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爲學與心理學▪P2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動物身之行爲學取銷心理學也?

  行爲派曰:我侪以科學方法研究說明之科學,貴有客觀之對象,可爲實驗之觀察。而汝但據自覺爲研究心理對象,則自覺但爲主觀而不是客觀,既不能從客觀爲實驗之觀察,不唯不成科學法方所究明之科學,且既非被知之客觀,則不入于可知範圍,在我侪之可知範圍中,實無此自覺心理之一事,又安能有研究說明此絕無之事的心理學耶?答曰:先不雲乎?有自覺的既能覺他,亦可被覺,既可被覺,豈非被知之客觀耶?且君等客觀、主觀之分界,以何爲標准而定耶?若以自有情身爲主觀而余爲客觀,則客觀應但是他身而非自身,然則將謂但有他身而自身實無耶?如曰自身可被知故,自身亦有客觀存在,則君等以自身爲客觀時,又指何事爲主觀耶?主觀、客觀,相待而立,設無主觀,亦無客觀。又安可以知客觀自身之主觀自心爲無耶?向者自有情身曾爲主觀,今可轉爲客觀,則自有情心雖爲主觀,亦何不可易爲客觀耶?諸有自覺之心心所,可互爲主客觀,亦猶諸有自覺的有情之可互爲主觀、客觀耳。若雲身等諸物有形體之恒續存在,故可爲客觀之研究,而所謂自覺之心理飄忽無定,內省互異,故不能爲客觀研究,但可從身之行爲以研究之者;夫心心所等誠多有不恒續者,然自有爲諸行變動不居觀之,無不刹那謝滅,新新不住不相到者,又安有恒續之身物可研究耶?自刹那生滅之相續觀之,雖心心所亦不無恒續者,亦何嘗不可供客觀之研究耶?且自覺非知耶?即只現一刹那之心心所,既自覺矣,即被知矣──如自證分之知見分──,何嘗不在可知範圍中耶?故依吾人之說,有無自覺非能知者,若色法等;然無有不可被知者。以自覺知能之心法,亦皆可被知故。可知即所知之範圍,大過于能知。其式如下:

  所 能  所

  知 知  知

  故能知之心法,亦可爲被知之客觀。習吾人觀心之觀法,可據爲察驗之對象,說明以成爲科學也。若雲飄忽無定,不能准確,則從相對論之數理以言,雖前此物理學據以爲基本之牛頓數理,亦何嘗可爲准確耶?且君等不亦知微隱之行爲,較粗顯之行爲爲難知乎?則較更難知之心法,亦唯有更求能知之方法以求知耳,豈可退求易知,遂無進求確知之勇氣耶?至于求知他有情心,吾人雖不必唯以他人自述之言語以知,亦可從察驗其身行以知;且兒童、動物,尤待察驗其身行以知。然更有不待聽其言語察其身行以知者,有他心智能知之也。此雖非平常人心理而爲變態心理,但是變而更健全之心理,且人人可修得之者。真有求知之志者,亦何樂不從事乎?若唯以但可爲客觀之色法爲可知,而不知可兼爲主客觀之心理亦可知,且撥之爲無有;則如光中昭顯諸像謂唯有諸像而無光,不睹光光自昭互顯,非狂愚耶!

  四 行爲學與心理學之裨益

  或曰:然則彼以有情身活動的行爲爲對象研究者,固無裨益于心理學耶?答曰:此亦不然。蓋行爲學固有行爲學自身之價值,而行爲學有裨益于心理學之研究,亦猶物理學、生理學之能有裨益于心理學也。就廣義的行爲以言,心法既不離于行爲,則行爲學至少亦能究明于心法之一分。就狹義的行爲以言,所謂意行既是心的行爲,且身行、語行亦關系心理,彼從身行以研究于心理,未始非一方法,但非唯一之方法耳。今以其裨益心理學之處,分述如下:

  甲、消極之裨益有二  向來論心理作用之關系于肉身者,或謂在于心髒,或謂在于頭腦,近世尤以心理作用爲出于頭腦。此皆受一神教帝製國之誤謬,以爲必別有一主腦之物,出發一切活動。不知就和平的民衆以言:全宇宙的活動,即爲萬有活動之總調和;全國的活動,即爲全民衆活動之總調和;則全有情身的活動,亦爲全身靈肉活動之總調和。不得但據肉身一處爲心之所在也。然依瑜伽師地論,說心髒與心之關系,生時最先而死時最後。由近今生理之研究,亦能證明,當較在腦之說爲勝。而行爲派說諸心理作用,遍關身裏身表種種之反應活動而成就,尤可摧破向來偏執在頭腦、在心髒之說,其有裨益者一。

  西洋或印度──除佛教及順世派──與他處之古來宗教及哲學家等,大抵說人身中有類同神我之靈魂一物。西洋之傳統心理學,雖由靈魂而心,由心而意識,猶不脫神我靈魂之色彩。中國後代佛教徒,不明佛法之真義者,亦往往以身比房屋,而謂身中別有一心爲主人;或喻身爲皮袋子,而謂身中別有一心如猴子,藏在袋中。皆同神我靈魂之謬見,實不明大小乘教所言心理之真義。得行爲派從全身內外部之種種活動,以說明于心理,完全否認靈魂及類似靈魂之心與意識等,不無摧謬破執之功,其有裨益者二。

  乙、積極之裨益亦二  傳統心理學,大抵祗說明得第六意識之一部,而于依色根──肉體──而活動之前五識,殊少發明。尤其是依身根而活動之身識,缺于研究。今得行爲派之精進,依全身筋肉分泌腺之活動,以說明心理之關系,于身識既大有發明,而其刺激反應之說,于前五識必待根塵接觸而起心理作用之義,亦多闡發。羅素曰:

  感覺、說是物理可,說是心理亦可;印象則祗可說是心理。

  感覺的特別性質,就是發生時必須有個刺激,從生物之外界來的,不像印象是從內部發生的。  所說“感覺”與“印象”,以吾人之術語言之,感覺雖通于八識,而是前五識之特征;印象雖通于八識,而是第六識之特征。而前五識之特征,其所謂必須有個刺激來,此即須有不隨心之性境之謂也。而行爲派于此研究,最爲詳切,其有裨益者一。西洋傳統心理學,鮮有能攻究及第七末那識、第八藏識者,唯近時之潛意識說,及生機派的隱德來希說,稍稍涉及,誤謬不少。而藏識執受身根爲自體,安危與共,行爲派力從生命有機體全身觀察實驗,漸能窺及深細,以察見身肉與藏識隱秘的流行活動之變化,其有裨益者二。

  故行爲學雖非心理學,然從生命物之有機體全身活動的行爲,觀察實驗,以爲研究心理學之一方法,于心理學實多裨益,但不應執著此爲唯一之方法。應知用內省法,群衆意思測驗法──社會的、民族的、人種的群衆等──,他人語言忖度法,各人內心經驗分析法,修奢麼它禅定以澄靜觀察法,發得定通、慧通之他心智以觀察考驗法,兩人以上聯心作用──催眠術──之試驗法,皆可取爲研究心理之一塗術。最靈妙深廣之心理,幸勿執一以求,亦勿一得自封,斯則吾有厚望于今之攻究心理學者!

  五 行爲學與唯身論

  六 行爲學與唯根論

  唯身論乃吾從範缜之神滅論以引伸者,唯根論乃吾從大佛頂首楞嚴經引伸者。此之二種,皆與行爲學及心理學有極深關系。茲姑列于此,他日再專篇另論。七 結論近今科學界對于最微妙難知之心理學,紛起研究。舊時以物理學爲基本科學者,今漸有移科學之基本于心理之趨勢。無論何種科學,皆必推究于心理,若治社會學則須究社會心理學,治教育學則須究教育心理學,治任何一學皆各須有其一學之心理學,各科學之與心理學,猶衆星之拱極北辰,萬川之朝宗東海然。心理學一學,可對抗其余一切科學而有余,實爲知識界之一良現象。

  但除行爲派之外,近之另標爲聯念派、完形派、生機派者。生機派以杜裏舒爲代表,假定有一“隱德來希”──生元──爲區別生物與非生物之一元素,以之說明一切心理。此隱德來希者,乃靈魂論之理論化。雖近于藏識之變起身根,及由種子發生諸識,然未有精澈詳審之觀察,頗涉含混。而完形派以惠墨塞苛勒考夫卡爲代表,頗能說明心理由衆緣所生之一點;但從知覺據爲起點,祗以之說明第六意識之心理現象,未能究及前五識及後二識之心理。聯念論從心理分析至以感覺爲原點,然後聯念以解釋知覺、記憶等種種心理作用,爲培根、洛克以來之機械論相承舊說,只及由前五識關系說到第六識,即于前五識根塵刺激反應與諸心心所,皆衆緣互成義,亦有缺漏。此諸各派與行爲派,皆不無一長,而各有偏執。取其衆長,去其偏執,更進而爲佛教心理學之研究,庶其有漸明“心理真相”之可能。此則吾人所希望于諸心理學學者者也!(見海刊第八卷第一期)

  

《行爲學與心理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