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僧大綱

  建僧大綱

  太虛

  ──十九年春在閩南佛學院講──

  一 以現代中國爲範圍僧、是本來有的;僧之製度,也是本來有的。故現在所建議的,須加兩種限製:一、講現代者,指現在的時代而言。僧製、爲僧伽所依據的法則,大至弘宣教化,小至個人行爲,悉皆以此僧製爲准繩。然而、僧製亦須基于所在之時代而有所變動;這如發源印度之古代僧製,在時代上、也經過了不少次的變更。現代的人,當然要以現代所依的時勢,國家法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實不必泥用古代的僧製的。原來製度這樣東西,是有時代性的。二、講中國者,以現代二字還過于普遍,這裏加上中國,則只限于中國而言。而且在狹義上,但指中國本部,連蒙、藏亦未包在內。因爲國土之有不同,時代之有不同,住持佛教的僧伽在現在中國狀況之下,應有一種適宜的建設。這裏所要講的題目的範圍:一表示現代;二指明中國。

  二 僧之定義未講僧製之前,應先對僧之一字,定一確義。僧伽、定義爲和合衆;凡有和合衆的意義及性質,皆稱曰和合衆。故僧之一字,在印度並不限用之于佛教出家徒衆。迨佛教至中國,始將僧字爲出家佛教徒之專門名稱:如稱出家佛徒名僧,稱佛教在家教徒及其他教徒與非教徒則不名僧。僧既爲佛教中出家和合徒衆之專稱,則僧即須對于佛法能真誠信仰,切實了解,並實行佛法,住持佛法,宣傳佛法,使世間上之佛教日臻發達,以達到佛教利人濟世之目的。

  叁 僧格之産生及養成僧之僧格,即如人之人格一樣。假如僧不具僧格,即不能謂之爲僧。前面所講的和合衆,是由分子構成的團體;而僧中的分子,必須具有僧格。然此僧格何由産生呢?

  甲、以叁寶之信産生僧格

  僧之僧格如何而産生?第一、要講信心,此種信心是意志的;如發菩提心,即是立“求取無上菩提”的意志。僧格的産生,先要對于叁寶有充足的信心,才能産生出僧格來。凡宗教之能建立于世間,必由其信徒有一種具足充滿的信心,才能將其教的精神、集現宣布于世間。如欲僧中分子一一皆有完美僧格,必須具足對于叁寶的信心。信叁寶有淺深泛精之叁種不同:一、信法。但信真理,而對佛法亦以其爲一種真理而發生信心,此乃普通世間學者的態度。他們視佛教不過爲一種有真理的學說,因此而研究佛法,除欲知道真理而外,不必能發生對于佛教確定的信心,研究佛學中真理,等于追尋其他哲學、科學的真理而已。這種學者態度,但信法,而不能爲佛教的徒衆;然而對世間一般未信佛法者,正應表明這種但由信真理而信佛法的態度,以廣攝受。

  二、信法佛。由信法而進一步信佛者,信得佛所說的教法,非平常世間的道理,乃完具且超越一切世間道理的唯一道理。並信佛法道理,非假設懸想而出,乃從實證智慧所證得之真理;如從實證則必定有實證的智慧,有此最高真理的實證智慧者,就名爲佛;就是無上正遍知的覺者。換言之,沒有真確明了無上遍正覺者的佛,則雖信佛法的真理,而亦未能信爲究竟無二之真理,一心皈依佛法,爲佛教弟子。若由信法而能歸于信佛,則信佛法乃由無上覺者證得開示出來的;如欲證得,非亦成無上覺者不可。既人人皆可修習成就佛的智慧,則我們決當以佛爲師,爲佛的弟子,以行佛之所行。

  叁、信法佛僧。依大乘教講,于佛法生信心者,即曰菩薩,亦稱佛子,即佛的弟子;這種佛子,乃包括出家在家四衆而言。如再進一步,以自信佛法而欲使世人皆信佛法,需要建立人世間具體的佛教機關,設施佛之教化于世間,將佛法真理表揚證明,使佛智慧中流出的正法,宏傳不絕,能常在世間衆生中攝受衆生,乃需有僧之團體。譬如在佛未出世以前,佛法既無所聞見,亦無所謂僧的團體。僧既由佛法傳宏世間的需要所産生,而這種僧的團體建立于世間,就要有信仰了解修行于佛法、及負住持宣傳發達佛法的責任。蓋僧爲一種有主義、有組織、有紀律之團體,故僧有僧製。佛法之依托僧製,如人的精神托于身體;因信有僧製的僧,爲建立佛教于世間所必要。所以信法信佛者,更進而信僧,加入僧衆中遵守僧的律儀,積極的住持宣傳佛法,然後才能産生僧之僧格。如單單信法、信佛、尚未信僧者,或僅爲在家佛子,皆未能加入僧數。故僧格的産生,須有信法、信佛法、信佛法僧的具足信心。

  乙、以六度之學養成僧格

  僧格産生、由具足上述叁種信心,而僧格尚須以六度之學養成者:

  一、僧格成就,首須舍俗,須將一切世間俗樂舍離,即謂之施;複能將一切俗染之習洗淨,即謂之戒。由學此施、戒,才可以發生僧格。

  二、佛法中講能修行出家法者,即可爲“出塵上士”。行出家法要不爲世間一切惡法所搖動,這樣須學忍辱;否則、還有爲世間惡法搖動之可能。這猶是一種消極的辦法,真實的、要具足僧德,必學精進;須精進的修習戒、定、慧等。這樣學忍辱、精進,才能夠增長僧格。

  叁、僧格發生增長,繼之以定、慧。由修定而得禅悅之樂,由修慧──聞思熏習──而得法喜之樂。于是信心堅固,僧格養成。

  四 前議改建僧製之評判現代中國的狀況,在幾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化中;故建設于從前中國社會製度下的僧製,現在也不能不有所變更了。如何變更?我及他人曾有種種的建議。一、“整理僧伽製度論”:僧伽製度論,作于民國四年,當作此論之時,猶有適合國情之處。但現在已頗見有不宜者:一、僧伽製度論中之僧額,系根據清乾隆時之調查,說僧衆有八十萬;可是以後經過嘉慶、道光的衰落,洪楊的燒毀,清季興學的侵奪,及民國後屢次的摧殘,所遺留者、尚不知有乾隆時僧數五分之一否?二、僧伽製度論中所說,以由分組八宗,合起來可成一中國僧伽系統製度;但是現在考察起來,凡中國的各宗,在寺院方面已皆失去他的根據了,實在並非同日本宗派之各有其系統組織可比。叁、現在國民革命後,又不同于辛亥之時,趨重民生問題,已不能容有如許僧伽受國民的供養。有此叁點,現在雖想根據原有計劃整理,也爲現在時勢不相容了。

  二、“僧製今論”:僧製今論,作于民國十六年,當時革命空氣充溢,且合社會革命意味,論中有意就原有寺僧爲根據,以多數無僧格之僧伽,充作勞僧,作農、作工,以少數優秀分子,研習經論。當時所以有這種主張,以爲由大多數僧伽從事生産,而供給少數僧伽以專心深造,則寺僧生活獨立,可不須依賴民衆,這是救濟多數遷就時趨的辦法。嚴格的講,這種作農作工者,實不能謂之爲僧;因既作農作工,就不能養成如上所講的僧格,而行僧的職務,實不能稱之爲僧。

  叁、“佛寺管理條例”:去年內政部訂立了一個“寺廟管理條例”,裏面有很多不利于佛教寺僧的地方,于是運動取消,不得不有另一條例以代之,乃擬作“佛寺管理條例”。原意以佛教會管理佛寺僧衆而整頓改進之。初聞立法院本已采容,但因其欲調查耶、回、道教及蒙藏等佛教的情形,其後因內政部催立法院速訂辦法,遂有去年年底的“監督寺廟條例”十叁條的公布。其要旨乃寺廟仍由僧道管理,惟須受當地行政機關所監督;因此、“佛寺管理條例”又不能行。

  四、支那內學院及大勇等,則主張返歸佛世的律儀。這與以上叁種僧製,均思根據原有的佛寺製度而改之者,其中雖都有具體的辦法,在理論上尚稱完美,但在事實上、環境上、皆難以通行。

  五 今議創設之現代僧製前所擬僧製既不能施行,政府方面亦似有讓佛教寺僧自生自滅的意思,而集于舊製下的寺僧,仍無覺悟,故今議創設現代僧製,索性不依據原有的僧寺,其所遺留不適現代者,姑聽任其自然變化。

  上面所講以叁信六度産生養成的僧格,至此須作一種“普及國民信解”的運動,

  設施一種淺鮮簡易的宣傳,使國民中的優秀份子,得由信法信佛乃至信僧,學行六度,以産生且養成最具足的僧格,組織成僧。但今全中國的僧伽能具有僧格的百無其一,今議創設僧製,第一即須精取慎選少數有高尚僧格的,製成以下之僧製。甲、學僧製。學僧製、亦名比丘僧製,約一萬人,分四個學級,修學十二年,爲具足學僧之資格。表列如下:

  

  創建 處所  修學年限  機關 人數  應得學位

  律 儀 院  沙彌半年  每省 一所  上 士 位

  比丘半年  約四 千人

  普通教理院  四  年  每叁省一所  學 士 位

  約五 千人

  高等教理院  叁  年  全國 一所  博 士 位

  八 百 人

  觀行參學處  叁  年  二 百 人  大 士 位

  乙、職僧製。

  職僧製、亦名菩薩僧製,就是修菩薩行之僧。全國約二萬五千人之數,以五種機關攝之。

  一、布教所五千所;教職員每所一人至七人,約九千人。

  二、病院、慈幼院、養老院、殘廢院、赈濟會等,教職員約七千人。

  叁、律儀院、教理院、及文化事業等,教職員五千人。

  四、教務機關,辦事員叁千人。

  五、專修雜修林,辦事員一千人。

  丙、德僧製。德僧製、亦名長老僧製。這種製度,宜行于山林茅蓬,可以合許多茅蓬爲一處,成一專修林或雜修林。全國可設:

  一、專修林叁十所;若全林僧衆專修一淨土行或真言行之類。

  二、雜修林叁十所;若林內各僧各修各擇的一行之類。

  茲更將以上叁種僧製、學級、層次,列一表以明之:

  

  (下中級職僧叁十年)

  ┌上士………………………………………………┐

  │  (下中上級職僧二十六年)  │

  │上士………學士…………………………………│

  學僧┤  (中上級職僧二十叁年)  ├德僧

  │上士………學士………博士……………………│

  │  (上級職僧二十年)    │

  └上士………學士………博士………大士………┘

  上表乃以叁級僧製而立,由學僧而至德僧,須經四學級或叁職級方至德僧位。但有博士、大士學級,可以不經下中級職僧而至德僧位者。茲以職僧上中下之級,複各分叁級成爲九品,如下表:

  ┌───┬───┬───┬───┬───┬───┬───┬───┬───┬───┐

  │ 級品│上 上│上 中│上 下│中 上│中 中│中 下│下 上│下 中│下 下│

  │機關 │  │  │  │  │  │  │  │  │  │

  ├───┼───┼───┼───┼───┼───┼───┼───┼───┼───┤

  │布教所│  │  │甲等布│乙等布│丙等布│甲等布│乙等布│丙等布│事務員│

  │  │  │  │教師 │教師 │教師 │教士 │教士 │教士 │  │

  ├───┼───┼───┼───┼───┼───┼───┼───┼───┼───┤

  │慈善機│  │甲等院│乙等院│丙等院│甲等科│乙等科│甲等科│乙等科│事務員│

  │關  │  │長  │長  │長  │長  │長  │員  │員  │  │

  ├───┼───┼───┼───┼───┼───┼───┼───┼───┼───┤

  │律儀院│高等院│普通院│律儀院│職員教│職員教│職員講│職員助│職員助│事務員│

  │等  │長  │長主任│長教授│授  │師  │師  │教  │教  │  │

  ├───┼───┼───┼───┼───┼───┼───┼───┼───┼───┤

  │教務機│會 長│會 長│會 長│科 長│科 長│科 員│科 員│事務員│事務員│

  │關  │  │  │  │  │  │  │  │  │  │

  ├───┼───┼───┼───┼───┼───┼───┼───┼───┼───┤

  │專修雜│林 長│  │  │  │  │科 長│科 員│事務員│事務員│

  │修林 │  │  │  │  │  │  │  │  │  │

  └───┴───┴───┴───┴───┴───┴───┴───┴───┴───┘

  

  此表中、上下級職僧,限于得學士位二十年以上者;上中級職僧,限于得博士位十五年以上者;上上級職僧,限于得大士位十年以上者。其中任林長之資格,須得大士位滿二十年以上者,方可充任。

  要使佛教能建立于世間社會,使佛法真理能普及于一般國民,首先就要有布教所。這裏所說的布教所,本來中國到處所有的大小佛寺,皆是布教所之性質,無如如今已失去了布教性質,變爲一種家族式的私人庵堂。現代僧製,即需要多設此種布教所。上面講職僧製中的第一項,特講布教所五千所者,蓋爲此意。以中國幅員之大,人數之多,五千所布教所實不爲多,如比較眼前江浙寺院最多之一省的小庵,尚有不及哩!茲更擬布教所五千所及需用教職員九千人之分配,略表于後:

  布教所等次  全國 總數  每所所需  教職員人數

  布教師  布教士  事務員

  甲  等  一 百 所  一 人  四 人  二 人

  乙  等  四 百 所  一 人  二 人  二 人

  丙  等  六 百 所  一 人  一 人  一 人

  丁  等  叁千九百所   一 人

  要實行建設此現代的中國僧製,當從律儀院師範養成所,及教理院教授養成所辦起;叁年後即可開辦律儀院,十年後方可開辦高等教理院。約計叁十年可建設完成也。(大醒記)(見海刊十一卷七期)

  

《建僧大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