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觀
太虛
曩者嘗作宗教觀,今更從人類社會之組織以觀之。余既曆遊四洲諸國邑,察諸土風民俗,究其曆史變遷之迹狀,對于宗教遂更有新解。
我國古所謂教,近雲宗教。诘宗教譯文之希臘原語,識者雲是結合之義。則知人類之結合,即爲宗教之本義。推而廣之,或萬有──一一個體結合,亦可是宗教之義。然今且從人類之結合論之。從荒古以到今日,以至將來,使人類結合以成社會生活之思想、信仰與力量,雖有種種之變異,然必有其藉爲結合之思想、信仰與力量,則可斷言。此人類藉以結合成社會生活之思想、信仰、力量,在中國之古語,或謂之道,今或稱主義;例回教、或基督教,改稱曰摩罕默德之道、或耶稣之道,摩罕默德主義、或耶稣主義,實無不可。則知昔日所謂孔、孟之道,老、莊之道,今日所謂馬克思主義、孫文主義,改稱爲儒教、道教及共産教、叁民教,亦無不宜;以同是人類藉以結合成社會生活之一種思想、信仰、力量故。
然此所據宗教之本義,乃以爲結合人類成社會生活之思想、信仰、力量者以言,與近世所雲之宗教異,尤與近世爲科學者、或社會主義者所反對之宗教異。近世所雲所反對之宗教,乃已離開于現行及趨求之政治、經濟、教育等社會生活,已失去今後結合人類成社會生活之思想、信仰與力量,惟藉非現實人世之一類精神上的幻覺遐想,保存于所傳誦之經典者,據爲信仰之對象;及依憑古昔遺留下來之規製儀式,由少數人遵守之成立爲一特殊之團體,更向一般人類中延布者。此等之宗教,實爲已死未滅或垂死將死之宗教。依此而言宗教,故或言孔子之道及佛陀之法爲非宗教。然孔教本爲中華民族之宗教,而在今後或亦將爲垂死之宗教。故陳煥章等所提倡者,已非人類結合成社會生活之主義,離于經濟、政治、教育而等于近世所雲宗教矣。唯佛教則猶爲人類今後結合成社會生活的活宗教,故限于近世所雲所反對之宗教爲宗教,則仙、回、耶、儒等已次第退爲宗教,而佛法之俗谛,則適應過現未之各世,亦宗教、亦非宗教;佛法之真谛,尤待實現于今後,故非宗教。然返之于結合人類成社會生活之宗教本義,則現行之馬克思主義、孫文主義,與將行之克魯泡特金主義及佛法之真谛等,固皆可雲宗教也。
故依結合人類成社會生活之宗教本義以言,則宗教大概可分叁類:一、已行已死之宗教,若耶教、儒教等:以此皆信神、信天之宗教,在昔農業中心之社會,人民仰仗自然之恩惠,故信天神;今入工業中心之社會,人皆自信其身心之力,故黜天神之信也。二、已生現行之宗教,若今一黨專權之列甯教、慕沙裏尼教等:昔者耶教在羅馬、儒教在中華,亦嘗爲已生現行之宗教;但其殊異者,則耶稣與孔子在當時未能奪取統治權,其徒衆亦末能占得統治權,由其他握有統治權者移襲應用。例耶稣以羅馬孔斯坦大帝、及孔子以漢武帝而得爲其國當時之現行宗教,故雖形成爲結合其國當時人類之政教權力,然軍權及政權之一部,猶未完全統屬,與現行之列甯教等軍、政、教、財權完全統屬者異。但回教或摩罕默德主義之在當時之阿刺伯,以及後此之土耳其等,則亦曾與現行之列甯教等一般,完全統屬軍、政、教、財之權力。今閱回教經典,多分乃規定政治、軍事、經濟、禮俗之製度者,合于近世所雲所反對之狹義宗教條件者,不過少分;則知摩罕默德主義,在當時之阿刺伯,爲一種結合其民族之革命主義的成功者,或無異列甯主義在今日之俄國。至于或稱阿拉,或稱無産階級者,不過摩罕默德當時能結合阿刺伯人者在阿拉之崇拜,列甯當時能結合俄國人者在無産階級之崇拜耳。梁山泊好漢昔揭旗曰替天行道,今各國共産黨揭旗曰替無産階級謀利益。天乎!無産階級乎!同爲一抽象名詞,同爲一引人崇拜以結合人心之偶像耳。耶稣主義在當時之猶太民族,亦與摩罕默德主義同有革命成功之希望者,但耶稣寡謀而失敗,其信徒偏能逃向異國,傳持其民族之史文爲舊約,集錄其本師之言行爲新約,克苦宣揚不已,乃變成曾現行于羅馬民族而迄今未滅之耶教;其現行轉近于儒教、而與回教異。然設使當日耶稣革命成功而起爲猶太王,則固將與回教或列甯教同爲統一軍、政、教、財權之主義也。耶教舊約爲猶太民族古文史之經,耶徒整理編纂者,猶孔門所傳刪訂過之六經;新約亦猶門弟子集錄孔氏言行之論語等。然耶稣猛鸷,欲自任爲教政之主,成則必爲帝王,以敗亡流離乃變爲後來之羅馬教。然本其原來之性質,猶産生後來之教皇製度。且其教會爲大地主,更興宗教戰爭、十字軍等,以教皇爲歐洲之共主者曆千年之久,亦幾握軍事、政治、教育、財産之全權也。孔子寬柔,雖未嘗不思自爲王者,且其徒亦尊爲素王,然未敢爲革命之實行,常表示欲爲當時王者之輔以行其主義。其弟子所希望者,至高不過叁公。故除秦始皇思以其兵刑主義爲統一,絕端芟除異己者之外,後來馬上得天下之帝王,無不極願援用之者;以其爲政黨而不爲革命黨,可輔王者之治而不奪王者之權位也。然二千余年來在中國爲帝王者,舍儒道則無以爲政治、教育、法製、禮俗之具,故久爲中華民族精神結合之所寄,而爲中國民族文化結晶之宗教。至近年、初爲有列強兵力爲後盾之舊新耶教所沖入,割裂民心,繼又拜倒在爲列強兵力屠迫下之政製、法律,終至思想、文學、藝術、禮化,亦遷爲崇仰列強之科學、哲學、文藝、風俗,于是爲中國民族二千年來結合精神之儒道,始退而爲已行已死之宗教。回教在土耳其亦將爲已行已死者,然在阿富汗等則猶未也。儒教本只行于中國,故在中國死則即成完全死。但百足之蟲,雖死不僵,自近代之科學工業興,耶教在歐洲雖死,猶得退據爲近人所雲所反對之宗教以一隅自保;則儒教在中國,亦將退爲近人所雲所反對之宗教,如陳煥章所倡之孔教然者,亦固其宜也。叁、已生未行之宗教,若克魯泡特金主義及大乘之佛陀主義等。儒教在漢武帝之前,耶教在孔斯坦帝之前,亦嘗經過已生未行之時代,然今則已退爲已行已死之宗教矣。蓋此等皆以古代一地、一民族之文化結晶爲根據者,今後將進爲世界全人類之時代,故將不複能活也。釋迦牟尼主義雖生于印度,然印度民族之古文化爲婆羅門教,今猶保持其幾經改良之傳統;而佛法、則全與之脫離關系者,唯以釋迦大覺且廣說人類與衆生及萬有之實事真相,以爲全世界人類自覺自治以進化于完全自由之指針,故雖至今猶爲已生未行之宗教。換言之,即爲將來大同世界人類,猶能不渙散而進化之結合精神也。雖佛法亦嘗以一小分現行爲各地之寺院僧伽;亦嘗以小乘一小分現行爲阿育王時代之印度政教,及至今流行于錫蘭、緬甸、暹羅等處者;亦嘗以混合神梵之大乘一小分,現行爲西藏、蒙古政教,及至今猶流行著。但此皆佛法俗谛中之一鱗一爪,以觀佛法之真谛及真俗圓融之大全,則固猶爲已生未行之宗教也。
廣義之宗教,何以有此叁類?則以人類自有社會生活,即有結合人類成社會生活之宗教。人類而猶要社會生活,即不能不有結合人類成社會生活之宗教。人類社會生活之需要及組織非一,以時以地變遷,故宗教亦以時以地而或生、或行、或死、或滅。今從人類太古社會而觀之,蓋于已行已死之宗教前,猶有已死已滅之宗教;人類遊獵生活之原始,今尚有可考見之圖騰社會,乃一部落之男子與女子共婚,公認一共同之祖先神,懸爲崇拜之章幟者。此種祖先,不一其類,或是動物,或是植物,或是獸與人之合體,或是說爲人類所從出之一種天神。若猶太民族所崇拜之耶和華,說爲人祖亞當、夏娃之創造者,後來雖擴充爲萬有之父及全能之主,其原始當亦爲一部落所崇拜之公共祖先神耳。後時進爲農業之社會,乃分散共婚部落爲一家一家之父系家族生活。然以共據之山澤、田地之故,乃又崇拜許多山、川、嶽、渎等地祇,及一家族一家族之人鬼。久之、以上古許多之部落互相聚散,及許多之地域交通,與許多之家族聯合,溶化成一種較大之民族,而各帶來各種所崇拜之公共祖先神及地祇、人鬼神等,于是遂成多神混雜之社會。此種多神之較大民族,需要一種新結合精神,以結合成社會生活,于是或成爲一尊下有組織之多神,若中國之道教、儒教,印度之婆羅門教,日本之神道教等;或成爲擴充其民族中最大一神爲絕對之一神,排斥杜絕余神之崇拜。前者如地方分權之聯邦國家,後者如中央集權單一國家。由是古代各部落、各地方崇拜之多神,大都死亡而消滅,故雲猶有已死已滅之一期宗教。然印度之婆羅門教與中國之道、儒教等,其中存留之古神猶不少。婆羅門教于多神組織,殆猶未定于一尊,故印度民族殊乏結合一致之精神。順世派、耆那教、佛教之在印度,則皆爲欲破滅婆羅門教而未能者,猶今時在歐洲之科學、哲學、社會主義等,欲破滅耶教而未能相似。要之、至于有中央政府之廣大民族國家,即須有絕對一神、或多神上有一尊之組織的宗教,以爲其國人結合成社會生活之主義,其最高者爲神權,其次爲君權,其次爲貴族及文武官吏權。中國帝王禀儒教,稱天而治;歐洲各國尊教皇爲共主,稱法律爲神意,皆其證也。久之、君權強盛而漸棄神權,神權散在民心,反爲人民據之以反抗君權之專製。在中國則劉邦、朱元璋等,循環于以暴易暴之君權下,而西洋美國之獨立,及英國、法國之革命,則從自由、平等、博愛之人權主義,開出近代保障民權、分散政權之立憲、與共和的代議政治。國家君權盛時,已分出軍權政權離宗教獨立,議會國家根據人權自由、政治、經濟之與宗教分離者尤甚。加之思想、言論、出版等自由,成爲許多獨立之哲學及分類之科學,由離開宗教之軍政機關自辦科學之教育,于是教育以及一切禮俗風化等,亦非宗教之事,于是耶教在歐洲成爲已死之宗教。而最近儒教在中國,亦成爲已死之宗教,較之以前歐洲離耶教無政治教化,及中…
《宗教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