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青年學僧
太虛
──二十七年一月作──
僧、是住持佛教及寺産的集團,此集團的本身有待于依法及律適時契機之整饬,已爲現今不可諱言之事。然壯而老者垂垂待盡,能承先啓後,是在僧中青年分子,尤在曾受相當教育而有相當學識之青年學僧;故如何改善僧團以運用寺産而發展佛教,唯青年學僧是望!
今值此中國民族及國際人類大奮鬥時代,正青年學僧內本教義,外應時宜以振興發揚之機會,而默察靜觀所及,雖有不少嘗盡力于救護、看護工作,頗爲國內以至國外所稱歎,然亦多一味消極逃避,或反因此退失佛徒立場者,則不能不舉下列各端以冀反省、相勉!
一、信解佛法及于佛法有修學者,應較一般人有定力而無怖畏,能鎮靜而不慌亂。頃聞有從甲地急逃乙地,不久由乙地欲逃回甲地者,如此張惶躲避,豈非平日于佛法無實信修之表露耶?應如何愧奮以期養成堪忍之能力!
二、暇時遇事爲文,頗能運用佛理以發揮者,茲乃以心意不甯,徒自悲歎,竟至不能以身曆目擊之狀況感想,描寫告人。能如正平所作“佛教教育與國防”及“從抗戰路線達到東亞和平”等,抑何寥寥無幾耶?應知采佛法之藥,救衆生之疫,正爲缜密研究之佛子應有功用。菩提所緣,緣苦衆生,由大悲菩提心以流露,爲感發同情引生功德之真文,豈可自餒?
叁、真正于佛法信修有心得者,雖在作救護看護等慈濟工作,亦必內充虔敬叁寶、不懈禅誦等精誠,使人不覺崇信,決不輕棄僧相以改投他界,忘舍佛僧根本。乃聞頗有青年學僧,或迳入軍隊,或另進學校,反掩飾其爲僧徒而恐師友或他人知之者。但隨一時興奮情緒,或求謀生出路,則全失佛徒立場矣!
四、能端居危地以照常研究修持者,固堪嘉尚,而處在後方較安地帶,毫不關念戰區失地之慘痛情況,仍懈怠荒嬉而無身心緊張之勤勇精進者,則爲麻木不仁之輩也!
民元爲一大變動時期,民十五、六,又爲一大變動時期,均有當時的青年學僧應付著。余則今以衰朽,在茲又一大變動時期到來,應變的青年學僧何在?
(見海刊十九卷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