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風氣運動的原則
太虛
──叁十叁年叁月在重慶太寓作──
風氣應包括學術、思想、積習、時尚等,而轉移之際以文化思潮爲主動。然轉移又容易扶得東來西又倒,如重古輕今,重今輕古,重中輕外,重外輕中,重利輕義,重義輕利,重雅輕俗,重俗輕雅等。中國過去與現在,每因偏重一邊而成弊,故今應轉移使之勻當:一、以今融古成民族文化思潮;二、以中融外成國際文化思潮;叁、以義融利成道德文化思潮;四、以雅融俗成進步文化思潮。
中國之古文化爲何?儒、釋、道叁教之文化也。隋、唐以來之中國文化,其實質澈上澈下爲一叁教融合之文化。而分張爲儒、釋、道叁教角立之門戶,僅其表面耳。然至清季已均達爛熟腐潰之衰運,因此、遂受歐、美新興文化之襲擊,無由自立。而振拔之者,則在今哲擇取中國古文化與西洋新文化所創成之新中國文化。故今既不宜縱任維新運動以來或五四運動以來一分骛新棄故之偏霸運動,亦不宜提倡一分執著宋、明、清來門戶狹見之儒士頑固運動;應由中國今文化爲本位,發揚中國古文化之精神。同時、又淘棄中國古文化之渣滓,不迷戀古文化,尤不輕蔑古文化,能層層上溯而镕冶五千年古化于今化之洪爐,成爲思想界一有力的突起高潮,則風氣之轉移,庶入民族文化之正軌。
循上正軌文化,即中國本位新文化也。然近百年以至現今之中國,整個都在歐美近代潮流之沖激波蕩中,故于其科學之理論與技能,文哲之思想與藝術,宗教的改進與調融,均應從中國本位文化上容納消化爲有益之資養。俾中國本位文化能協洽現代文化,成爲國際文化舞臺上的主要文化,則不唯轉移了我國數十年來重外輕內之風氣,且可成充實國化、轉移世運之有力思潮。
由民族文化以奠其本,國際文化以成其大,再進而提高民族以至人類文化之品質,則須道義功利而成爲道德文化。然公的功利即爲道義,私的道義亦是功利,注重人人具體之利益即成公義,但顧物物抽象義理亦爲私利,固不可唯求實際私利而蔑棄公義,亦不應偏執空名公義而抹煞私利。以推己及人、己立立己、己達達人的儒家忠恕之道,及由利他而成自他俱利之大乘佛化,在公義大前提下,融攝養欲給求隨分得益之功利,乃能不流于只談道義不計功利之偏枯,致橫決而出以成恣爭權利之惡鬥。貫通公義之謂道,各得其利之謂德,以道義軌持功德,以功德充實道義,乃可成永建世界和平之道德文化。
道德文化足進民族人類文化于盡善,猶未足進于盡美。美的文化常被誤解爲象牙之塔的偏于高雅文化,偏高雅以成少數有暇階級所玩味,既脫離群衆生活遂入于古董陳列品;反此而唯重通俗,又易流于低落粗劣。故應勿自傲高雅而灌輸雅化于通俗,尤勿輕視通俗而提煉俗化爲高雅,乃可成爲盡善而且盡美之最進步之文化,亦爲轉栘風氣之極致。叁十叁、叁、十五在渝寓。(見海刊二十五券五、六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