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製今論
太虛
──十六年作──
民國四年,予按照當時國勢,曾作整理僧伽製度論,一再出版,流通海內,頗爲時彥推許。而一般論者,以爲時機成熟,今有施行可能。然夷考現在社會情狀,則又有當改更者,試論列之:一、前者作僧依品,定僧數爲八十萬人,此准乾隆時僧産所養之僧衆以言耳。一損失于長發之劫,再毀奪于新政之變,及入民國以來受政治軍事與其他種種摧殘;加以嘉、道而後,僧伽不振,日益式微;茲所存者,至多不過二十萬人(蒙藏喇嘛在外)。除去尼僧二萬,二十二行省每省平均僅八千余人,且其産不足以養之,泰半藉應赴經忏以糊口。然新疆、甘肅、廣西殆無漢族僧;奉天、吉林、黑龍江、貴州、山東,每省不盈千;雲南、廣東亦只千余;河南、陝西、湖北、江西、安徽、福建、直隸、山西,不及八千;唯浙江、江蘇、湖南、四川,每省有二叁萬人耳。今以之分爲五大區:(一)直隸、山西、河南、陝西、山東、東叁省、甘肅、新疆區,(二)川、滇、黔、桂區,(叁)湘、鄂、贛區,(四)浙、閩、粵區,(五)蘇、皖區,每區可叁萬六千人而已。
二、前論分僧衆、信衆而專僧衆,且僧衆專在學行衆。但今佛化重心漸移信衆,而時代趨勢又側重生計,僧衆亦不能不爲生利分子以謀自立于社會,則不能不將佛化衆析爲七衆如左:
┌長老衆………學行服務叁十年以上者
│學行衆………求學比丘及宏法菩薩
┌僧衆┤服務衆………出家從事農工商者
│ └尼 衆………剃度修行之女衆
佛化┤ ┌皈戒衆………皈戒修行之男子
└信衆┤研究衆………研究佛學之人士
└女 衆………在家修學之婦女
佛之律儀本分七衆,然是依男女性別及所受持律儀以區分者。今此七衆則依男女性及所行而別。研究衆及女衆一分,可攝未入七衆律儀而研究學理上之士女。其入七衆律儀者雖仍持七衆律儀;然依此七衆,一者、可廣攝學理之研究者,二者、可別開僧衆中之從事資生事業者。此依今此佛化衆情狀及適應現社會,不得不然也。大僧十八萬中,約計長老叁萬人,學行衆五萬人,服務衆十萬人;而以學行衆爲佛化衆之中堅,所當以全力培植及供給者也。學行衆中,約計一萬爲預學衆,六千爲正學衆,七千余人爲參學衆,二萬六千余衆爲行化衆。正學、參學衆爲求學比丘;行化衆爲宏法菩薩。
叁、依上原則,于國都設佛法僧園,一省或合數省設持教院,一縣或合數縣設行教院及設支提、梵刹,可如原論所雲。但宣教院只一行化僧而佐以服務僧信衆,行教院、持教院、支提、梵刹之僧,亦減四分之叁;其組織亦變更爲委員製而已。小學、中學等普通教育,及仁嬰苑、慈兒苑、施醫苑等慈善事業,當聯合僧衆、信衆以辦之,僧衆視力以舉行耳。僧衆之所要者:一曰、預科大學──授戒律寺──傳授律儀及授以普通之佛學,以容納有中學畢業程度──(十九至二十歲)──而初出家之一萬學行衆。五區每區一所或二叁所,每所八九百人至二千五百人,二年畢業。高材者授以比丘戒選入專宗大學;平庸者授以沙彌菩薩戒,入服務衆。二曰專宗大學──(即各宗寺)──除中央區爲佛法僧園外,其余四區,每區二所或四所至八所,每所叁四百人、六七百人以至千叁百人。及佛法僧園二千六百人,共容納正學四年、參學六年之萬叁千余求學比丘。正學畢業當學士位,參學畢業當博士位;連預科十二年之二萬叁千余衆,爲立身于學生地位者。叁、參學畢業受比丘菩薩戒,進爲行化衆之宏法菩薩,或辦佛法僧園以至宣教院、支提之法務,或辦預科、專宗及佛法僧園之教育,或辦中小教育及慈善等。此有二萬六千余衆,爲立身于教育、行政者。四、沙彌菩薩之服務衆,半作半修服學農工商業,經二十年──(若農寺、工寺、商寺等)──,受比丘菩薩戒,得服務支提及爲農、工、商之寺主──(四十以上)──以裕資生事業。此十萬人,爲立身于農、工、商者。五、專修出世之長老衆,此爲學行或服務叁十年之後,端受供養以養老退隱、息機自修者。既曾對于社會勞心勞力經叁十年,則受社會供養,應無所愧。
四、現有各寺院庵堂及其産業,除充佛法僧園、持教院、行教院、宣教院、支提、梵刹、仁嬰苑、慈兒苑、施醫苑、預科大學、專宗大學、阿蘭若──(即養老堂)──之外;其余悉就地宜,作農修場、工修場、商修場,半作半修,爲服務衆之服務場。支提附設工場、商場,梵刹亦設工場。工、商皆以佛化用品及不違佛化者爲限。此僧製之改設,要之令僧衆于士、農、工、商各有一立身之地位,勿爲世人诟病,且又能以佛法修己化人而己。當世賢者,願進教之!(見海刊八卷第四、五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