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私戒懶爲公服勞
太虛
──叁十一年六月在漢藏教理院講──
“在國民痼疾通病下,當先去私戒懶,才能趕上人程;從佛教機關團體中,實習爲公服勞,方可養成僧格”。此二語,乃言現階段之一般國民,在其日常生活中,多勤于自私,懶于爲公。此非國民之良好現象,而是國民之痼疾通病,亟應療治之者也。其治之方法如何?曰:“去私戒懶,爲公服勞”而已。
國民之通病,既是:勤自私,懶爲公。故須從去私下戒懶,從爲公下服勞。此通病除去,則可成爲一個完全之人。如昨日紀念的朱子橋將軍,即是一個去私爲公的完人。
僧本是和合衆,不是散漫無條理無組織者,此即是機關團體;故須從此中實習爲公服勞,才能養成僧格。此是最淺的去私戒懶,爲公服勞。假使這最淺的去私爲公都不能做到,則不能作人,更不能作出家人了。出家人之爲公服勞,須在教團中實行之。不過“去私戒懶爲公服勞”八字,若在佛法的意義上說,還不僅止于此。
第一、衆生所求,在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最簡便完善的方法,就是去私戒懶,爲公服勞。平常有句俗話說:“人不爲私,誰肯早起”?所以爲公則無人肯動,必須鞭策之而行。然人生有不可避免的公衆事,若在驅策下才肯去做,則自生憂惱;設法躲避,結果又受人加以鞭策,其苦更甚矣!大概爲公的人都能安然忍耐,自不覺其苦。爲私的人,除一己之外,余皆敵人,個個礙其私行,常時設法躲避作僞等,因起憂愁,故便成苦。若能養成爲公習慣,勤于爲公則心中光明坦白,愈多做而愈感快樂。古人雲:“爲善最樂”,即是這個意思。到了佛菩薩的地位,則是真實去私,專爲衆生;在形式上雖有時受苦,然以衆生之安樂爲樂,其內心中也就領受無限的快樂了。去私而變爲公,勤于爲公而去爲公之懶,自然能得很大的快樂。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者是也。菩薩的心境,叁千大千世界無一芥子許非舍身命之處,故能得最大安慰。此即能究竟離苦得樂之最簡便完善的方法。
第二、平常人說離惡成善,轉惡爲善,或爲善得樂,作惡得苦。在因上說轉惡成善,則明顯地可以知道:能爲公去私,則種種惡法,如十不善及二十六隨煩惱等諸惡皆去。貪、嗔、癡皆由自私而生,懶惰、放逸皆大隨煩惱。故能去私戒懶,余諸煩惱支流自然斷除了。爲公服勞,則慈悲、不害、無貪心等各種善行,皆自然地能夠成就。能勤勞,則精進、不放逸、行舍等皆能具足。此或從去私上成功,或從爲公上成功。轉惡爲善,從淺近的行爲上說:凡爲私的種種行爲皆是惡,凡去私爲公的種種行爲皆是善。其余之善惡定義很難確定,此八字則爲極明顯之定義。故欲轉惡爲善,“去私爲公”即是最切要之辦法。
第叁、破愚成智,最切要者亦在此。如一念爲私,則成各種自私自利,只見小我。由我生執,使我永久獨一,便成私蔽。爲私則不顧他人,愚癡心深智慧則被其障蔽。人之心性,原是靈覺光明的,現在之所以不靈覺光明,即是爲私所蔽故。心性的靈覺失去,則成爲愚癡顛倒。爲私蔽時則不知爲公,勤于爲私則癡上加癡。爲己所欲,更增愚癡,如是轉展增上,愚癡益厚。能反轉過來,勤于爲公,則自然能生光明 。 所謂“私成蔽,公生明”者,即是這個道理。爲公則私蔽不起,心性本具的靈覺光明,即能自然發現靈明的智慧來。有的人,雖不讀書,不多從別人聞學,而以坦白爲公的心理去做公務,心地自然光輝,智慧清明。有些人讀書雖少,而能實踐力行爲公的,在靈覺光明中,卻成就了很好的智慧 。 佛法中的小乘,不及菩薩,以雖已去私,尚不能積極爲公。依四弘誓願來講,菩薩因爲要度無量衆生,故須斷一切煩惱,學無量法門。因學無量法門,斷一切煩惱,自然地就生起大智慧,成無上佛果。若不肯度衆生,也就不肯多學,故亦不能發大智慧。勤求多學,如牛吃草,變成白乳。若只爲自私而求多學,則唯增其私,如毒蛇吃草,變成毒汁。是故要想生大智慧,當依此“去私戒懶,爲公服勞”八個字去行。果能實行,不但可以成個好人,而且可以成菩薩,成佛。
佛法中說有出離心,無我心,大悲心,叁者缺一不可。有出離心,無無我心,則不能出離叁界;缺大悲心,則不能成佛。欲圓具此叁種心,也不離此八字。戒懶服勞,即是出離向上的精進心;向上而不是爲公,則不能出離,修來修去,都還是不離我執故。能棄私爲公,則能成就無我心,斷我執,生起無我定慧。澈底的棄私爲公服勞,亦即是大悲心,斷法我執,成就二空般若的智慧。在去私上再加戒懶服勞,圓滿大覺的智慧,精進的爲公,自然同大菩薩、諸佛一樣了。
平常說菩薩度生,爲自己未滿者上求;到了佛果位,則是無爲而爲,己無所求,而盡未來際化度衆生。其私已完全去盡,爲公服勞已完全成熟,即去私爲公至于究竟了。故此八字,切近則做人,遠者出離叁界,由菩薩而成佛。從淺至深,從粗至細,澈上澈下,一切皆由此八字中生起來!
在此處修學的人,須依循此義去實行,所學方能得益!六月十八日。(正果記)(見叁一.七.叁○佛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