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之宗旨和目的
太虛
──十九年春在閩南佛學院講──
現在在院求學的學僧,是從各方雲集而來的,其年齡程度以及思想性情等等,當然也決不會一致的 。 可是、有一點是很統一的,就是同住在閩南佛學院,讀書、求學。你們須注意!這個佛學院,並不是一般所謂學校。閩南佛學院的宗旨,是要將佛學院精神實現爲人間社會建設的──由理想達之事實──。這點精神和宗旨,你們須十分確切認清,然後方不負教者學者的初願。平常說僧伽是和合衆,其精神也就在此。佛學院中的學僧,要成爲有生命有精神的和合衆;不然、則是徒具形式,早已失去所以爲閩南佛學院底效用。這樣一來,將使教員是教員,學僧是學僧,且其思想行動已成散沙之勢,不能結合成一個有生命的和合衆了。所以、在這裏求學的學僧,並不是隨隨便便聽講學課所能完事的,是有重大使命的。
本來、在佛教底進程上講來,出家比丘已從叁歸、五戒而超越過了沙彌的地位,在佛教應已具有相當的信心和志願;這種志願和信心,比個己的生命還看得重要。雖然出家可以返俗,但這不過是一種例外罷了。如真心出了家,實在是要想把這種信心和志願,達之于無窮盡的空間和時間的;不然、出家不過是一回兒戲!
還有、你們要認清的:在閩南佛學院,是要拿出精神來學佛學的。院內雖有各門學課,也要從事修學,那是拿來作爲研究和宣傳佛學的工具,根本是要以佛學的信念爲目標的。佛學院既以佛學爲唯一的宗旨,只要你們能深切認清,不遺不忘,則對于其余的學課知識,不妨盡量容納。如修學文學的,不但要以文學來領略佛經,還要以優美的文學來表顯佛理,使不知佛學的人,知道有佛教;修學哲學、科學等,也是這樣。但是、平常有一種很深的病症,是學各學科時即被各學科所轉,而忽略且忘卻根本的佛學。例如有文學興趣的學僧,即被文學、尤其是文藝一類的書所轉,對于佛學便不能注意研精。這樣,非特失了佛學院中所有的一致的精神和目標,並且因不能領略到學佛的真趣,寖假離了佛教而不信佛教,比未來佛學院更壞,結果豈不相反!我看到這種不好的現象,所以我今天要特別提出來。這不是教你們不去修學各種學問,是教你們在修學各種學問的時候,不要忘記以佛學爲根本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你們所以到佛學院來集合一起的總因,應該是從你們自己心靈中湧現出來的共同要求,而不是從外面滲入的。要使在佛學院修學的你們,越加明記不忘地保持這種佛學院的根本共同精神,所以再爲你們說佛學的宗旨和目的。
佛學底宗旨和目的,簡單地概括起來,不過是自利利他而已。其實、世間所有種種的工作雲爲,也不過爲的彼此間利益而已;惟所差在究竟與不究竟之別。在佛學的見地來說,惟有佛學乃能達到究竟自利利他!佛學所要達到的究竟自利利他,有智、斷、恩的叁種德能。能夠把這叁種德能造詣到了圓滿的程度,則已算達到了佛教中自利利他的究竟目的。但是這種最高至極的自利利他究竟目的,不容易達到,必須先立其基礎。這種基礎的條件,最要的是正見和正信、正戒、正念、正定、正業、──利生爲事業,宏法是家務──。正見,是依研究正教而引生的,即是佛經中所謂正知正見。這種正知正見,並非憑個人的粗浮知識來做標准的,是要懇切、精細的心思來受學一切經論。所以說:無論學佛或研究佛學,都很不容易。你們不要忽略這種初學佛學的基礎!如果不將這初步自利利他的基礎建立牢固,則究竟自利利他的目標,終末由達到!所以、你們要想真實達到究竟自利利他的目標,非從這基礎工夫做起不可!現在、把我以上對你們所說佛學上自利利他的目標和關系,表示于下:
┌自利──┬─正見
┌基礎的─┤ ──┼─正信正戒正念正定
│ └利他──┴─正業
佛學的目標─┤
│ ┌自利──┬─斷
└究竟的─┤ ──┼─智
└利他──┴─恩
(岫盧記)(見海刊十一卷叁期)
(附注)原題“對于閩南佛學院學僧訓話”,今改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