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修學法
太虛
──十六年一月在上海尚賢堂講──
一 佛學之根本精神
甲 獨立與發展──自覺的
(一)絕對獨立之特德
(二)無限發展之自由
乙 和合與增上──覺他的
(一)緣起性空之和合
(二)相應互資之增上
二 佛學之特殊性質
叁 修學之適當態度
向來佛教內,有所謂學佛與佛學之二語。學佛者,謂依佛所說之教法,實踐修行,以期證悟佛之知見,而佛學者,即講明佛自所證之萬法真理。實則、凡學佛者必先了解佛學之真理,然後學佛始能貫澈實行,欲貫澈實行,必先究明佛之學理。佛之學理,非如哲學,空談理想,難成事實;亦非宗教,假定一尊,使人崇拜以求解脫。乃依法界萬有之真相實理,方便解說,毫無謬誤;使迷昧衆生依之修學,以解脫世間學說──哲學、科學、神學等──所不能解除之痛苦 , 使達到人生真實平等自由之幸福。故佛學所以可寶貴者,在乎使人得以實證;而佛學所應注重者,則又在于依教修行。若認作哲學研究以供求知之欲望,則失佛所以說法之本懷矣!蓋諸佛出世說法度生,意在使一切衆生鹹皆成佛,故所有言說,皆講明成佛之方法,使信佛者依之學習以修成佛道。今此標題雲“佛之修學法”者,意指佛當時修學之法;而又表示今人學佛,于佛所說五乘法中,應以何法爲學佛可以修習者。但欲講佛法,必先信有佛。佛者、乃覺行圓滿者之義,即指已得無上正遍覺之人;曾有釋迦牟尼,在此世中修行成佛,說法度人,號稱佛教。其能诠教,即現在流行之叁藏、十二部,其所诠法,即宇宙萬有諸法緣生之真實理。吾人若能實行修證此真理至于圓滿者,亦即名爲無上正遍覺之佛;惟在未成佛以前,欲求成佛,不可不先研究佛之教法。佛之教法,共分五乘,惟吾人以有限之生命,若遊意于五乘之教法,深懼難任!今觀諸仁者信佛之來意,鹹欲得一修學成佛之善法,故不辭爲一述五乘共通修學之大乘佛法。大致當分叁節:一 學佛之根本精神根本二字所含之意義,乃泛指能爲諸法産生之依據者。例如樹木,若無根本,則樹葉決不能生存;而精神又爲支配身體活動之機關,凡百事業之成立,皆精神指導身體活動之結果。今吾人學佛,乃有生以來之唯一大事,若不知于佛法中擇取一法以爲修學之根本精神,決難望成。茲就管見所及,略述二種:甲 獨立與發展──自覺的世間宗教,由探索萬有之本體不得,或于萬有之外,或隨于萬有之中,別執一物,以爲萬有從生之大本因,超出萬有之上,具全知全能之用;而又不許人對于萬有之大本因稍加懷疑,故養成人類依賴之性,促成帝王專製之政。不懷疑,則人類只知保守原有之狀態;性依賴,則缺乏獨立發展之精神;此所以束縛人群之思想,而阻礙其進步也!惟佛教建設人類于絕對平等自由之上,其所言皆提高人類之個性,使發展本有獨立之特德,與奴于他人而抑製個性之宗教,實不可以同年語矣。爲廣利樂,暢演此義,複分爲二:
(一)絕對獨立之特德此絕對獨立之特德,在佛不增,在凡不減。凡夫迷此而流轉生死,菩薩悟此而圓成佛道。故佛名大覺,即覺悟此獨立特別之德性。此又不專限于動物,凡有形範圍之內所有萬事萬物,皆有獨立特別之德性;乃至無情之草木瓦石,亦複圓滿具足,蓋若無獨立特別之德性,即不能完成其爲物。凡物之生也,皆各有此性以爲能生之因,無則決不能生。是故此性,于人于物極貴極尊,而人覺悟此性,則可以統攝一切而爲諸法之王 。 釋尊生時,因悟此性,故發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雲門則曰:“老僧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此皆各爲發揮其獨立特別之德性。後世學者不達此義 。 聞說學佛亦仗他力,遂唯點燭燒香以求成佛,與死守教下以冀悟入者。前者衍成祈禱之宗教,後者變爲哲學之空談,此皆由未覺獨立特有之德性,而執著文字或盲拜偶像,反爲此所限製,不能成佛。昔蕅益大師將出家,其舅問之曰:若出家,必不屑爲講經之法師,而欲爲禅宗之善知識。師答曰:法師是烏龜,禅宗是亡八。推而上之,則佛亦可說是烏龜,菩薩亦可稱爲亡八。若能從此而悟入,則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丈六金身作一莖草,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典,皆不足爲奇;若不明悟此理,則所學皆爲枝葉,縱經塵劫亦不能成佛。故學佛之根本,必須覺悟此本有特立獨存之德性,方有學佛之資格。
上述各義,頗近禅宗。世有不達此理者,謂佛法之衰落原于禅宗之興盛,故抑禅宗而倡唯識。不知禅宗實爲佛法之精蘊所寄,而又能圓攝各宗而無礙。今第二段,試就唯識宗而一探此義。
(二)無限發展之自由唯識宗言宇宙萬有皆爲因緣所生。而彼所指之因緣,又非于世界之外別有其物。因者、以世界萬有各各之特別種子爲因,緣者又以世界萬有各各相互增長爲緣。蓋因之與緣亦所生法,故一切法皆因緣所生,因緣又即爲一切法。此能生諸法之因,與關系諸法能生之緣,皆具有特立獨存之德性,在唯識家之術語,名之曰藏識。其特德有二:一曰、攝統性,二曰、持續性。能攝納統一諸法之種子者,名曰攝統性。因緣中之因,即能生諸法之功能未發現者,亦名種子;萬法之種子,皆含納于此識中,故名藏識。能使刹那生滅之諸法,在此生彼滅彼滅此生之中,得永持以連續而不斷者,曰藏識之持續性。今此所雲獨立特有之德性者,即此識中所含藏能生佛果──果指佛身佛土而言──之不共善性。一切衆生各有藏識,而藏識又各有此攝持性,故無論沈滅叁途,而獨立特有之德性皆不能遺失,不能破壞。往昔諸佛,因覺悟自他皆有此獨存之德性,故自述其所證悟之方法,以教化一切衆生,使開發本有不共之特德,出離世間之苦惱,達到永久安甯之目的,所以有吾人今日所從事之佛學出現于世。故吾人學佛之根本,必須悟此獨特之德性,方能向外發展 , 乃不受環境之所支配而能改造環境,獨身沖決一切障礙而享受自在。法華經雲:“我爲法王,于法自在”。是即我佛當時打破環境而改造環境之明證。禅宗亦雲:“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此所謂“沒量英雄,蓋天蓋地”!古德有言:“轉得大地山河歸自己,轉得自己爲大地山河”。其自由發展之精神爲何如哉!
世間諸人、每因環境所障礙而失敗,學佛之人,又多爲佛法所障礙,致未能成佛。推原其故,則由于缺乏此大雄無畏之根本精神,故只成委靡猥鄙之不智的弱者。乙 和合與增上──覺他的將述此義,複開二分:
(一)緣起性空之和合宇宙萬有諸法,世或言上帝造成,或言大梵天生,或言地、水、火、風生,或言陰、陽、太極生,或言化學元質生,或說由虛空生 。 依佛所說,世界諸法,凡是有的,無論一事一物,皆衆緣集起,空無自性,唯是衆緣和合相互資助而得生起。比如眼識,本能見物,若生盲人雖有眼識亦不能見。識喻如因,根喻如緣,有因無緣固不能生,有緣無因亦不能生,故一切法起唯緣起 , 滅唯緣滅,無有一法而能獨起獨滅者。何以故?本無離絕余法之此一法故,一切法各有其因,則無外道一因不平等因之過;因複待緣,則無離絕余法之外而有能生此法自性之執,無外道固定之自性。所以能衆緣和合而生起,所以能各變各緣而相似一。此不獨佛說爲然,即莊周所謂“萬物與我並生,天地與我爲一”,亦冥契緣起性空之真義。
(二)相應互資之增上佛教立四緣:一曰、因緣,二曰、增上緣,叁曰、所緣緣,四曰、等無間緣。第一種因緣,即能生諸法之親生因,下叁種皆緣,即與諸法相應而相互資助之緣。一切諸法之現行也,除直接能生之親因,複有互相關系互相資助之疏緣。色法有與色法之相應互資,心法有與心法之相應互資,乃至色法與心法之相應互資,情界與器界之相應互資,自身與他身之相應互資,自心與他心之相應互資,自地與他地之相應互資,佛界與生界之相應互資,推而至于世出世間法無一不有相應互資之義 。 但須兩法以上,方能相應助資,何以故?對待而生故。譬如今人講國際互助主義,必須彼此皆有特立獨存之國家,方有互助可言。即念佛往生,亦因凡夫與佛皆具有獨立特存之德性,故能互相關系,互相資助;否則,佛亦不能度生,生亦不能見佛。諸佛菩薩由悟緣起性空之和合,故能等視有情,發無緣之大慈,由悟相應資助之增上而發同體之大悲,以滅度一切衆生而圓成無上菩提。是故學佛之根本,必須有此和合增上覺他之精神也。近來學佛者失此根本之精神,故只成涼薄偷惰之不仁的小人。
二 佛學之特殊性質叁 修學之適當態度(注一)
(唐大定記)(見海刊八卷十二期)
(注一)二叁兩節,已纂入佛法救世主義心的淨化立志第一中,今不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