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澹甯明敏

  澹甯明敏

  太 虛

  ──二十一年八月在漢藏教理院開學訓詞──

  今天爲世界佛學苑之漢藏教理院開學日期,太虛覺得非常榮幸!承當地長官,附近紳士冒雨來此,而籌備各院董也到山不少。本院雖粗具規模,未臻完善;但諸位竟能到這偏僻的山寺,造成這莊嚴燦爛的開學典禮 , 太虛謹先向諸位表示誠懇的感謝!

  本院過去籌備期間,所經過的艱難困苦,方才何院護北衡已報告得很詳細了。溝通漢藏文化使漢藏民族的感情日臻親善,方才軍部和峽防局代表也說得很明晰了。弘法須靠佛教僧徒本身的努力和精神的振作,並希望本院多多發展本山富源,馮縣長更言之綦切。以上各位所說的,希各學僧特別注意!

  印度佛教的傳流,今有叁個系統,而兩個屬于中國──即中國本部與西藏──;

  其他一個就是錫蘭。這叁個系統可以表示叁個時代不同的佛教:第一、小乘極盛的時代,傳于錫蘭;第二、大乘盛行的時代,傳于中國;第叁、密宗興盛的時代,傳于西藏。雖然佛教發源于印度,而現在印度本土的佛教,可說是沒有了。中國雖占兩個系統的地位,但漢、藏隔絕,不能融貫,這是我們中國佛教徒所當引以爲恥的一件事!太虛叁年前講學歐美,提倡發揚世界性的佛學,創造更進一步的世界新文化,而應付這新世界的人心。旋與歐各邦學者,有發起世界佛學苑之舉。

  世界佛學苑章程裏,曾有藏蒙佛學系的預定。前年到四川,恰逢劉軍長有派僧入康藏之舉;又適武昌佛學院留藏學僧法尊等來函說:可請昌都格西到中國來。于是向重慶諸院董提議,就在川東先成立一溝通漢藏佛學的漢藏教理院 。 其間一切籌備經過,我毫無盡力之處,遲至開學的前兩天方抵重慶,說來殊爲抱愧!但我既爲本院的創議人,今已來此,自不能不負擔相當的責任。就今天到會諸君的演說看來,希望于各學僧者很大;希望諸僧必須認清宗旨,身體力行,或能得到幾分之幾,實現幾分之幾!我爲事緣所牽,不能長與諸僧相互伴同修習,特地拈“澹甯明敏”四字,作爲本院永久院訓,也即是諸僧此後修學的標准。今且拈來與諸僧咀嚼一番。

  澹  澹、謂淡泊,即淡于欲。淡于欲,在佛法就是屍波羅密。即所謂持戒。若不甘淡泊,則貪欲心滋長,放僻邪侈,無所不爲,于是種種嗔恨鬥爭因之而起。要除此種種不良惡行,即要甘淡泊,守清苦,所以第一即談到淡字。淡于欲的欲,包含財、色、名、食、睡五欲。必也能清能謹,始能圓成澹練。清、如古人伯夷,恥惡聲惡色之入耳目,所以孟子謂爲聖中之清。必如此,乃可沒有奢侈浮華。謹、即所謂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微而不斷。從前曾參叁省,顔回四勿,皆用的這謹慎工夫。所以必清必謹,乃能淡于所欲。

  甯  甯、即甯靜,即甯于心。我們的心,本有明覺之功用,與轉變之大力,但非做甯字的工夫,不獲實現。這甯字、在佛法裏面,就是禅波羅密,即所謂修定。圓覺經說:“無礙清淨慧,皆由禅定生”;可見定心能發種種的明覺。吾人因種種──財、色、名、食──物欲環境包圍,以致利令智昏,心爲形役,不能轉物而爲物轉,這都是因爲沒有甯靜工夫之所致;即所謂無定力。一個沒有定力的人,不是散亂,便是昏沈。昏沈、是墮在無記糊塗中去了。好比我們老大的中國朝野上下,只是一團雜亂無章,沒有秩序的行動,不是失之于散漫,便是成了睡眠昏沈的狀態;雖有廣大之領土與衆多之人民,無能爲力。所以佛法教人,須修習禅定,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而定須修奢摩他──止──以成就之。止、即止一切散亂昏沈,即是完成安定甯靜的要素;而禮佛、誦經、持咒等誠敬的功夫中,亦能達到甯定。所以惟止惟誠,乃能甯于心。

  明  明、即明于理,即般若波羅密,所謂得慧。本院宗旨,爲研究佛的教理;佛的教、即說明宇宙萬有緣生性空的真理。吾人不能深觀遍照究竟正確的明了,所以對于陳列眼前的一切形形色色,各作不同之視察,即有不同之答案,有所見、有所不見,彼是此非,相互水火,不能得到真確究竟的明了。此佛所以有教,佛教即使我們究竟明此真理的不二法門。但這種明了,必由上面所說的淡于欲、甯于心、好好做去,始能得來。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即徹底的明于理。必清必謹,方能澹于欲;惟止惟誠,始能甯于心;欲澹、心甯,始能實地明照于理。佛法明理,仿佛如科學證驗下來之結果。但須將昏沈之心,易爲澹甯之心以達之,此即佛法的般若工夫──增上慧學──。所以、深觀深照,乃能明于理。

  敏  敏、即敏于事,猶雲工作敏捷,做事敏活。在佛法勤學五明等種種方便無量功用。前叁字,可說是理體,此第四字才是事用。談到敏字,正所謂從體起用,從根本智而成後得智的大方便用,方便爲究竟。但須從勤與勞的兩方面雙管齊下的做去,方能收到敏于事的好果。

  何謂勤?勤、即勤快,亦即奮迅勇猛。如人看一本書,或歪或睡,走馬看花,隨便入目,結果只收得一種仿佛看過的效果,這都是因爲他們的不勤奮 。 勤奮的人看書,則不然,看一本書必有一本書的長進 , 好者隨即摘錄,難索解者即翻字典、辭源。如今諸僧在講堂聽講,須帶紙筆墨硯應用的文具,一字一字須傾耳肅聽,心寓手應,隨即錄記 。 所以、勤在六度裏,是精進波羅密;在叁十七道品裏,是四正勤。勤快之反面即懶惰,懶惰的人也非不想求好,但不能勤快而欲求好 , 未免遇事只想圖僥幸,享現成,而墮落到偷盜的罪惡中去。偷盜不一定要做強盜,凡圖便宜,使欺詐,取巧揩油,這都是偷盜 。 這樣、要想事業成就,真所謂未之有也。我們要想以佛法去救人救世,尤其非勤不可。但懶惰慣了,自己雖要勤,亦莫法去勤了。所以我們要把慣懶換作習勤,要日日去習勤。何謂勞?勞即勞苦,孟轲所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是也 。 能勞就能身心強健起來,體力增加起來,隨做一事,都能心動身應、如量及時以起。諸生不要誤會!以爲勞心于寫字讀書就叫做勞。須知凡一切日用所需衣食住行,都要自身勞動去做。現在的時代,崇尚勤勞,在中國的社會,更宜以勤勞矯正痼疾,在出家人、尤其是讀書的出家人,更宜勤而且勞。方才馮縣長告訴我們的培植農林,開辟園地,都非勤勞不可!不要以爲勞動不是學,須知這就是鍛煉身心的真學!這才是你們真正的受用。中國人往往誤解學字,以爲光是讀書罷了 ! 不錯、讀書固然是學問的一種,但修橋築牆,砌路跑腿,何一非切身之學?複次、敏于事是事情上的實際行動,由行而知,乃爲真知,亦爲真學。由真學一往直前去做,必能得佛法的所謂悉地──成就──。菩薩行、從難行能行上行,佛功德、從無量勞苦中得。不勞而獲,直無意思!

   ┌財

   ├色

  ┌澹──戒度────戒學………淡于欲─┼名

  │    ├食

  │    └睡

  │    ┌奢摩他(止)

  ├甯──定度────定學………甯于心─┤

  │    └誠敬

  │     ┌根本智

  院訓┼明──慧度────慧學………明于理┬體理─┤

  │    │  └後得智

  │    ├理事無礙

  │    │  ┌已生惡令斷

  │    │  ├未生惡令不生

  └敏──精(施忍)度─方便學…敏于事┴用事─┼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令增長

  末了、希望各教職員、各學生,深切體會此四字之義,從內心中發動實行之,庶幾漢藏佛教有融洽一爐之時候,漢藏民情有和洽一堂的機會;懸目的以努力前赴,全在各學僧身上。(岫廬記)(見海刊十叁卷十期)

  (附注)原題“在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開學訓詞”,今改題。

✿ 继续阅读 ▪ 學僧修學綱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