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化人與阿賴耶識

  文化人與阿賴耶識

  太虛

  ──十八年十月國慶日在漢口文化學院講──

  今天是我們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在此歡欣鼓舞的日子,到貴院來與諸位談談,使我得到分外的快慰,分外的榮幸!今天就與諸位談談文化罷。題目是“文化人與阿賴耶識”。去年,我到德國的時候,在那裏有四種新的教育思潮,其中的一種,就是今天我要講的文化人的教育思潮。這種教育思潮的意義,簡而言之,就是文化的人。文化的人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曆史性的,一是社會性的。先就曆史性的來講;生長在現時代的人,無論是任何國的任何種族的人,生成就有繼承以往古人所遺傳下來的文化的義務和利權的。如已盡了繼承以往文化的義務,享了繼承以往文化的權利了,那麼、更當以這固有的文化爲根據、爲利器,去開拓新的文化!而發揚之,光大之,使文化生生不已,隽永地在世界上光耀著。盡繼承以往文化的義務,享繼承以往文化的權利,而爲之開拓新道路,給文化以新生命者,即曆史性的文化人也。再就社會性來講:我們是中國人,生活在中國的社會裏,就受中國文化的陶镕;中國固有的民族性,也就人人各得一分。假使我們生活在任何其他國的社會裏,也必受該國文化的陶镕;我們固有的民族性,也就漸漸的以至于磨滅,而該民族的文化便取而代之了,這是無可疑的。好比菜瓜浸在醬油裏,久久以後,醬油滲透了瓜的各部,菜瓜就變成醬瓜了。這醬油就比之于文化,醬菜瓜便等于經過文化陶镕的人。這種只受局部空間文化陶镕的人,還不能算是整個的社會性的文化人。再須擴而充之,去吸收世界各國的文化的長處,而不是生吞活剝的吸取,當根據本國固有文化,融會而變化之,使之充實,使之適應,同時發揚至全民族,全人類,使全世界人類無不主伴重重,涉入無盡,而確立其爲全人類的最高文化。

  曆史性的與社會性的文化的總合結晶,就叫做“文化人”。那種教育思潮的目的,就在要造成功這莊嚴完美的文化人。未受教育的是素樸的文化人,因爲他生來具有繼承以往文化,吸取異空間的文化的長處,而能有總合發揚的才能的。這種教育思潮的目的,在造成功人人變爲文化人。曆史性和社會性總合起來,就是“宇宙性”。宇宙間事事物物的變化關系的條例,即是文化;結合這變化關系條例的,就是文化人。因這是全宇宙古往今來、縱橫上下的總合,所以、也可說文化人就是宇宙人。總合全宇宙文化而發揚光大之者,即文化人。這種人與全宇宙、全人類有極密切關系的,他的生命是永續地與世並存的。現在即以貴院來講,抽象的縮小範圍講得近一點,不過是空間中的一所小小的學院;具體的擴大範圍講得遠一點,卻是一個包羅一切總合宇宙文化的學院;因爲、他是造成宇宙性的人格的學院。

  再用文化人的教育思潮的本意,比較地來講佛學教育:文化人的教育思潮,據現在一般學者批評起來,都承認它是世上最完美的教育思潮。這種教育主義,與吾國教育“促進世界大同”的宗旨,是非常相符的。文化人的阿賴耶識的意義,簡言之,就是佛學教育。全宇宙的一切有情衆生,每人都有阿賴耶識的。阿賴耶識的說明,可分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阿賴耶識的時間性,可用“恒”、“轉”二字來闡明。因阿賴耶識是無始無終的,是永遠存在的,所以可名之曰恒。但阿賴耶識時時在轉變的,新生舊滅的變化,是無時或息的運動的,因此、他永遠是新的;因阿賴耶識永遠的新,是依靠轉娈的,所以可名之曰轉。阿賴耶識的空間性,可用“共”與“不共”二字來說明。阿賴耶識因有不共,才有個性;因有共,才有通性。在同空間,以共通性的聯合而普遍宇宙,但其共通之中,實含有不共性。比如:一間房于裏,燃上五盞燈,其光普照全室,以其有共通性也;而每盞燈的光線各異,以其有不共性含于共性中故也。社會世界是有情衆生的共同力量所創造的,因爲每人都有需要社會,世界的共通性使之然者,而每人所希望或貢獻于社會,世界的各各不同,以其共之中有不共在也。但在共變之中仍有不共性,在區別之中仍有共性。每個人的變成,內中的一部分,是自變自有的個性;而其余多部分,是共通性;就是每人有不共的個性,和共通的世界性存乎其內也。就是樸素的文化人,雖未受教育,而此不共與共之性,生來是有的,因每阿賴耶識有時間上的恒與轉,空間上的共與不共。所以素樸的文化人,受了教育,即由增上緣的功用,便成爲一個完美莊嚴的文化人了。增上緣的意思,就如一株菜,種在田裏,用種種肥料去營養他,使他發榮滋長一樣;也就是文化人的造就,須靠教育培養。

  我們如要稽考曆史上偉人的思想和人格,固然要曉得他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但最要緊還是在明了他的特性,就是阿賴耶識。如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春秋時代的人,因春秋戰亂的環境,才造成他偉大的思想和人格。那麼、處在春秋時代與孔于同時的人,爲什麼個個不成孔子?因這一問,我們就知道要稽考古人的思想,只明白他的生平和時代背景等條件,是不敷應用了。要徹底的考究,非明了他的阿賴耶識不可。因爲孔子的所以偉大,使中國自漢迄今的文化,皆爲孔化所統馭的原因,是在他的不共性──即個性。他的阿賴耶識的恒與轉,與普通人不同。他所接觸的全宇宙的一切,比一般人繁複;他的學問上的造就,自然出類拔萃,超乎萬衆之上了,只要明了阿賴耶識,這種都不希奇。又如釋迦牟尼佛,大家都以爲他生長在氣候溫暖物産豐富不憂明日的印度,因物質上已得到至高的享受,所以遂有求精神慰安的動機;更因外道在當時的發達,影響了他的思想,而成功今日的釋迦牟尼佛。但爲什麼與他同時、同地、同環境的人,個個不成普度衆生的釋迦牟尼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很直捷的可以說,是他的個性超群的緣故。他以他的不共性,去共世界的共通性,他與衆生的關系非常密切,因爲他是普度衆生的救世主。

  文化人的共性,雖然與衆無異,而各有各的特性的。能發展不共性,而能互攝世界的共性的,就是文化人。文化人的阿賴耶識的意義,也就是這樣。貴院的名目,是文化,所以可實行文化人的教育主義;要實行文化人的教育,須深刻的去研究佛學中的阿賴耶識。

  (斯繼唐記) (見海刊十卷十一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