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強權無私産的無政府無國家黨摧除強權私産,乃至若歐俄之虛無黨實欲破壞宇宙一切組織──,有用教理觀行以盡空一切虛妄心境者──叁論宗──,有直證虛無所顯的究竟真實而否認一切虛妄心境爲本來虛無者。現代的虛無主義思潮,則除佛法──即叁論宗、禅宗──之外,其余的虛無主義蓋靡不含孕者。今核之唐代禅林,其自宗之佛法不論,論其與現代虛無主義的精神相呼應者:原佛法小乘七衆之戒律以至大乘戒律,雖層次升進而極高明博厚悠久廣大精微之量,而其初實以聖王依仁義禮智信所起刑賞勸懲之法以爲柢,故昔人謂五戒之行足以翊王化而致太平,蓋非虛言矣。而唐代禅者自放曠乎水邊林下,不依律居;或複奇狀異儀,同塵混俗,不知有世,不知有人,不知有家,不知有物,不知有政,不知有教,不知有王,不知有佛,乃真能洗除乎老子所雲失道而後所起之之仁之德之義之禮智忠信慈孝等等,而聖王死、而盜賊出,而剖鬥折衡而民息其爭者也!又若某禅宿獨隱深山,不知若幹百年。偶爲某禅師尋見,辦勘既過,乃曰: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幹。即焚茅他逝,更無蹤迹。又若坐脫立亡,棄身如屣,是乃真能破宇宙五蘊之自然組織而不爲所縛者!夫返乎自然之道,則與鹿豕同遊,木石同居,無複靈長性貴之人類存在。而五蘊法之自然組織既經解除,亦無複宇宙之方體時分之宇宙存在。嗚呼!是雖未達佛法之真際,而才爲其附現之旁效,然人類與宇宙則已根本取銷矣,是真人類宇宙的大革命大解放!而現代的虛無主義,則以未知禅宗方法,故但益無明妄動之擾亂,而終未得真正之解放焉。
乙 無政府主義的精神
無政府者謂無強權也。而強權實依國或家的私産而起。爲保國與家的私産──私産之義甚廣,若所謂國化及家傳等等,亦屬私産──而存。故根本上即不容有國與家的兩種私産之存在。然于人既有各個的及社會之不同主張。于産亦有屬個人主義之分産的獨産的、及屬社會主義之共産的集産的之不同主張。然以社會主義爲正,而猶以社會共産主義爲無政府主義正宗。而無強權的社會共産主義,即世人各各自由以盡其所能、與世人各各自由以取其所需也。無政府黨人雖能有此懷想,而其實尚無做到之正當方法,蓋此非有超我我所有之真道德精神,而欲利用多數人之貪欲、嫉妒、仇恨、抵抗、殘殺、破壞之心理行動以達到之,則終徒益其煩擾而已。而在唐代被禅宗之風化者,多習杜多之苦行,其已完全脫離乎家與國之私産關系及一切強權關系,審矣!然近于個人主義而複絕無分産獨産之關系,乃進而爲無産主義者也。而在百丈未立清規前所成之禅宗叢林,各從禅宗中成就其自性道德,以共同食息爲钁頭邊生活,此真無政府共産主義的精神之淵源之根本欤!
丙 布爾塞維克的主義的精神
布爾塞維克是何譯義,我尚未知,以意揣之,其馬克司之國家的社會集産主義,而又特重勞工神聖主義者乎!標以國家的者,明其不廢除國的私産,而仍容有國家之存在,並建設一勞工握權之政府以爲之維持者也。標以集産的者,明其僅廢除家的私産──妻子及財産等─,而尚容各個人以其勞力所換得之代價,可依其現身爲限而保其私有者也。然此約略言之,亦未見其真能完全實行也。一者、以國亦一群人共同之私産,既許此大私産之存在,殆難免有人更起一家一家小私産存在之希望,一也。既許各個人勞力所獲現身保其私有,則以能力不同之故,而積其所獲私有之財物,亦可漸成貧富之階差,二也。既有交合生育、則自然而有特殊之親密感情,在富積個人之私財者,亦自然攝受其有特殊親密關系之人以隱然成無形之家族家産,叁也。故此實始終必須由主張者集用其絕對強權,外以維持國産,內以壓散家族家産之發生成立不可。故今俄之勞農政府,實爲強權專製之尤,複日在擾亂的長期試驗中,而未有成功其共同安樂之望也。然此固絕對的不能實現者乎?答曰:是亦不然,若固能先養成人人高尚清淨、和悅優美、儉樸真誠之道德精神,由此道德精神以相感相應而成爲社會,斯可行可成也。予于本刊第叁期尚著有人工與佛學的新僧化一篇,有分劃定的土地區域,故非絕對的廢除國的私産;在區內者共同勞作亦共同享受,故即共産,而亦許其于衣具等項所用余者爲各自之保存,至死時則歸入常住,以爲由常住料理其後事之代價,故亦兼集産主義焉。唐代百丈禅師所實行之禅宗叢林清規──今藏經中之百丈清規本,仍百丈之舊名耳,實則皆宋、元、明、清人所逐漸增製改刪,而原意之所存,僅百分之二叁耳!即富有此在占領區域內共同勞動生活的精神者也。此其所以能行能成之意義安在乎?蓋專以無限的真如道德精神爲目的,其目的不在于此勞動生活的衣食住,但用此勞動生活的衣食住爲幫助達到其最高目的之一渡具,目的既不在此,故能于此但求作受能可而止,而不奢不爭也,此其一。無交合生育之事,則無特殊親愛關系之人,以之亦無于內部分裂而發生成立家族家産之虞,此其二。其內絕無一點侈靡、奢華、淫佚、榮耀、威權、富麗等之可欲之事,惟是簡單、勤儉、樸陋、恬淡之風味,來者不拒,同斯安之,故亦不致有外來侵奪之憂而須用強力防固也。茲撮錄宋學士楊億述百丈古清規序寥寥數語于下,以略見其梗概:百丈師曰:吾所製非局大小乘,非異大小乘,當博約折中,設于製範,務其宜也。于是創意別立禅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號曰長老,如西域道高臘長呼須菩提等之謂也。即爲化主,處于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寢之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者,表佛祖親囑受當代爲尊也。所裒學衆,無多少,無高下,盡入僧堂,依次安排。設長連床,施椸架挂搭道具。臥必斜枕床唇,右脅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儀也。除入室請益任學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常准。其阖院大衆朝參夕聚,長老上堂升座,主事徒衆雁立側聆,賓主問酬激揚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齋粥隨宜一時均遍者──各取所需──,務于節儉,表法食雙運也。行普請法,上下均力也──即共同隨力以勞動各盡所能──。置十務謂之寮舍,每用首領一人管多人,營事令各司其局也。或有假號竊形,混于清衆,別致喧撓之事,即當維那檢舉,抽下本位挂搭擯令出院者,貴安清衆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柱杖杖之。集衆燒衣缽、道具遣從偏門出者以示恥辱,使不汙清衆、不毀僧形、不擾公門,不泄外譏也。
觀此、可想見所雲六和清衆,乃爲最美最善的社會精神之實現。
丁 莫德克拉西主義的精神德莫克拉西一名,我亦不知當譯何義,以意揣之:廢除專製,可名立憲,廢除君主,可名共和,廢除貴族,可名平民;以民爲本,可名民本,由民理治,可名民治;是全體之民共同和合之行動,非一部分民之偏黨行動,可名全民衆民民衆主義。要之、說明凡國家社會種種事業皆是爲全體人民施設,故主張無論在官在民,凡有行爲皆須以謀全體人民之利樂爲歸,而積極的從政治、教育、經濟、宗教等種種方面以經營以造就全體人民之利樂是也。此其意、則唐代至宋代之禅宗叢林皆極其充量發揮者也。茲摘錄宋慈覺大師赜公所述龜鏡文,以見大意:夫兩桂垂蔭,一華現瑞,自爾叢林之設,要之本爲衆僧──點出民本民衆主義──。是以開示衆僧,故有長老,表儀衆僧,故有首座,荷負衆僧,故有監院,調和衆僧,故有維那,供養衆僧,故有典座,爲衆僧作務,故有值歲,爲衆僧出納,故有庫頭,爲衆僧點翰墨,故有書狀,爲衆僧守護聖教,故有藏主,爲衆僧迎待檀越,故有知客,爲衆僧請召,故有侍者,爲衆僧守護衣缽,故有寮主,爲衆僧供侍湯藥,故有堂主,爲衆僧洗濯,故有浴主、水頭,爲衆僧禦寒,故有炭頭、爐頭,爲衆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爲衆僧執勞,故有園頭、磨頭、莊主,爲衆僧滌除,故有淨頭;爲衆僧給侍,故有淨人。所以修道──提清目的──之緣,十分備足,資身之具百色現成,萬事無憂,一心爲道──提清主旨──。世閑尊貴,物外優閑,清淨無爲,衆僧爲最。回念多人之力,甯不知恩報恩──所以分工互助之故──!晨參暮請,不舍寸陰,所以報長老也。尊卑有序,舉止安詳,所以報首座也。外遵法令,內守規繩,所以報監院也。六和共聚,水乳交融,所以報維那也。爲成道業故──提清目的──應受此食,所以報典座也。安處僧房,護惜什物,所以報值歲也。常住──國家──之物,一毫無犯,所以報庫頭也。手不把筆,如救頭然,所以報書狀也。明窗淨案,古教照心──此四字爲看經妙法,亦是教觀同修──,所以報藏主也。韬光晦迹,不事追陪,所以報知客也。居必有常,請必先到,所以報侍者也。一瓶一缽,處衆如山,所以報寮主也。甯心病苦,粥藥隨宜,所以報堂主也。輕徐靜默,不昧水因,所以報浴主、水頭也。緘言拱手,退己讓人,所以報炭頭、爐頭也。恃己德行,全缺應轉,所以報街坊化主也。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所以報園頭、磨頭、莊主也。酌水運籌,知慚識愧,所以報淨頭也。寬而易從,簡而易事,所以報淨人也。是以叢林之下,道業維新,上上之德一生取辦,中流之士長養聖胎;至如未悟心源,時中亦不虛棄──提清主旨──,是真僧寶,爲世福田!近爲末世之津梁,畢證二嚴──福德莊嚴、智慧莊嚴──之極果。若或叢林不治,*輪不轉,非長老所以爲衆也。叁業不調,四儀不肅,非首座所以率衆也。容衆之量不寬,愛衆之心不厚,非監院所以荷衆也。修行者不安,敗群者不去,非維那所以悅衆也。六味不精,叁德不給,非典座所以奉衆也。寮舍不修,什物不備,非直歲所以安衆也。畜積常住,減克衆僧,非庫頭所以瞻衆也。書狀不工,文字蔑裂,非書記所以飾衆也。幾案不嚴,喧煩不息,非藏主所以待衆也。憎貧愛富,重俗輕僧,非知客所以贊衆也。禮貌不恭,尊卑失序,非侍者所以命衆也。打疊不勤,守護不謹,非寮主所以居衆也。不間供侍,惱亂病人,非堂主所以恤衆也。湯水不足,寒暖失宜,非浴主、水頭所以浣衆也。預備不前,衆人動念,非爐頭、炭頭所以向衆也。臨財不公、宣力不盡,非街坊化主所以供衆也。地有遺利,人無全功,非園頭、磨頭、莊主所以代衆也──以此、故與唐代百丈時者稍異──。懶惰並除,諸緣不具,非淨頭所以事衆也。禁之不止,命之不行,非淨人所以順衆也。如其衆僧輕師慢法,縱性恣情,非所以報長老也。坐臥參差,去就乖角,非所以報首座也。意輕王法,不顧叢林──不顧國家──,非所以報監院也。上下不和,鬥诤堅固──此中國今日之現象──,非所以報維那也。貪婪美膳,毀訾粗餐,非所以報典座也。居處受用,不思後人,非所以報直歲也。多貪利養,不恤常住,非所以報庫頭也。事持筆硯,馳聘文章,非所以報書狀也。慢易金文,看尋外典,非所以報藏主也。追陪俗士,交結貴人,非所以報知客也。遺忘召請,久坐衆僧,非所以報侍者也。以己方人,慢藏誨盜,非所以報寮主也。多嗔少喜,不順病緣,非所以報堂主也。桶杓作聲,用水無節,非所以報浴主、水頭也。身利溫暖,有妨衆人,非所以報爐頭、炭頭也。不念修行,安然受供,非所以報街坊化主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非所以報園頭、磨頭、莊主也。涕唾牆壁,狼藉東司,非所以報淨頭也。專尚威儀,宿無善教,非所以報淨人也。
蓋以旋風千匝,尚有不周,但知舍短從長──互助互讓──,共辦出家之事。所冀獅子窟中盡成獅子,旃檀林下純是旃檀,令斯後五百年再睹靈山一會!然按此所以行之能安隱,近世之德莫克拉西主義,終搶攘擾攪而莫善其事者,則因彼以欲樂──或個人或社會皆然──爲唯一目的,而此則以道德爲根本精神也。欲樂所在,群起爭競,如一犬齧枯骨,衆犬望之狺狺不已。此今世所以大亂茫茫不知何底也!然此以德爲治,較之百丈超然簡易之風,已有失道而後德之歎矣!
四 結論
禅宗自宋、元、明、清隨支那全社會而遞代降落,亦因人多流雜,法密僞增,澆漓墜墮及今,通身紅爛,臥向荊棘林中,殆無複挽狂瀾于既倒之望。意者、非宇內清甯,則此應世間衆生而設施之佛化,亦不得獨振其清甯之紀乎!則予之爲此,非徒以佛化理世變之糾紛,亦冀淑彼人世,還以淨茲佛化。余既以“人工與佛學之新僧化”,追攀百丈之高風,以適應將來傾向中的社會趨勢;複有精審詳密之德莫克拉西的整理僧伽製度論,亦凡以見吾志之不在徒發理論,須見之行事耳。覽吾說者,勿徒當一篇空言讀過,則竊願焉!(見海刊一卷七期)
《唐代禅宗與現代思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