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心理學與行爲學
太虛
對行爲派心理學,余嘗兩次討論,發表于海潮音月刊上。但心理一名,擴充之可成“唯心理論”;行爲一名,擴充之可成“唯行爲論”。然固各有其立場之處,從其立場之處以區別焉,則心理自心理,行爲自行爲,固有秩然不可相濫者。今爲便于立論起見,不將行爲放大到無生物、植物及動物之全宇宙,專就現實中“人的有機團”──有機體改稱有機團,亦即團體之義;在佛書曰薩迦耶──而考察之,以見心理學與行爲學區別與關系之所在,不亞于理化學、或生理學與行爲學之區別與關系也。按行爲派固承認其研究之對象與生理學不同,不屬于生理學所研究之筋肉等。而行爲派所研究之對象,則爲全個人類有機團內部外部,由感受刺激而發動之反應,故于行爲派所研究者之外,非別無生理學等所研究之對象也;然則亦應知行爲學之外,亦非別無心理學所研究之對象矣。蓋心之有感激刺與發反應的行爲,固不異身之有感激刺而發反應的行爲;然心爲一實在、變化之自然,亦不異身爲一實在、變化之自然。以“人的有機團”之現實爲所呈之果,從果察因,研究其自然的生機和成分,則有生化學──生物學、生理學等;識團學──完形派心理學及叁能變唯識學等;理化學、心法學──心體、本能、感覺、情緒等問題,及康德以來之知識論等;研究完成而綜合之,則成爲曉得什麼叫做人類之人類學──博物學中的人類學,與曉得什麼叫鳥叫獸者同。以人的有機團之現實爲所依之因,由因致果──若行爲派以生理學上綜合的全體爲所依,以觀其感激刺而發反應之所致──,研究其行爲的激刺和反應,則有養生學──衣食住行娛遊眠息之農工商醫婚姻等,教育學──宗教與學校及文藝風俗環境等,身行學、心行學──此身的行爲與心的行爲,在學理上雖可分析,在事實上則常爲綜合身心之人的有機團行爲。若吃飯、走路、說話、寫字、作工、踢球等,行爲派心理學屬之;然高等之心的行爲,若身居一室而心羅宇宙,則可無關身行而獨立之哲學思想等屬之;研究完成而綜合之,則成曉得什麼叫做人事的人事學。再綜合由察果知因之人類學而到從因致果之人事學,完成以現實中人的有機團爲出發點所研究之體系,則謂之人生哲學;但人生哲學之外,猶可有動物哲學、植物哲學、宇宙哲學等。茲結爲一表如下:
┌生化學┐ ┌理化學┐
┌有實有變的生機┤ ├和成分┤ ├曰自然的人類學┐
以人的有機│ └識團學┘ └心法學┘ │人生
團爲出發點│ ┌教育學┐ ┌心行學┐ ├哲學
└團內團外的激刺┤ ├和反應┤ ├曰行爲的人事學┘
└養生學┘ └身行學┘
故于人的有機團之現實爲出發點而研究,其于自然學也,則當由生物學、生理學、與完形派心理學等直觀所知的生機,然後研究到物理學、化學及心體本能情緒感覺等問題,與知識論等析觀所得的成分,綜合之乃知自然的人類是什麼。其于行爲學也,則當由現有如何的營養、生殖,及學校文藝、風尚、環境等刺激,然後研究到將來如何的動身、發語、立志等反應,綜合之乃知行爲的人事是什麼。再綜合之乃成人生哲學。一般的科學者、哲學者,不知以現實爲出發點而建設其研究之體系,只知掠取前人析觀所得的成分爲構思之基礎。吾友衛中博士嘗謂“杜絕科學家之産生法,有至巧而爲用最便者,則爲現代之所謂科學教育。現代之科學教育,乃務使物質現象中之自然成分盡量滅絕,而陷物質活動于死無生氣而後止者也。其實驗室之工作,殆無非致物質活動于生地,而後取其零星片段之物質,假由上而下之解釋。此之爲法,與夫真科學家之由下而上──按即由現實而到析觀所得成分──,先之以領略自然感受印象──直觀所知──,而後闡明物質之形性者,全然反背。于此而求真科學家之産生,又烏乎可”?由是倒從化學、物理學而到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致行爲派襲取此迷謬之陋習,乃將自然的心理學及刺激的心理學概遺棄之,只取身心感刺激而發反應的平庸行爲,執爲心理學所研究之對象,且排斥研究其他任何對象之心理研究也。若知研究“人”的科學哲學中之心理學,當從人的現實爲出發點而研究之,則行爲派之僭妄固顯然可知也。然又豈但行爲派僭妄哉!依現實主義之見地而言之,則從來依其析觀、推觀所得,而建設以化學、物理學、或數學、論理學爲基礎之科學及唯物論、唯心論等,固無一非僭妄之徒也!若知今此“唯現實論”之科學、哲學研究法者,則從來之科學、哲學體系,皆當一變其觀察實驗法及組織判斷法而後可。此另詳余所著之現實主義,茲不具論。
但從現實主義之人生科學、哲學中,一觀行爲派心理學、與完形派──或格式派──心理學,去其執一端而排全體之僭妄,則其研究法及研究之所得,在人生科學中,亦未嘗非有一相當之位置與價值。然亦只在此相當之程限內而已。世人固無所用其驚異!
(見海刊九卷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