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僧修學綱宗
太虛
──二十年叁月在閩南佛學院講──
去秋到北平、四川,差不多離開十來個月,回院見又有許多學僧是從各處地方來的,這也是很可喜的事!我在此處不能多講,數日後又要到別處去了,竟沒有閑暇與諸僧談話;所以我今天特將在此處修學的一個綱宗,提出來講講。
一、立志的標准
大家來此處修學,當然是抱了志願而來的。前次、我曾教你們將各人已往的經曆和趨向的目標,作一個簡單的寫明。看到各人所寫的,固然都是很有志願而非無目的地漫然集合于此處的。然要在此共同修學,尤要有共同的志願。固不妨個人有各人的天性,有各人的環境,有各人的出發點,有各人的趨向地,但總須有貫通的共同志願,所以我首先要講立志的標准。此標准,大家應立志修練,學習成功,即可爲住持現代佛教的現代僧伽。如從學佛法的廣遠意義講起來,當然在發菩薩心,行菩薩道。但從南普陀寺所以辦閩南佛學院的僧伽教育來說,即是看到近來中國的佛教僧衆,對于住持佛法,已不能勝任其職。佛教在中國現今之製度與其在曆史上之關系,住持佛法的責任,的確是在僧伽。但是現在僧伽不振,需有適應時機之施設,將其複興起來;故近來中國佛教寺院中往往設立佛學院;而我們創辦閩南佛學院,亦爲應此造成住持現代佛教的現代僧伽的需要。大家若皆抱定此種志願而來求學,由同志、同行、同趣、同向、而自然易成共同和合之精神,與教職員亦成共同的志願,于是乃能融合閩南佛學院多人而爲一體,互相督促而有進無退。至各人于此標准中也許得有差異,因爲雖同是要做成住持現代佛教的現代僧伽人材,但這種人材也是多方面的,要有各種學識和經驗的,固亦不妨就其性之所好者偏重之;但總須貫通在此標准志願範圍中,而後能覺得所領受者與其志願很爲相宜,與諸教職員亦能精神一致,共同站在住持現代佛教之現代僧伽上。
二、爲學的宗旨
諸學僧既然要來做成一個住持現代佛教的僧伽,那麼、各人自己的身心,就要浸漬在佛法的正見和正行中,而使自己的身心完全與佛法相應,這就是對于個人人格上的爲學宗旨。而利他方面,還要拿一個熱烈的心腸,來將那佛法昌明建立流傳到世界中去。換言之,不僅解行佛法獨善其身,還要將佛法擴充到全社會裏去,發展到全人類中去。既然如此,在此修學時期,必須要預備辦這種事業的工具,即是要有世間的各種常識:科學、哲學的常識,各民族曆史、地理等文化的常識,此外還有宣傳佛教的文字語言。倘使沒有普通的科學、哲學思想,而曆史的關系和地理的根據,亦複不知,世界的常識完全沒有,則就不能闡揚佛法到世界中去;倘使沒有很好的文字和語言做工具,則心中的佛法便沒有方法使之傳播出來。話雖這樣說,但各人須要把所以學這些學問的宗旨,抱得牢牢的,不可失掉!要知道、學這些學問,爲了要把佛法流通到世界去,把他的真理闡明出來,以作濟世利人的事業。故根本宗旨,在于佛學。如失掉了這根本宗旨,縱然有很好的文字語言,但你所發表出來的,不是佛法,而是你個人的意見或是另外的思想。這于所以要有世界常識的本旨,完全相悖逆了!倘知道爲宣揚佛法而學這些的,那麼、就學日本文來說,便不是想將來做日本文教員,或是普泛的想將來閱讀和翻譯日文書。假使如此,則是與通俗爲謀生活而讀日文無所差別,而與佛學院學日文的宗旨,不合了 ! 所以、各人須把佛學院──爲顯揚佛法而學習這種學問──的宗旨抱定,各人皆站在佛學的立場上,把佛學認真的修習,把精神集中在研究和修學佛法上。這樣去兼習世間的學問,才不會離掉佛學的宗旨。
叁、院衆的和合
上之兩種條件,還是屬于內心生活的,要將這種內心表現出來,而作到事實上的院衆之和合;即是佛學院之大衆,要作成和合的、表裏一致的和合衆。這也可分做兩點:一、師生的和合,就分位上說,是有學僧和教職之別;而在事實上,要作成一個很和合的僧伽團體,不惟精神上如是,即是外表之禮節儀式上,亦要表示出很有秩序的一致和合樣兒來。如學僧對教職有相當的儀禮和恭敬,教職對學僧亦有深切的愛護和照顧。推其原因,學僧是因爲知道教職是爲學僧而來服務的,故知恩報恩,知德報德,而有親切和悅的禮儀恭敬之表示;教職因爲知道學僧從各方而來,其立志爲學都是相同的,故教職對于學僧有深切的愛護和體貼,凡爲學僧合宜的需要和要求,樣樣竭力應付,而以衆人的公共利益爲前提。如此、則師生志同道合之精神,見諸于日常實用起居,亦成爲很有秩序很有規則很整齊嚴密的一個團體了;亦即師生成了和合一致而立于共同遵守之律儀上。真能達此目的,則院中教職員學僧不難爲僧伽團體中之精神和合的模範了。二、教職員與教職員和學僧與學僧的和合:院裏教授功課的教員,辦理院務的職員,皆要合作進行,不致稍有阻滯。其志願,其目的,其宗旨,其方針,皆要共同在一個方向上,而要表現出有組織的氣勢來。同時、教職員與教職員,學僧與學僧,學僧與教職員,皆能各安其分,各盡其責,循共同之軌則,終日到晚的日常生活,天天如是,這正是養成住持現代佛教的現代僧伽的實現;也就是閩南佛學院能夠造成住持佛教的現代僧伽的實際成功。
四、環境的適應
環境的範圍很大,而此處所講之環境,乃以閩南佛學院所日常接觸者爲限。此中亦可分爲兩種:第一、對于南普陀寺的適應,第二、對于南普陀寺所在的廈門地方之適應。此二種、皆是本院院衆日常所接觸到的環境。就第一點說,南普陀寺與閩南佛學院實在是有最密切而直接的關系。本院不但設在南普陀以內,而其設立的基本即在南普陀寺,這個學院也可以說就是建築在南普陀寺之上的。本院院衆對于南普陀寺的環境,應當好好的去爲適宜的應付,不得有所抵觸,致生障礙!就日常生活方面說,每日叁次過堂,一次上殿,這是全寺僧衆所共同實行的,所以要與佛學院以外的僧衆有共同一致的行動。現在南普陀寺既未曾另改規製,而本院院衆須要切實履行南普陀寺的製度;這樣、院衆寺衆都成和合一致而精神統一了。凡人都有適應環境的必要,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說得好,適者就生存。意思說:凡是一個人或一種族,能與所接觸的環境相適宜,那就可以生存。現在本院院衆的共同精神,要有此種觀念,即是要能善于適應南普陀寺所行的規製。簡單的說,遵守上殿過堂等規則;謹饬出入往來的行動,乃至對于南普陀寺的辦事職員要有相當禮節,不可有輕犯的情形,這是適應南普陀寺環境的一種。其次、學僧對于南普陀寺的寺衆,要具報恩心、慈悲心。要知道我們在院內修學,可以得到于身心有益的智慧功德;而其余的寺衆,因爲要適應社會環境去辦理事務,不能夠進來修學。但是他們辦的寺務,即是于你們修學有很大的恩惠。不要覺到他們不能修學,智識不如你們,對之起驕傲心!要懂得你們之所以能夠修學,乃是由他們的勞苦而才能如此的。故對之要生起謙恭的心,要生起慈悲心,與寺職寺衆感情融洽,將所求得之佛法利益,能有資助他們的地方。本院衆須注意于此,不可像其他寺內的佛學院,往往發生寺院沖突的情形!本院創辦有年,初時未免有這種幼稚毛病,近來好像一個兒童漸漸大起來了,應不會再有那無知識的舉動暴發出來。因爲長大成人,都能知道人生以感情爲重要,所以要將潛移默化的精神表現出來。大家都應以衆人的利益爲前提,不生起知識上的驕傲,而有慈悲的表現。倘使不這樣,那就同蛇吃了水草而變成有毒的東西一般,不但于人莫有利益,反而有損。院衆能注意于此,不但佛學院的基本可鞏固,並且更有擴充的希望。
再就第二點說,本院設在南普陀內,南普陀寺所在的地方即是廈門。每日山門一開,便與廈門的社會群衆相接觸。但日常是由南普陀寺的辦事僧衆去應付他,而院衆對于應付廈門社會的事情是很少的。但有時候也有這種事情,必須要閩南佛學院院衆和南普陀寺寺衆共同一致去做的,大家就要共同去切實的做,以應付這種環境;例如每年做水陸、逢香會的時期等。其次、對于廈門本地的言語,得暇時也可以留心學習;如能懂得一點廈門話,設逢廈門偶有特別的時機,也就可以隨時做一點宣揚佛化的事績,而去適應社會群衆之需要了。這樣,閩南佛學院爲南普陀寺內之一個修學的機關,又可爲南普陀寺外之一個弘化的機關了。如此、廈門人乃不難得到閩南佛學院的好印象,也可以使廈門的民衆,對南普陀寺增加信仰,並對于佛教生起正見。再其次、從個人方面來說,假使本院一個學僧走到廈門街上,或到廈門所在的各寺庵裏去,也要有使人可欽可敬的地方,不要使人看到你們,說你們不學還好些,一學到反而比平常更不好;總要像受過僧教育的樣子。所以、那種善良的、溫和的、可敬可尊的儀表,必須要具足的。假使把這種條件做到,則在寺內就成功和合的律儀團體,在寺外就成功能適應環境的優秀分子。環境是極寬廣的,不僅廈門,而閩南、而福建本省,乃至影響到別省以至全國的事,也是有的。但現在姑就切近的廈門而言,能有可欽的感情,不驕傲而謹讓有禮的外表,則就容易使人景仰而感化,也就可以說慈悲化的主義實現!閩南佛學院對于此點,現在是能漸漸的轉移社會,使人感化的時機了!我希望本院院衆更要向前進一步,要能夠使閩南僧衆都生起這種觀念,以爲我們出家人不可不去佛學院參學,不可失去這種良好的機會不去琢磨。這樣、才算得辦這閩南佛學院有了一點實際的成績和效果。
這四點,每人每天早晚可拿來審察!倘是在如此做著,則佛學院的精神就會增長,好像春天的樹木發榮而生長似的。覺到這天所爲的有點不大相符,就要痛自忏悔!倘使看到同學中有點不對,也就要去勸勉他,那末大家對于佛法上就日日增長。佛經雲:因戒生定,倘使對于這四點而能好好底實行,那就是守戒,也就能使心神不散、貫注安定了。
此外還有四點,可以做大家日常內心反省的工夫:
一、信心充實否?我們在這裏學佛法,我們每日就要在內心中問我們自己,是否對于佛法的信心有所增加。如對于佛法的信心有所損失,覺到佛法淡薄寡味,那就不對了!倘使一天一天的覺到佛法有趣味,對于我們有實際的利益,那就有了進步和效果了。學佛,是以信心爲本的。學的一般知識,並非完全是好的,譬如世界上有那種邪識惡見,做出那種荼毒生靈、殘害人民的事實,也是由學得來的結果。故爲學非漫求智識,而要有佛法上信心的充實。換言之,如果信佛,就不失去學佛的資格;不信佛,就是智識豐富,也是于實際毫無裨益。
二、見解正確否?自己的見解,也應天天去省察,看他是否一天一天的明確而正當。倘能一天的正確一天,那末、雖學世界上各種學術,但遇到各種的思想義論當前時,菩薩須在內心中省察,是否我的心爲他所引動和誘惑?能否用佛法來判斷他和攝化他,將他的不好底渣滓排去而將他的好底精華吸進?于是對于佛法正當明確的見解,就能日日煥發。倘不能如此,覺得佛法沈悶而枯寂,時爲通俗學說思想所牽引,則你的根本被他搖動,也更無見解正確之可言了!
叁、護教熱烈否?凡爲正真的僧伽,對于愛護佛法的心,應當比愛護個人的生命還要緊些。要立願將個人的身命,爲建立正法、昌明佛教而犧牲,以此爲精神上最大的安慰!因爲、雖犧牲個人之身體,卻創造成美善的大乘法身慧命,而又能使正法得久住于世以饒益有情。諸學僧亦應以此常常自省!如對于佛法有熱烈而誠懇的愛護,這就是對于修學上有了進步。不然,雖同是求知,所得者或反與佛法遠離了;只圖個人目前的生活,或暫時身心的安逸,毫無佛法的精神,而與所立之志亦不相合。大家能愛護佛法,不惜身命,才合作住持現代佛教的現代僧伽!
四、濟世懇摯否?不是以道德自修、隨順環境就能了事的,還要有大悲救世心,懇摯地去做濟世利人的工作,才算是大乘菩薩的精神。倘使不能宏揚佛法、利世濟人,自覺但爲個人而忙,而于爲衆人謀利益之心一點也沒有,那就應當生慚愧心,知道自己于求學是退步了。如覺到濟世救人之心一天天的高漲,而實際上也能拿佛法來適應社會需要,使衆人得沾佛法之益,這就是求學有進步了。這就是小乘大乘的分別關頭,這是應當好好注意的!
這四點,各人要常常置諸心頭,仔細考察。若能這樣去做,久之就有很大的功效。不然,雖學也無利益,且可以因學反生出毛病來。前四點是院衆共行的標准,後四點是各人內省的依據,合集起來可以作在本院修學的綱宗。我不久將要他往,希望院衆能使我于今年回院的時候,見到已將這種精神在事實上表現出來!
二十年叁月十六日(默如記)
(附注)演說集原題“閩南佛學院學僧修學綱宗”;學僧之路作“現代學僧修學的綱宗”,今改略。
《學僧修學綱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