢?爲了求法心切,只好不惜身命。于是對鬼王說:好吧!你要吃活血東西,你現在就說給我聽,等我聽了以後,把我的身體來供養你吃,既新鮮又活血,你可滿意了吧?請你快說。鬼王又說:我不相信,你會把自己的身體給我吃,哪有這麼好的人!等我將下面二句佛法說了以後,你逃走了,我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獨覺說我是修道的人,言重如山,從來不打妄語,你說給我聽,我一定供養你。鬼王就把後面二句法語說了“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這位獨覺聽了以後,當即開了大悟,深明這首偈子的根本道理。是說修行的人,能夠覺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無我的,就可以用功修行,把生滅的妄想執著滅掉,即是生滅滅已,當下就證得不生不滅的寂滅涅槃的安樂境界。因此感到法喜充滿,得未曾有的殊勝法益。于是就請鬼王坐下,自己跪在地上,把頭伸了出來,請鬼王吃吧!頃刻之間,鬼王搖身一變,出現一個天人相,合掌恭敬地對獨覺說:“善哉,善哉。道人,你是善行菩薩之道,是真精迸,是名真法供養”。這幾句贊歎的話,講了以後,這位天人已不見了。但是他所說這幾句話,就是過去諸佛所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靜爲樂”的偈子,其中的奧理,就是佛教的根本真理,也正是叁法印的道理。
什麼叫做涅槃寂靜呢?涅槃意譯爲圓寂,是真無不圓,妄無不寂的意思;又譯爲滅度,滅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二種惑障,了脫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二種的苦果。涅槃即是佛教修行的人所證到的道果,共有四種不同,第一自性清靜涅槃,人人具足,個個不無的清淨本然,不生不滅的自性,在佛、菩薩、辟支佛、羅漢的四種聖人方面,也不會增加一點,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六道中,也不會減少一點。平等平等,沒有一點差別和不同的地方,這叫做自性的清靜涅槃。第二是有余依涅槃,我們修行,用智慧的火焰,來燒掉煩惱之薪。雖然已經斷了見思煩惱的子縛,但是那色身的果縛,仍然存在。因爲還有這個身體的軀殼存在,作分段生死的依靠,這就是有余依涅槃。第叁是無余依涅槃。我們修行,用智慧的利劍斬斷煩惱的毒蛇,把見思二種煩惱斬盡。無因不會感果,這個余依果縛的身體,當然也是要消滅掉。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是衆苦的根本,身體沒有了還有誰來受苦?二乘聖人能夠灰身泯智,滅色歸空。這是羅漢、辟支佛二乘聖人所證的涅槃,叫做無余依涅槃。第四是無住處涅槃。我們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方面運用智慧,來斷塵沙煩惱,可是又不住于不生不滅的涅槃,另一方面運用慈悲來普度衆生,菩薩雖然經過在叁界六道中教化衆生,可是又不住于生死。這真是:“任運隨緣無挂礙,涅槃生死等空華”。這是菩薩所證的涅槃,稱爲無住處涅槃。小乘叁法印中涅槃寂靜的道理,就是指第二有余依涅槃與第叁無余依涅槃。
(四)一法印
什麼是大乘一法印呢?大乘的教義,就是以佛說的《大集經》與《般若經》爲依據,一法印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因爲大乘教義是以實相真心爲根本。實相真心,就是真如心,實相無有一切虛妄之相。真心就是真實之心,而不是虛妄之心。實相具有叁種道理。第一實相無相。它的本體,真實不虛,沒有種種千差萬別,虛妄生滅的幻想,就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平等一相,就是真谛的道理。第二實相無不相。實相的本體,雖然是空無所有,無一法可得,但是他能夠隨緣顯現千差萬別,一切諸相,沒有一相而不是實相,這就是頭頭是道,法法皆真。具足四聖六凡,迷悟因果,萬事萬物一切諸相,就是俗谛的道理。第叁是實相無相無不相。這個實相真心,是不變隨緣。正當隨緣顯現一切諸相的時候。可是他的本體,空無所有,無一相可得。正當空無所有的時候,卻是真空不空,又能具足妙有。正當隨緣現出一切諸相的時候,但是妙有非有,本體乃是真空。這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種真空妙有的道理就象一面鏡子照東西一樣,鏡子本體是空無所有,又能隨緣顯現青黃赤白種種顔色,鏡子雖顯種種顔色,而鏡子本來卻是空無所有。但是鏡中所顯現之色,若說他是有一定顔色,又是妙有非有,若說他是沒有一定的顔色,又是真空不空。所以說實相真心,正是真俗二谛融通,空有二相無礙。所以《華嚴經》說: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我們能夠悟明實相真心,無相無不相的不可思議的道理,回過頭來看現在世間的衆生世界萬事萬物,一件件一樁樁都離不開這個實相真心。所以蘇東坡說得好:“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這就是實相無相無不相的道理。
修行大乘的教法時,了解到世界上所有一切諸法,不論是有爲法還是無爲法,心法或色法等等,都離不開緣起因果的真理,這就是“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的道理。因緣所生的諸法,緣起性空,這叫做色即是空,不是色滅之後,才歸于空,而是當體即空,其相雖妄有生滅,其性本真,不生不滅,唯是實相真心。因爲實相它能生出一切諸法。譬喻虛空一樣,他的本體是空無所有,正因爲這樣,所以虛空才能隨順明、暗、清、濁種種諸緣,而出現明、暗、清、濁等種種諸相。《楞嚴經》說:“日照則明,雲澄則暗,雨晴則清、氣凝則濁”。都是闡明色即是空的道理。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中道義,就是實相的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的真理。所以大乘菩薩,他雖然證得涅槃,而不住著于涅槃,他所修行六度、四攝普度衆生的法門,又不住著于事相,這都是以緣起性空爲基礎,而達到真空不空,具足妙有,一切萬法,唯是實相隨緣顯現,這叫做大乘一法印的道理。
小乘叁法印與大乘一法印的理論,是佛教教義中,最主要的論點。
第五節 臺賢兩宗對佛法的判攝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叫做佛教,佛所說的教法,宗旨和目的是什麼呢?
佛的思想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在《法華經》裏,佛對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你要知道,十方諸佛世尊,他們爲什麼示現到世界上來呢?要知道,諸佛世尊爲了一件大事的因緣,所以到世界上來。”佛繼續對舍利弗說:什麼叫一大事因緣呢?第一是要開導衆生人人本具佛的知見,出現于世。佛知是真知,世界上各種事物,佛都能本本末末詳詳細細的知道。佛見是真見。世界上無論哪一事物,佛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解。這知見二個字,包括了佛的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功能力用,這六種功能力用,是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照天鑒地,耀古騰今。佛具此知見,衆生也具此知見,因爲衆生有了無明煩惱,妄想執著,把本具佛之知見,迷而不知,佛爲了要開衆生佛之知見,所以出現到世界上來說法度生。比喻金子一樣,埋沒在礦山之中,只有礦師,他才能夠知道,把礦山開了,金子就顯現出來了,我們衆生,本具佛之知見,只有佛才能知道,所以佛的出世爲令衆生開了佛知見。第二是指示衆生本具佛之知見,所以佛到世界上來。知見就是衆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間的根性,這個根性,就是佛性,是我們平常日用之中,見色聞聲等等作用。第叁是令衆生悟到佛知見,所以佛出現于世。講經說法,令衆生覺悟到衆生與諸佛,名異體同,有迷與悟之別。衆生迷的時候,佛之知見成爲衆生知見。到了悟的時候,衆生知見,當下就是佛的知見。第四是令衆生證佛知見,所以佛出現于世,我們蒙佛開示令悟,應依所悟之道,依教修行,到了功行圓滿的時候,就能夠證入佛之知見,達到菩提道果。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的一大事因緣,總的說來,就是開示悟入衆生本具佛之知見。佛從菩提樹下得道以後到雙林樹下涅槃以前,在這四十九年的時間裏,興起無緣而無所不緣的大慈心,和衆生與我同是一體的大悲心,來普度和覺悟一切衆生。佛首先現出一千丈高的盧舍那身,即圓滿報身。說《華嚴經》最上一層的圓頓教法,轉最高無上的根本*輪。只因教大機小,圓頓大法不能契合于小乘根基的人。因爲小乘聖人,有眼看不到佛的千丈盧舍那身,有耳聽不懂佛說的圓頓大教。在圓頓教法不契合小乘根基的情況下,佛就實行方便法門說法利生。從根本起末,隱大施小,開了方便法門,依次說出小乘、中乘、大乘叁大教法。佛最後的目的,是令衆生,乘此叁乘法的車子,證入佛的果位。這正是《法華經》裏說的兔、馬、象叁獸渡河,羊、鹿、牛叁車出宅的譬喻。
(一)天臺宗對佛法的判攝
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摩诃止觀》叁大部,成立了天臺宗的教觀,把佛的四十九年所說的教法,判爲五時八教,什麼是五時呢?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叁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槃時。什麼叫做八教呢?就是化儀四教: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化法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這化儀四教和化法四教,…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