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學與唯根論及唯身論
太虛
──十六年四月在閩南佛學院講──
近于第八卷第一期海潮音中,余嘗發表“行爲學與心理學”一文,于行爲學與心理學之界說,已曾論及。今將其與佛法之關系,更爲諸君一略述焉。
凡出世法非越世間法而成就,所謂“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者也。茲所雲:“此”、即指心,或阿賴耶言。所謂“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者是也。是以世出世法皆依心言,故世之講心學者皆與佛法有關,而今之行爲派心理學,與佛法尤有深切之關系也。所謂“行爲”者,即科學所謂有機體──佛法謂爲有根身──受外境刺激而起反應之活動也。如被人擊,而發生反擊或因人問聞而應之者皆是也。故此派所謂心理者,謂:除“有機體受外境刺激之反應活動”外,別無所謂心理作用者在。其謂思想、言語皆爲行爲,惟思想無聲,言語有聲而有差別耳。據是以觀,若人身死,心亦隨滅。如此、則佛家所雲“生死輪回”之說,雲何可通?生死輪回既無,涅槃亦無,吾人于此不可不留意焉!蓋今此行爲派心理學,既取銷心理,僅承認有“有機體受刺激而反應之活動”,生死輪回既無,亦無解脫生死之涅槃法,此爲佛法之大難關;此若不通,佛法無從安立。故余近作“行爲學與心理學”,對此問題曾一論及也。余意以爲行爲是行爲,心理是心理,二者雖不無關聯,要未可以行爲代心理也。以有機體──或有根身──不唯是物質,乃精神與物質所和合,所謂五陰和合者是也。是以五陰中既有色陰之物質,亦有受想行識四陰之精神;所謂生死輪回者,即五陰相續流轉耳。既有相續流轉,亦自有解脫生死之涅槃法可言也。楞嚴經雲:
“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回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華嚴、楞伽、深密等,說唯心、唯識,只二叁言,推演而成唯識論。今楞嚴雲生死涅槃均唯六根。亦可謂之爲“唯根論”。唯識不唯前六,亦攝第八及第七識;第七識即第六所依之根,攝根于識,擴充識之範圍,成唯識論。但楞嚴所雲根大,亦擴充根之範圍,至識大之範圍則特縮小。蓋楞嚴經最特殊者,在講七大,其余經論唯講六大,而楞嚴則在空大之後、識大之前,加一根大。而此根大非唯物質,亦指前五識現量,同時意識、及七八識而言。立表如次:
五 色 根┐
前 五 識│
同時意識├根
第 七 識│
第 八 識┘
故雲:生死涅槃,皆唯六根。至其所雲識大,則專指獨頭意識比、非量而言,偏就各種分別而謂之識。余書講六大,無根大,故識大之範圍特大。若能據此,更取其他材料組織成編,可成“唯根論”雲。依此唯根論,以廓大有機體之行爲,亦可成立生死涅槃唯有機體。交光法師所雲“用根不用識”,亦指此大範圍之根以言耳。所謂根塵同源者,根身器界同陀那變緣也。縛脫無二者,雜染清淨同陀那也。識性虛妄如空華者,獨頭意識性虛妄也。由塵發知,由環境刺激而起反應行爲也。因根有相,由有機體反應而有思想知識等所知相也。此所雲相見,唯根塵所發,宛然行爲派所謂:“有機體受環境刺激而反應之活動”,及由此反應刺激之活動而成知識等。至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意在去獨頭意識之比、非量,而取諸識現量,故于根大特注意焉。即此唯根論言,可見以根塵反應刺激之相見行爲曰心理,佛法中亦嘗有其義;而佛法生死涅槃之說,亦于焉成立。
宏明集九卷、廣宏明集二十二卷,有範缜所著神滅論,其內容亦主張唯物,其謂精神即形體之作用,亦同行爲派之所謂心理。如雲:“如刀有割物之用,杯有盛茶之用,故有形體方有精神也”。當時有反對者,難雲:“若如此說,設形體滅壞則精神亦隨滅,如此、則人同木石,死如燈滅。叁世因果,將雲何通”?答雲:“石之形體,有石之用,木之形體,有木之用,羊等形體,亦各有其作用,人之形體,自有人之作用,如何以人與物較耶?乃至聖人是聖人形體,與凡夫不同。唯各有其形體,故各有其作用,不可謂離去形體,另有精神在也”!問雲:“然則人死豈不同于木石耶”?答雲:“死人有死人體用,活人有活人體用,豈可以死人體用難活人之體用耶?活人形體,自有活人之精神也”。問曰:“人死精神已滅而形體漸壞,乃至成爲白骨,形體猶存。若如汝說,形神同存,則白骨亦應有精神作用”?答曰:“物之滅也,有頓有漸,如燈光頓滅而煙則漸滅,故人之精神雖頓滅,而形體則漸滅也”。總觀其說,亦有相當理由存在,不易顛覆;且與行爲心理,仿佛相似。謂人受人之環境刺激,即生人之反應,羊受羊之環境刺激,即成羊之心理。二者精神皆以形體不同而異,形體漸壞,精神先滅。此說可謂爲唯身論。
然則人死如燈滅,佛法生死輪回之說,甯不破産耶?須知石之體不同木之體,牛羊之體不同木石之體,人之身體又不同牛羊木石等身體。惟其不同之原因又何在耶?不惟以其組織之不同,亦以其原素爲有異耳。無情木石之形體爲四大所組成,有情牛羊之身體爲五蘊──色心──法所組成,故其所生皆爲衆緣和合;無情爲四大和合之假相,有情爲五蘊和合之假相,而有情又有叁界、六趣之異,此皆有漏和合之身。而菩薩等爲無漏五蘊之身,佛爲清淨無漏五蘊法身,故唯各有其身耳。而身實不滅,不過因緣聚散,另變成一種組織而已。身不滅故,神亦不滅,依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故若以唯身論解釋行爲派心理學,亦可依之建立世出世之佛法也。
(蕙庭記)(見海刊八卷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