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P7

  ..续本文上一页白象王宝。”帝释天王完全答应了。且说那个婆罗门又把太子的一对子女转卖到叶波国。涩波王知道后,叫孙儿孙女来问,要多少钱才能把你们兄妹二人赎回,孙儿说:“以一百两银子赎我的身,以二百两银子赎妹妹的身。”国王说:“从古以来,都是男贵女贱,为什么今日是女贵男贱呢?”孙儿说:“我父是男儿,今日还充军在檀特山受诸苦恼。宫娥采女是女人,今日都在祖父身边宫中享受福乐,岂不是女贵男贱吗?”涩波国王听了孙子这几句动人心弦的话,心里十分难受,悲痛万分,想念太子的骨肉之情,顿时涌现心头。因此马上下令派人去檀特山,迎接太子与曼坻夫人回宫。邻国国王得知须达拿太子为布施白象王宝给他,因而被父王充军到檀特山受苦,现在回叶波国来了,所以心生大惭愧,马上派人把白象王宝送回涩波国王。从此以后两国更加友好团结,变冤家为亲友,不但曼坻夫人的三个愿心都得满足,而须达拿太子的布施波罗密功德,也得到圆满成就。通过这个历史故事,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到释迦牟尼佛,多生多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六度万行,庄严国土,普度众生,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圣人。这就是佛以布施波罗密来摄受众生。我们能把须达拿太子修行布施波罗密,做到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三个大难关的故事记在心里,作为自己发菩提心,修行布施功德极好的模范。一定是福慧增长,功德无量。

  爱语:菩萨修行,普度众生,一定要以柔软和爱语来对待众生。说话使人听了生欢喜心,愿乐欲闻。佛具足八音四辩,说法利生。八音:一、极好音:超过其它音声,是最好最好的声音。《普门品》:“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二、柔软音:能够善顺众生之心,不刚不暴。三、和适音:和雅调适,不粗不燥。四,尊慧音:非常尊重可钦,能够生众生智慧。五、不女音:具足四种无畏,不妖不艳。六、不误音:说理真实,没有差错。七、深远音:甚深幽远,凡夫小乘莫测其妙。八、不竭音:辩才无碍,说不能尽。这是佛所具足的八种胜妙音声。

  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佛具有这四种无碍辩才,所以对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所不知,善能说法。而且对于一切诸法,浅深义理,解说分明,圆融无碍。佛对于所有一切音辞,都能善说,说一句话包含无量无边妙理,摄无量义合为一句。这是一多无碍,大小并陈,不可思议,都能随众生心,对机说法,乐说一切法要。这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利行:菩萨教化众生,处处都要把利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一举一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但有利益众生之事,无不尽力而为,积极去做,身体力行。这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的慈悲心肠。这样就会得到众生良好感情,友好情谊。有了利人的思想和行动,使众生欢欢喜喜,心甘情愿接受菩萨的教化,依教修行,就会得度。

  同事:菩萨普度众生,不但以布施、爱语、利行三种方便法门教化众生,还要更进一步现同事身,和众生一起工作,一起活动,一起生活,互相亲近,使彼此之间情投意合、感情融洽、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一样的亲热。甚至与众生现同类身,随缘去化度众生。《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现三十二应化身,随机说法,乃至天人神仙、鬼道、畜生、马腹、驴胎、观世音菩萨都能随类现身。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的同事妙行。行同事这法门,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一定要有坚强意志,充沛定力,才能成功。还要有“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身”的崇高风格,才能做到。不然的话,就容易在“溪光山色里,随流逐落花”,反受其害。所以《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为物所转,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佛教所有一切修行法门,都要解行并进,理论和实践一致,不能徒事空言。如北宋时,有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文学家苏东坡,他有一位方外知己的好朋友,就是镇江金山寺的佛印禅师,苏东坡住在镇江焦山定慧寺,佛印禅师住在金山江天寺,有一天苏东坡诗兴勃发,随口吟成一首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东坡居士这首偈子,做好以后,十分得意,马上派书童从焦山送到金山给佛印禅师一阅。心想这首赞佛偈子实在做得太好了,禅师看后,一定是欢喜赞叹表扬几句。那知道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佛印禅师看后,一句话都不说,拿起笔来,就在赞佛偈后面,写了出人意外的“放屁”二个大字。佛印禅师为什么会这样粗鲁没有礼貌的呢?这是大德高僧权巧方便的度生说法。使人开悟,头头是道,一切法都是佛法,看你善用不善用。书童就把这封信带回焦山,苏东坡早已精神抖擞,等待听个好消息。书童把信交给东坡,一看,当下他触目惊心怒火发作,就忘其所以从焦山渡江直奔金山,找禅师评理。可是佛印禅师是大善知识,早有先见之明,笑颜悦色地等待兴师问罪。平常两人相见,总是神投意合。今日相见居然竖眉怒目,一反往常。东坡居士厉声问:“禅师,你为什么在这令人十分尊敬的赞佛偈后,写出这样难堪的“放屁”二字呀。佛印禅师冷笑地说:“东坡居士,你这偈子里不是讲“八风吹不动。”我现在只用一个小小的屁风,就把你打过江来了。你说得很好,就是做不到”。到这时苏东坡晃然大悟地说:“上当!上当!”禅师与居士,此时彼此会心的一笑。

  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八风呢!八风就是世界上有这样八种的环境,就象风一样的,它一天到晚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吹来吹去,侵袭着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风。第一利风:利是利益,对有利可图的事情,心生欢喜。譬如人作生意赚了钱,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喜笑颜开。这就是被利风所吹动。第二衰风:衰就是衰败,对我不利的事情,衰败难堪。譬如我们乘车碰到扒手,把刚刚发的工资偷去,使我这个月的生活成了问题,心里感觉到万分难受,啼笑皆非。这就是被衰风所吹动。第三毁风:毁就是毁谤,有人对我污蔑毁谤,无端漫骂,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听了以后,我心里感到十分气愤烦恼,闷闷不乐。这就是被毁风吹动。第四誉风:誉是赞誉,有人在赞扬我,歌功颂德,说我样样都好,捧上九霄。听了以后,心里感到非常欢喜,自得其乐。这就是被誉风所吹动。第五称风:称是称赞,被人当面称颂赞叹,阿谀奉承,吹嘘捧场,多方赞美。如说福报好,智慧大,真能干,会做事,今后一定会步步高升,健康长寿等等,听了以后,心里万分高兴,笑容满面,非常开心。不知不觉地被称风吹动了。第六讥风。讥是讥笑,就是被人当面讽刺讥笑,毁谤谩骂,如被人说是坏东西,没得用,软弱无能,狂妄自大、十三点、神经病等,听了以后,心里感到万分烦恼,怒火焚烧,不知不觉得被讥风吹动了。第七苦风。苦是痛苦,碰到愁忧悲痛环境,心里感到非常苦恼。譬如事与愿违,受尽艰辛,恩爱别离,冤家路窄,总之是“不如意事七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就是被苦风吹动了。第八乐风。乐是快乐,逢到愉快安乐的环境,感到非常称心。譬如家道兴隆,吉祥如意,夫妻和睦,孝子贤孙,所求皆顺意,所愿尽从心,喜气洋洋。欢天喜地。这就是被乐风吹动了。这八种的境风,有很大的威力,无论是那一种风,都能够把人们不知不觉地随风所吹,自然而然地被风所动。这真是心随境转,智被境牵。因此我们众生一天到晚都离不开这八种风,二六时中都在八风之中转来转去,吹来吹去,都受到八风的侵袭和影响,不得安闲自在,无挂无碍。这就是八风内容。苏东坡赞佛偈的确做得很好,句句有理,就是在实际问题上,却又是另一回事。佛印禅师一个屁风就把他吹过江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很明显,理论不联系实际。这个有趣的故事,包含有非常深刻的道理,就是要人们知行合一,行解相应,特别是我们信佛学佛人,更要做到这点。

  (四)菩萨行的思想

  修菩萨行要发三种心。直心:以正直的心,正念真如妙法。我们众生从最初发菩萨心开始,乃至到了最后成佛为止,在这一段漫长过程中,要永远没有弯曲不正直的行为。奋勇向前、从始至终,念念回光返照,处处默契真心。精进修行,心心念念真如妙法,上求佛道。《四十二章经》说:“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污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佛遗教经》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

  深心:即是乐修一切善法。菩萨要以甚深的信愿乐修一切善法,六波罗密,一切万行,无量福慧,统统都要精进修持。如普贤菩萨所发的十种大愿,“依愿而修,坚固不退,勇猛精进。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王无有穷尽。”这就是甚深之心。

  大悲心:菩萨以大慈悲心,拔除一切众生痛苦。兴起无缘大慈心,同体大悲心。如观世音菩萨那样以“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来普渡众生。《楞严经》阿难尊者对佛发大誓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菩萨修菩萨行,除具三心之外,还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对于十方世界,所有的无边无量众生,都要发菩提心去化度他们。众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现以人道众生来说:吾人的身体是由于地、水、火、风的四大和合组成,故称众生。就是众法和合而生的身心,或称众缘相聚而生,就是由父亲的缘,母亲的缘与自己的业缘三缘会合,才能够生出我们的身体。十方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个世界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说众生无边。许多世界里,就有许多的众生,他们都在三界…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