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改善人心的大乘漸教

  改善人心的大乘漸教

  太虛

  ──十九年十月在嘉定佛學社講──

  一、昔今教化之異宜

  佛法之教有大小,行有頓漸,爲逗衆生之機宜而說;契機方能流行,契理方不乖旨,所以應機隨宜而說,方足以顯佛法之圓妙。佛法之諸法實相,雖周遍常住,而契機之說,確有時代性的:如日本、中國等之佛教情形各有不同,爲當處之機緣不同,其施設之教法亦非一致。在中國以前之社會,凡可管公衆之事者唯少數人,如帝王、官吏、紳士等,其多數人則但應顧一家一生之生活,余事皆不宜過問。在此情形之下,故大乘佛法但能及于少數人,而其他獨顧身家之多數人不能承受大乘,故當時之所行者多屬小乘。現在之時代確與前不同,處此時代潮流之中,無論農、學、工、商等,皆有參與政治之機會;在各個人既皆作社會行動,則佛教亦應有適合潮流之設施,方足以延其余緒。大乘佛法是有社會性的,以之養成兼善天下之道德行爲,實爲現今社會所必需之佛法。複次、在以前中國之知識界,皆讀孔、孟之書,而無知識的愚夫愚婦等,則崇信神道;佛教于此,亦分兩種施設:在知識界方面,施與簡捷超妙的禅宗;其不讀書之多數人,則施與神道設教之教化。然非佛教之本質如此,實因當時之潮流不同,爲應民群之心理,故其施設如此。而現今之情形,適得其反,人人皆有擔當國事之思想,至國家所提倡之教育,乃國民教育,使一般民衆皆得有國民常識,若于此時再施與禅宗頓超法及神道迷信,絕不相宜。故應施與適合國民心理之大乘漸教,使有國民常識之人,易于信解。

  二、大乘漸教綱要

  發菩提心,即起叁寶之正信;修菩薩事,即修六度之大行。大乘中之漸教,包括全部佛教,是有次序有條理的,在使人能顯易了解漸能達到圓滿之最高行位。其第一步、應做到如何成爲世界上最良善之人爲入手。然欲明了大乘佛法,須先明佛教原理,其原理爲先從大乘叁寶發起正信,是爲發菩提心。若能發起此心,以之修養人格,根本已固,便可據此修行以作種種之事,是爲菩薩之六度行。

  叁、起叁寶之正信

  叁寶須先認清:佛即無上正遍知者,佛以法爲師,法是諸法之真相而非佛之所創爲,一切衆生、諸法、本來如此,一切事物無不如此,爲佛所親證得。諸法原理,如科學真理,雖由科學者所證明,能爲社會上之實用,而其理亦本來如是;故諸法真相,不限于佛說。佛說法如指上土,其未說者如大地土。要人從實際上去探索,自心上去證明,將所證得之實際普及于人,使人人皆能達到。因佛有此本能,故應信佛;此種信心,爲合理之信心而非盲從。然而佛之真身無相,應身不能常住于世,俗衆複不能傳持佛之法律,須有從佛出家、依佛所說住持佛法之僧寶,將佛法實效爲人作證,使人因之起信修證,解脫一切苦惱纏縛;更能流布佛法于無盡,故應信僧。信心既立,依此心而作利國利人之事,則名行菩薩道也。

  四、修六度大行與中國之聖賢

  大乘之行爲六度萬行,如華嚴等經所說,不知者以爲虛渺,今以六度之行、引中國古學而證明之。一、布施度:伊尹曰:何事非君?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雲雲。此文在六度中爲布施之行。布施者,犧牲個人之利益以謀群衆之利益。施有叁種:曰財施、法施、無畏施。以財物濟人者曰財施,以道德惠人者爲法施,以軍政衛人者曰無畏施。欲行施度,當以此文爲標准 。 余如呂望、管仲等,皆有此行。二、持戒度:如伯夷目不視惡色,如坐塗炭等;余如叔齊、管甯,皆有此行。叁、忍辱度:凡作大事者須忍辱負重,能忍者即能和平。如柳下惠不羞汙君,爾焉能浼我哉!余如王叔度等皆有忍辱之本能,宜可師之。四、精進度:凡爲不道德事所熏染,須精勇求改以期轉移;凡有利益群衆之事,須精勤進步百折不回,始終如一。如莊子論墨子中曰:昔者禹之湮洪水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如此。又孟子中:禹、稷當平世,叁過其門而不入。又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若禹、稷及墨翟等之爲人,見能利于民衆之事,其精進勇猛之精神如此!勵精圖治,實爲難能可貴!凡服務社會而能捍勞忍苦者,此爲大乘忍度之行。五、禅定度:古來聖賢多事修養,而修養方法複各不同;如莊子論蔔梁倚,叁日而後能外天下,而後能入不生不死;又如顔回之心齋;仲尼曰:若一志,而況散焉者乎?此一段文,乃孔子爲顔子而說,其精要處即爲禅定之修養。孔、顔依之修養,故有救人世之功能;孔、顔之所以得成爲聖賢者,其本在乎此 。 六、般若度:般若即智慧,智慧有權實二種:實智、即證諸法真相之智 , 此與禅定相應,權智、爲權巧方便之智,有無所不可、無所不能義。如孟子之贊孔子,孔子去齊接淅而行一段,細味此文,見得于行事上無定准皆爲權智之表現。上來所舉六種要義,略證明佛法中六度之行,爲初發心者取之以爲表率而莊嚴人格,于人乘而通大乘,庶乎其可也!

  五、中國聖賢六度行、僅十信菩薩位之行

  菩薩之行,必齊修六度,而且一一相通。中國之古聖先賢,雖各得一行,然亦互相攝。據此、可知六度非虛渺無憑,實于人生有切實功效。人能不違此教,即由人乘而可度于大乘。或謂:既中國古聖先賢皆有此行,殊不必再用佛法!其實不然,若無叁寶正信,僅以古聖賢之六度法去行,但能達人天善果;必須先發菩提心,乃可成爲大乘教中最初步之十信菩薩行。故仍須提倡大乘佛法,由起叁寶正信以明大乘教理,依大乘六度實行濟世利人之菩薩正行,雖未能達十信之位,而此菩提心可保永無退墮。據此,故應提倡大乘中之漸教,實爲現今社會所需要。從另一方面講,以今潮流推蕩,政治溷濁之時,民衆常抱不安!更有一種現象,已與舊日大異者,即一般人已不讀孔、孟之書,亦漸少從事于神道設教之信仰矣!由此古今中外各種思想雜亂而起,時時沖突。今欲將各種思想調和起來,以與科學相倚而成立一新信仰,必須用大乘漸教方可 。 但其中深理,頗非一時所能講了,今惟略說其梗概。

  六、大乘漸教具足五乘、包括中國聖賢所行而超出其上

  大乘漸教包括五乘之教義,使從人天漸能跻登佛果。不特有調和新舊思想之可能,且能融貫東西文化。其他宗教、多與科學相沖突,而佛學不特不沖突,反能藉爲證明。若從曆史上講來,前來二千余年之佛學,在在皆能貫通中國文化,故佛教在今日之社會,應盡調和之責任,所以有提倡大乘佛法之需要。但在代表佛教的現有佛徒,尚無此種力量!所屬望者,在青年僧徒,從此努力探討,並將僧製改善,俾能普及大乘佛法之利益于全世界。(克全記)(見西來講演集)

  (附注)西來講演集原題“在嘉定佛學社演說”,演說集作“改善人心之佛學”,今改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