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新思潮之變遷與佛學之關系
太 虛
──二十年十一月在西安第一中學講──
一 叁十年前爲唯物論與機械論黃金時代
二 叁十年來已另成一新時代
叁 新思潮與佛學之接近
四 少年當站向新潮之最前線上
中國近來所輸入之西洋學術,猶是彼邦十九世紀之思想,至于新興之學說,尚未有傳入。叁十年前之舊思想,已爲現在傑出之學者所不滿,正從事考正其錯誤與流弊。故西洋近叁十年來新學術之進步無已,大有一日千裏之勢;其近來之傾向,可以說全在汰除過去十九世紀之腐朽見解,而創造新時代之新生命。現在之中國既不能閉關自守,必須與世界各國思想互相溝通而後可,若唯拾人之唾余,不取其精華,雖美名之曰新學,仍是居人之後,不能與之並駕齊驅,有何益耶?所以、余今將舊有之感想,講出來以供諸君的思擇。
一 叁十年前爲唯物論與機械論黃金時代
西洋在叁十年前之學說,即爲唯物論稱霸之時代。以爲人即是動物,動物即是生物,生物即是有機物,而出于無機物各種之原質與其活動力,故以構成宇宙萬有之原料,即是物質與其動力。由許多質點的力,互相沖突而成星雲、太陽、地球、植物、動物、以至于人類。此種唯物論,在變動上即是機械論。以爲宇宙不過是一具大機器,人是一具小機械而已,故一處變動則全體皆動,由此變動爲支配之力,以致有生物與人類。換言之,人生世界皆受此力支配而不得不然。因此、人類之社會,亦皆在此機械力支配之下,不得不然,而成階級爭鬥而趨于共産。在此唯物論與機械論黃金時代,人生之活潑自由,幾乎完全失盡。茲再分析言之:一、自然科學則爲達爾文之生物學等,如達氏之“物種源始”──或名物種由來──,所謂凡能由下等動物而至于人類,皆是環境支配之動力使然,所以、由下等生物而高等動物而人類,雖是日進無已,要之、即是受物質動力之支配,不得不然。二、社會科學則爲馬克思共産主義,巴枯甯無政府主義等。社會學因爲以唯物論爲依據,産生馬克思之共産主義,以經濟爲社會變動之主因,故成唯物史觀之社會學。蓋因馬氏與達爾文同時,所以亦受時代之影響而成此思想,以爲物力之沖突,在社會則爲經濟階級,若經濟解決,則政治、文化亦自然隨之解決。又如俄國之巴枯甯等,采取法國大革命時之思想,欲平等其治者與被治者階級,而成無政府主義。亦爲唯物的,機械的社會學之一派。叁、哲學則爲孔德之實證哲學,斯賓塞進化哲學等,此時期之哲學,可以法國孔德之實證哲學爲代表。孔德以爲一切真知識皆得實驗,必須眼耳等五官所觸者爲實在。至于斯賓塞,則以達爾文之生物學爲出發點,擴充之以說明質點力,怎樣由星雲而成恒星、行星、地球,怎樣又由地球會有礦物、植物、動物以至于人類,與由野蠻社會進爲文明社會的進化哲學。叁十年前之舊思潮,雖不止此數種,然舉此亦足以總括其一般之思想。因此,數種學說皆已成爲過去,而只能轉回來談現代新思潮之發生了。
二 叁十年已另成一新時代
一、科學方法,抛棄“簡單定位”而利用“場合”爲研究之對象:近叁十年之新思潮,並非去離科學而起,乃是科學方法自身之改變。余憶民十二,國內曾有玄學與科學之論戰,丁文江等猶主科學方法萬能說。然丁氏所謂科學方法,即是叁十年前之舊方法,已爲現代新科學所抛棄;故科學萬能說,在現代已不成立。其抛棄之舊方法爲何?則是縮小範圍,從某類某種中取出某部分,劃開斷絕其他的關系,細加分析,以觀察其內容結構之如何,以所分析至極微細點作爲基本的簡單定位,再細合分析所得質素,回複其原狀,以爲即得事實真相,而此種科學之方法,即爲現在科學家所抛棄。譬如一株樹,本與土質、地理、氣候、天文皆有關系,非可離諸關系以研究得其事實。再比如研究眼睛,若挖離了人面,則已非活人之眼睛,如何能夠得到活眼之真相?故以前的科學方法,往往只能得到死的零碎的標本,而不能得到原來的自然之真相。所以、現在的科學,改從“場合”爲研究之方法,此亦由德國之愛因斯坦相對論,影響其他各科學家之所致。以爲要研究此一物之自性,若離此一物之場合上空間、時間、他物等等各種關系,則無某物固有之性質可知。此種研究之方法,雖是困難,然爲逼近事實真際,新科學家決定應當毅然采用而不可辭者也。二、自然科學已將物質的概念丟失,化學的發明爲結構比原子重要:自然科學之基本、即化學、物理學,而由此二學,今已將唯物論打的落花流水,化爲烏有。蓋化學之分析,初本以原子爲萬有之最後單位,後則知原子亦爲電子構成。然電子是否亦爲他物構成,現在雖尚無發明,但電子或加、或減、或移位,略變其結構方式,即又變爲他物,因此、可知原子等非實有體,只須組織一變則體質皆變,而結構比原子尤爲重要。如金剛鑽與炭質,在原質爲同物,所以成爲絕不相同者,蓋因結構不同耳。故化學分化所得之原素,非是萬有差別之基本,而萬有差別乃由于結構。物理學的發明,爲物質基本即能力之波動。蓋萬有之物質,可變滅而成能力,此能力之波動即成爲物質。換言之,物質乃基本于能力波動而有,故物質可消滅而還歸能力波動。叁、宇宙由機械的變爲生動的:因爲、由能力波動說,以爲宇宙無有實質,而唯物論亦無可立,則宇宙乃成爲自動的活潑的生命了。四、社會由經濟的變爲文化的:在先社會學以經濟爲本,而近來則成爲文化之社會學,此尤以德國爲甚。蓋文化能包括經濟等等在內,凡將樸素之生活環境變爲文明之社會的,其各種的活動力皆即是文化。從此再回看唯物史觀等社會學,乃等如小兒喋喋之學語耳。五、哲學變爲中立一元論與創新進化論:若從哲學方面言,則有羅素之中立一元論,與柏格森等之創新進化論。羅素以直接覺到之事,是非物非心的,此即是萬有基本之原料,以此原料構成物,亦構成心,實超過孔德實驗主義之說萬萬了。至于創新進化論,亦非舊進化可及,一方面汰除互相沖突之劣弱者,一方面使優強個性之發展。譬如有一室人,常互相競爭,強者先征滅弱者,而後強者與強者爭,結果、只留一最強者,而此最強者因失去同類之互助,亦不能獨自生存,終于亦是滅亡。故達爾文之進化說,實是一種絕滅論。現在之創新進化論,深知其錯誤,所以極力改革其流弊,乃是以有所新生、有所創造爲進化,並不是以滅他爲進化。如柏格森等,是主此說之最有力者。他若層創的進化論,全體的進化論,亦皆以創新爲進化的。
叁 新思潮與佛學之接近
新思潮與佛學接近之點,略從數方面說明:一、場合觀與法界觀:前說之場合觀,近于佛之法界觀。譬如一間屋子,所開的一窗關系全屋,全屋亦系在此窗。如大海中之一滴水,就能合于大海。又如人之一鼻根,即通于全身,若離全身即失爲鼻根,與科學之場合觀正同。換言之,若明佛學之法界觀,而對于新科學方法,亦必特別容易明白了。二、結構觀與緣生觀:佛學謂一切法皆衆緣生,且如視覺,普通人謂是眼見。佛學則以空、明、根、境、識等九緣和合而有之作用,即緣生無性之如幻現象。如眼見色,必有光線、空間、離距、以及其他種種內心和外境之結合而成視覺;質言之,即是衆緣。若一有不同之變動,即可發生不同之作用。叁、能力波動觀與一切種子觀:佛學說一切種子識,即是種種潛在之能力,因所潛之種子不同,故遇緣即發生不同之現象,此說與現在之能力波動觀亦相近。四、新哲學以及生動的、文化的、宇宙的社會與唯識觀:前者所說之中立一元論,即是佛學之前五識的唯識現量唯識論。更有諸法唯識觀,此變現說即通創造之進化論。複次、根身器界之萬有,亦皆是唯識變,則宇宙人生即是活潑自動之生動,而社會亦非是政治、經濟、宗教等等一因所能轉變,乃是無數之複雜因緣而成,其變化亦即是共業力之共相果,故近于文化的社會學。
四 少年當站向新潮之最前線上
不可留戀叁十年前的唯物史觀等舊思想,成爲時代的落伍者!因爲現代之新學說,已非叁十年前之舊思潮可比,故我們當爲新時代之新人物,非站在時代的前線力謀進步不可!若仍然留戀叁十年前之唯物時代之中,必爲新思潮時代之抛棄者。然則如何進步?在中國、可從研究佛學而步入于西洋已在蓓蕾待放的新思潮。
(化城記)(見海刊十叁卷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