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
太虛
──二十九年六月在漢藏教理院講──
一 從史的觀點否定南傳北傳的名稱
甲 阿育王的傳播佛教是向西方發展的
乙 北傳的有小乘而南傳的也有大乘
二 巴利語系佛教確立之推測
甲 巴利語叁藏編集者及其文體的遞邅
乙 巴利語是印度大衆化通俗化的語言
丙 梵語巴利語爲印錫等地各種語文的主源
丁 南方佛教由複雜轉變爲單純的推測
戊 印越等地也有巴利文佛教
叁 錫緬暹佛教的近況
甲 緬暹民衆以作僧爲榮的風氣
乙 緬暹人民對僧教已漸疏遠的近因
丙 六十年前的錫蘭佛教也是和現在中國佛教一樣的衰敗
丁 錫蘭的佛教從黑暗中走向光明之路
四 行上判別的小乘大乘
甲 中國是大乘教理小乘行的佛教
乙 錫蘭是小乘教理大乘行的佛教
丙 行的大小乘比教的大小乘爲重要
五 複興中國佛教應實踐今菩薩行
甲 我們要實踐大乘教來幹今菩薩行
乙 佛教不能與廣大的民衆疏遠
丙 修今菩薩行複興中國佛教
我剛從南方的緬、印、錫等佛教國訪問歸來,故現在我就從這次訪問所得的觀感上說起:
一 從史的觀點否定南傳北傳的名稱佛教近年,在西洋人的研究和日本人的承流接響中,有所謂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的分別。前者是小乘教的傳承,後者是大乘教的傳承。這種名稱和說法,並非古來所有,而是近代的佛教史家所創造。現在我覺得有加以糾正的必要,姑從印度地理、曆史、風尚種種的觀點上,來指出其錯誤:
甲 阿育王的傳播佛教是向四方發展的考釋迦佛教是生于中印度。到了阿育王時代,才普遍地傳播于整個的五印度。同時並向印度以南的錫蘭及南洋群島,東鄰的緬、滇,北方的新疆,西方的波斯,西北的阿富汗。並輾轉由亞西以及歐東,也曾有佛教傳入。東北的中國,則如秦始皇時曾有室利防等來華傳法之說。四方平均的發展,傳播到全亞的海陸。但後來因各方環境的種種關系,波斯、阿富汗、新疆、爪哇乃至印度本土等處之佛教趨于消滅。而阿育王後的印度和傳布中國、西藏等地的佛教,發生種種沿革改變,另成別種的風尚宗派,使阿育王原傳的佛教發生變化。唯有錫、緬等地能夠保持阿育王時代傳去的佛教而生存發展,所以到現在還保守著上座部佛教的原狀。故從曆史上看來,阿育王時代的佛教,是向東西南北同樣的發展傳播,並非局限于南傳錫蘭,這是無所容疑的。故南傳小乘、北傳大乘的名稱錯誤,是不用說的了。
乙 北傳的有小乘而南傳的也有大乘複次、北印度的迦濕彌羅國──現在的克什米爾,是小乘薩婆多部──一切有部──底大本營,它是小乘最發達的地方 從曆史的記載和地理上的位置看來,北傳佛教──北印度或印度以北所流傳之佛教──也有小乘,是可斷言。
空宗的龍樹菩薩雖然是中印度人,而他的繼承者──提婆菩薩,卻是南印度的,所以空宗比較盛行南印度。大乘密宗的咒典,據說就是龍樹菩薩在南印度的鐵塔中開發出來。禅宗在中國,也有“南天竺一乘宗”之稱;而達磨初祖是從南印度出發,航海到廣州,經金陵而轉去嵩山少林寺面壁。中國翻譯密典最多的不空叁藏,曾有一個時期住錫蘭數年,研究大乘顯密的教義。密宗在南洋群島曾有過相當的勢力。唐以後因回教的侵入,佛教因之滅亡,遂成爲回教的教區。爪哇、婆羅洲等處,現在尚多佛教的古迹,該項古迹大約是中國晚唐前後,南印度密宗盛行傳播至此的遺物。故從這種種關系上說來,南方──南印度及南洋佛教──不獨單是傳的小乘教,且曾傳有大乘空宗、禅宗、密宗。尤其中國如法顯、義淨等久住錫蘭,來自南印度南洋的高僧,更是多不勝計。所以中國的佛教,從南方來的決不減于北方所傳。
我們既從史的觀察,把南北二傳的佛教打量了一遍,知道所謂南傳佛教是小乘,北傳佛教是大乘,這種的稱謂是不確當的。不過在阿育王時代所傳的佛教到錫、緬後,能繼續保存著原狀,其余各地方或改變了,或滅亡了;或因在時間上非爲阿育王時代所傳去,故另成小、大、顯、密複雜的佛教。所以,這于流傳的時間上或有關系,絕對不是地理上之有南傳北傳。
二 巴利語系佛教確立之推測錫蘭位于印度的南方,緬甸、暹羅位于印度的東南方,這南方的佛教是爲巴利語叁藏的佛教。這在他們自己稱是上座部的佛教,也就是迦葉、阿難傳下的正統派的佛教。
甲 巴利語叁藏編集者及其文體的遞邅巴利語的原來文體久已失傳;現在流傳的巴利語叁藏,是將巴利語用錫蘭字母拼成的,所以應該稱爲“巴利語叁藏”。這種巴利語叁藏的編定者,是和我國法顯法師同時的覺音尊者。他是印度人,法顯法師在錫蘭留學,尊者同時也在該處弘法。他編定巴利語叁藏,造有清淨道論,對巴利語叁藏都加以詳細的解釋,以成立其組織之體系。後人奉此論爲研究巴利語佛教必讀的要典。
巴利語叁藏經律論的內容和分量,重要的除多了一部清淨道論外,其他的部份大致與我國所有的四阿含經,四分律,六足論等相同 。 巴利語叁藏,以前用錫蘭文寫成,後來也用緬甸或暹羅文寫的。現在已有英文寫成的,不過還是以錫蘭文的爲本。乙 巴利語是印度大衆化通俗化的語言巴利語是印度大衆化通俗化的語言。梵文如我國的文言文,巴利文等于我國的語體文。而佛陀當時運用巴利語向群衆說教,不外是用印度最通用的語言,使高深的佛理,個個都可以聽得懂;迦葉、阿難的結集以至阿育王時大德們的傳教都用巴利語,也不外此。所以我們現在利用語體文作宣傳的工具,不失爲契機的一種方便。近六十年,印度已有人注意到全國語文統一的問題,波羅奈有一個全國語言統一學會,他們很想把興都語成爲國語。據說:興都語與巴利語頗爲相近,而巴利語與梵語亦相去不遠。爲了適應時代的需求,我們知道巴利語在印、錫、緬等地是何等重要。丙 梵語巴利語爲印錫等地各種語文的主源印度的語言文字雖然很多,但大都是梵語、巴利語的支流,所以可代表印度語。
就是錫、緬、暹及西藏、尼泊爾、中國邊境擺夷的語言文字,也都是從梵語、巴利語演變而成的。故可稱梵語巴利語爲由遠東流布近東多種語言文字的主源。故在近東如緬、暹、藏等地的文化,可名之爲印度語系的文化;而在錫、緬、暹等地的佛教,也可稱之謂巴利語系的佛教。
丁 南方佛教由複雜轉變爲單純的推測在錫蘭的佛教徒,他們只承認阿育王傳去,而由覺音尊者所編集單純底巴利語叁藏佛教 。 而事實上現在錫、緬、暹除了巴利語叁藏佛教外,也是沒有其他佛教的傳留。但我們根據曆史的觀察,錫蘭和南洋的佛教,確是曾經一度有大乘顯、密、空、禅諸宗的傳行,並不是如現在這麼單純的小乘叁藏。至于錫蘭及南洋爲什麼會從小、大、顯、密分流的佛教,南印度及南洋變爲消滅,錫蘭變爲現在的純小乘呢?這個問題,尚難在曆史上得到確據的說明,我們只能從推測得之:在錫蘭的佛教,大概曾經一個時期,由于有力的國王,因笃信覺音尊者編定的巴利語叁藏,故決定巴利語叁藏爲佛教的正統。他種小乘派及大乘顯、密、空、有等宗派,概加以抑製或排斥,所以便成爲現在極單純的巴利語系的小乘叁藏。錫蘭經此有力者弘揚而確定後,緬甸也受影響,隨而確定。暹羅因建國較遲,故佛教之傳亦隨錫、緬而入,也同是傳承覺音尊者的巴利語系佛教。
戊 印越等地也有巴利文佛教現在巴利語系的佛教,極明顯的傳播地點是錫、緬、暹叁地;可是亦旁兼傳布于印度、越南等地。很多人以爲印度現在已經沒有佛教,縱然有的也不外是由錫、緬佛教士的反哺。我這次親自到印度,受過加爾各答的孟加拉省佛教會的開會歡迎,才發現這是一種錯誤:原來孟加拉省與緬甸毗連的山嶽地帶,佛教很盛行──(該省一般的宗教信仰,回教占第一位、佛教第二、印度教第叁、基督教第四)──。近已依巴利語把經律二藏譯成孟加拉語,論藏尚未譯成。其所傳的佛教,完全和緬甸相同。孟加拉之能夠把佛教保全,大概因與緬境毗鄰,或因僻居山區,古時印度教、回教的勢力不能深入以摧滅佛教的關系。
其他如雲南邊界的擺夷,也傳巴利語的佛教。越南在法國統治下的五國聯邦,南中北叁圻爲中文系的佛教;而高棉、老撾二國的佛教,也是屬于巴利語系的。由是我們可以知道巴利語系佛教的教區了。現在可定稱巴利語系佛教,梵語系佛教,梵巴合流華文系佛教。並把這叁系佛教的教區布列如下:
┌─緬甸───孟加拉
巴利語系佛教──錫蘭─┤ ┌─高棉
└─暹羅─┤
└─老撾
┌─尼泊爾
梵語系佛教──西藏─┼─康青甘甯及晉冀遼吉
└─蒙古
梵 ┌─朝鮮
合流華文系佛教──中國─┼─日本
巴 └─安南
叁 錫緬暹佛教的近況
甲 緬暹民衆以作僧爲榮的風氣現在錫、緬、暹佛教的狀況如何?我想都是大家願意知道的!緬甸和暹羅,不特以佛教爲國教 , 同時以佛教爲全國唯一的文化。曆代帝王皆笃信佛教,都以興建寺院,供養僧寶爲榮,所以養成了爲僧是榮的風氣。一般人民,都很願意送他們的子弟去出家,縱然不出家,也要送入寺院受佛教的教育。所以日常生活習慣的軌則,個人的道德行爲,都以佛教爲依歸。一切的一切都離不了佛教,正如中國人從前稍能讀書的子弟拜過孔夫子一般。而能夠出家的,有如考中了秀才,入了學一樣。他們之所以樂意送子弟去做“和尚”,也許就是基于“揚名聲,顯父母”的觀念吧!聽說緬、暹有不爲僧無人嫁的風俗,出家爲僧在緬、暹的狂熱,由此可以想見了。不過他們出家的時間,並不限定是終身的,出家後數月或數年,都可以如法舍戒還俗。錫蘭雖然同是以佛教爲國教,爲民族文化…
《從巴利語系佛教說到今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