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後之文化
太虛
──叁十二年秋在漢藏教理院作──
一
中國文化自清季頹潰以來,雖疊經交流演變,迄未凝成中心力量,故有重建之必需。而重建今後之中國文化,自然莫便于從叁民主義而出發。叁民主義以建民國進大同爲旨趣,規模原甚闳遠;繼承國族原有文化,吸收世界近代文明,複經新意匠之權衡選擇,足以有立。然頃年之短視急功者,欲以恢複宋儒傳統,襲取應用科學爲範疇,則賢于曾、左、李、張者殊不多,而削弱斫喪叁民主義雄偉禮富性之已甚。叁民主義文化,關于近代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之政治、經濟,以及其科學、哲學基素,均應有充分之選食而消化,論之者早非一人。而關于中國曆史文化之應如何承擇,尚鮮專研討者,茲遂就此問題求適當之解答。
二
于此首須論及者,則應解放宋儒文化之锢蔽而不可盲從也。中國在唐天寶後已走著下坡路,唐末五代衰亂之極!宋太祖奪國寡婦孤兒手,雖以術以力次第敉平國內群雄,獲告統一,而燕雲十六洲割于契丹,阻斷東北;晉、甘、陝亦有被西夏占據者,隔絕西北;放棄蕃、滇,西南、尤德威不及;奠都汴中,僅盡東西地利。與契丹數戰之後,且甘以上國奉之而納幣求和;西夏傲立其旁;西蕃、南滇不通聞問。開國已如此,徽、欽後更不堪言,遜漢、唐四夷賓服天下大一統之雄風遠矣!內廢征兵,從此人才學術以文武分途,右文左武,民族日趨文弱,陋儒參政,趙普首言以半部論語治國;歐陽修擡出不齒于唐世之韓愈文,倡所謂韓、歐古文。在此空疏學風下,有一二較能綜核名實、興革利弊如範仲淹、王安石出,群起擠之。逮紹興後局脊江南,承所謂元祐君子黨,溯洛、蜀叁派之洛學,遷爲閩學,量狹氣激,力拒象山深一層之精神修養,與永嘉進一步經濟致用,在如此風氣中成所謂程、朱儒學。中國主持政治領導社會之士大夫群,從此被韓、歐古文,程、朱儒學锢蔽。交流至清代,加上惠、戴之考據,嘉、道後言學術遂不出古文、儒學、考據之叁文化孱腐之極,民族锢蔽之至,乃無以察世應變,演生百年來被不平等條約束縛之惡果。
程、朱宋學,有被近人頌爲華、印兩文明接觸融化後所産生之佳果者;時人更或誇爲歐洲十八世紀理性派源根,故緣飾柏拉圖、康德哲學及形式數理邏輯出以新的姿態者。將謂如此之新儒的複建,即足爲新中國文化,則試爲一析言其未當。宋儒雖抱孔、孟倫理,及語、孟、學、庸四書,但觀陳、葉及顧、黃、顔、李、惠、戴之所攻難者,于經世、考文、厚生、致用之儒術,亦擯棄多矣。其于道、禅所沾氣分,反爲精髓。蓋康節道承陳搏,而濂溪則源出之鶴林涯禅師,其兩種太極圖固各其有所傳也。二程禀濂溪而受熏康節亦深,朱熹宗小程而參禅妙喜,其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其尋孔、顔樂處,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其嚴道統,其作語錄,皆禅風也。然禅宗雖是佛法精辨,實律儀戒行、經論慧解依扶而現。晚唐衰亂,禅風孤振而戒廢慧湮,即成宋、元來整個佛教頹敗趨勢。宋儒挹仰空腹高心之孤禅,亦淺嘗未深詣,況足言洽受隋、唐全盛佛法也哉?則抽取儒、佛、道各一小分以湊成所謂宋儒,與明、清來所流行先天門、瑤池門等等,僅一爲上層士大夫、一爲下層愚夫婦雅俗之別耳,何足以言華、印文明合生之勝績?清康熙時,上帝會教士以孔、孟人性倫理傳歐洲,被當時法、德思想界所稱述:一、因歐洲文藝複興後發現自然界新個人,有其個人理性自由之風尚,引爲同調;二、因見當時中國之勢隆政理:頗生驚歎耳。遽認爲歐、美近代民治導源,是則憍誕之甚也!希臘及歐陸哲學有一分與宋儒可相比觀,理誠有之;然引宋儒入歐,或有少益,而援歐哲學在中國複活宋儒傳統,則利少害廣,不如仍歐哲本真以傳入中國爲妥善。
蓋宋儒不惟是中國文化痨癞的結晶,終使宋室沈痾莫救,且令疊受蒙元、滿清、倭寇侵害以直到現今。最顯著的事實,則養成身弱心迂、志誇氣激之士。敷衍太平,雍容華貴;而投大遺艱,則無衛國拯民之真才實能。浮巧者作奸弄權,忠貞者亦徒酬一死。每因好名、好占上風,托公義以黨私交,疊相傾軋,此南宋、南明至亡而黨爭不釋,而文天祥、陸秀夫、史可法等忠烈死難之士雖衆,卒無救于亡也。中國被元族征服,世界交通大辟,輸入新血液頗多,曆盡苦難,朱明乃排除壓迫,恢複華夏,開國氣象原甚雄偉,追隆唐、漢,非趙宋堪比。乃數傳至宏治後,以深中宋儒毒,士惟習朱學,獵取功名祿位,高者則道統自居,空談理氣;除王伯安越朱學別樹學風,文治武功炳耀于世後,未幾仍宋明儒道學合流。洪承疇、吳叁桂以文臣統軍,徒資敵用,而東林、複社等則意氣激爭,枵無施行策略。使宏光之際有軍政真才調諸臣統諸軍爲運用者,何難保東南半壁再圖興複;乃所謂君子者,亦大抵爲迂誇之儒,遂奄忽追蹤宋亡之慘。滿清入關,于順、康、雍、幹之世,武力未墜,人才尚盛,亦成百余年治世;至幹、嘉後滿族之腐化漸深,而漢人仍習宋儒考求功名祿位,迂誇益甚,遂招帝國主義者侵掠百年之禍矣!茍非康、梁、章、蔡、揭去宋儒之锢蔽,得叁民主義崛起以開民國,則一亡再亡久爲印度續。
孫公創國雄略,在民族功並明太,而民權民生道超前史。若牽陷宋儒狹統,致民國重演明中葉後之悲劇,則不能不爲叁民主義呼冤,更不能不爲中華民國歎不幸!
叁
然則現代中國文化,循叁民主義原則,除選吸近代各國文明外,其于本國曆史文化當從何承擇起耶?一曰、當從宋、明、清來仍流行爲現在全國民衆風習承擇起:蓋除上層宋儒、少數士大夫群,及四五十年中少數天主、基督教化或西洋生活化者而外,其大多數民俗之風化習尚,固沿革唐、明之積化以俱來。例秘密幫會,國民黨員前身之同盟會、興中會深資其力,而十五年反*以至二十年起抗日,亦仍多藉助。此雖從宋亡後反蒙、明亡後反滿所集起之潛力,而實憑隋、唐時混合凝成之民族文化爲軌持,故豪俠義勇之氣並不爲宋儒摧滅,且能起而掃除宋儒之腐化。其信仰成分,以佛爲多,儒次之,道又次之。又例勸善社堂,印送善書,倡行善事,救災恤難,濟貧葬死,育嬰撫孤,拯養鳏寡殘廢,以及設路燈、置渡舟、修橋補路,建塔造廟等,大抵非上層儒政所施,而出廣造善因、積修外功等佛、道信仰所引生。政法不及處,培養良心元氣實多。又例商工會社,行商其外者每設同鄉會館,所祀省神如福建天後之出于佛,江西許真人之出于道等;亦有川主、禹王等王臣,大抵有功德于一方者;其以職業分祀者,如縫工軒轅、木工魯班、黎園唐明等,而大抵又皆以觀音、關帝、呂祖遍供其中。又例居家常俗,供祖宗神主及觀音、關帝等。婚事依儒禮或鄉俗土風,而喪事大抵延僧或兼延道追薦,綜合表現在小說戲劇等,有時儒、僧、道皆譏,而大抵爲信其所謂佛、儒、道之真者。總言之,則隋、唐來儒、道、佛混成文化之所發舒也。聖賢仙佛爲雅俗共尊,聖賢治世,仙養身,佛修心,爲自外而內之次第,相關聯中仍存其分際。此雖民族文化之渾璞有待洗煉,乃可成爲今後之中國新生活;然誤以爲沙石而棄絕之,則沙石中之精美金玉亦無從出,況完全棄絕亦勢所不能耶?則斯爲須承領過來而煆煉冶化成中國新文化之最密切者可知也。
次之、則爲隋唐上層文化:隋運雖短,而混合五胡十六國數百年南北對峙而統一之,器宇雄闊有似秦,而厚寬仁美且過之。特秦亡于二世之愚,而隋亡于炀帝之狂耳;其開南北運河,堪與長城比偉。而唐實承隋混一天下之弘度而起,猶漢承秦之統一而起也。隋唐之最可景從者:一、爲心量之開廓,對于晉以來異俗殊化民族之進入域中者,既合同冶化爲一。域外之化如佛法,亦開放懷抱,盡量輸入容受,成爲中國佛教之全盛時代,迄今亦仍爲世界最高文化之一。然此已是中國文化、而不複是印度文化。且如唐太宗曰:“朕以姓出老子,故班道衆在僧前,而傾信者廣在于佛”。其擇前而崇,毫無限礙。雖景教、摩尼教、摩哈末教等亦容並行,然蔚爲隋唐文化者,自在佛、儒、道,非他所能搖奪。以之啓開貞觀、開元之盛治,豈锢儒而排佛老之韓愈、及尚仙而滅佛之武宗輩,中晚唐衰亂之表現能逮?對于舟蹄所及、重譯所通之遠近邦國,或服之以威,或化之以德,或交之以道,類能爲主動而大小遐迩各適其生存之序。真有建中極而進大同,統六合而只千古之氣象,豈宋之猥瑣堪企及!二、爲學藝之博綜。即就唐承隋製之取爲吏才言,其诏舉或製舉以待非常之才者,則有賢良方正,博學宏辭,文經邦國,軍謀出衆等數十科目,自草澤以至軍國人才,殆無不可以依科入仕。而州郡鄉貢,則更有明經、叁史、明算、明書等科。加以翰林院之儲才待诏,則醫、蔔、星、相、琴、棋、書、畫之士亦在其中。故貞觀、開元世,文武官吏之才固盛,而李、杜之詩,王、吳之畫,天算、雕塑、音樂、劍舞等,均有獨特之造詣。設非天寶後安史等亂續興不已,文化及政治漸漸衰萎,則藝工發達後繼以科學之發達,亦意中事。此其學藝人才之富,更非宋儒傳統後,但以代先聖立言取才者堪望項背。處今交通四辟,學術交流時代之中國,于曆史上應直承隋唐之開博文化,方不辱沒建民國、進大同之偉略。
再溯而上之,則爲秦漢文化:秦始皇佐以李斯、蒙恬,融化宗族,破除封建,開一統之國運,奠郡縣製之政治,固邊則築長城以拒西北胡,拓宇則建象郡以通東南夷,自謂超叁王而兼五帝、叁皇功德,在民族立場上,並不爲過。蓋中國從此爲一暫分而必合之國家,實奠定于秦始。設非趙高奸惡,二世昏愚,而有若文、景者繼之,則秦且非漢能逮矣。後儒以坑儒焚書罪秦始,乃無識史之偏見。蓋秦所坑儒才數百人,要爲六國遊士,或鹽鐵論中與公孫宏等迂辨一類之儒,甚或爲子産孔子所誅鄧析、少正卯一類之儒。雖收焚民間非今是古之書,而鹹陽所收藏者必甚完備,毀之者乃劉邦或項羽耳。漢逐秦失之鹿而卒定于一,率從秦製,而繼起後戚、宗藩之亂,幸得文、景綏靖蕃息,國本漸固,文藝複興,成漢武開拓西域尊上儒學之盛。而東漢明、章之世,繼呈昌隆之象,儒、道、佛之文化,均植本根矣。
再溯而上之,則爲孔老諸子文化:孔子整治古籍,教授學徒,無愧爲中國文化承先啓後之一大師。曾、史、遊、夏傳其學,繼之者孟、荀爲钜儒,鹹汲汲以得君行道。而老子先後其間,另開隱居養生風氣。較儒史富組織實行力量者,則有墨家者流;較儒更能把握現實施政者,則有法家者流。老、墨合流爲後世道教,儒、法合流爲後世儒化。縱橫、兵、名、農、雜學術出入附庸以行,則現狀不安,新思迸湧,逐競求久治長存之道,蔚成百花爭芳之燦爛也!
再溯而上之,則爲文武周公文化:此一家叁聖之德化,誠曆史上難尋比對之盛事。稷播五谷,至周文爲農業文化成熟時代,興禮作樂,固民本以甯宗邦。武王、周公平殷纣衰亂,乃分宗族所關之兄弟甥舅,封建公侯伯子男諸國,共衛王畿,繼承王化。此自一中心以擴布教化于四方之封建製度,有異于羅馬崩潰後封建製度,史家已言之審矣。近人想像周公已實現禮樂雍容社會,雖非事實,然以漢族中心文化,漸化邊疆,久爲兄弟甥舅各宗族,同進爲大中華民國,則亦叁民主義文化應有之事也。再推溯而上達到舜、禹文化,炎、黃文化,雖爲儒、墨及老、莊等想慕之境,今按全國之水利待興,邊夷之榛狉待啓,則想像中古聖王創辟修治之偉大民族精神,亦皆足爲策動建國工作之力源。必如是承接上溯本國固有之文化,乃能選吸世界近代文明,循叁民主義原則,擬成現代中國文化。
四
文化之範圍甚廣,舉凡改造之物,順調自然之人,以適關于社會人、文化人或人民生存發達之需求者,皆是文化。文化人之生活于文化,特猶魚之生活于水,一時一刻不或離,離則致窒息死亡。在今未進大同之世界,則文化人最高之具體文化,猶限于演成之民族文化,與製成之國家文化,民族國家一體之文化尤爲品質淳貴。以叁民主義融合中華民國版圖內各宗族文化爲大中華民族文化,不失其特長,益充其精采,則原有之儒、佛、回文化與新來之耶、科、哲文化,皆應大量容攝,俾起自然擇化之功用。乃足爲開建民國之文化,且可演爲進大同之文化。(見叁二、九、一九、大公報星期論文)
《中國今後之文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