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研究
太虛
──十一年四月在黃陂縣前川中學講──
中國文“心”之一字,含義最廣。通常之心字,多指吾人身中之肉團心而言,然此肉團心不過專司人身血液之流行,其本質爲一物體,于空間占一位置,其時非永久不變壞,此非佛法上之所謂心。近代人多誤以腦筋爲有知覺思想之能力,遂指此爲心,殊不知腦筋亦爲一種物質,亦應屬于肉團心;惟吾人心念發動時,在身體中之各部,常與此一部分有關系耳。
佛法上就心之功能力用及發動之方向,由淺至深,由粗至細,將心分作叁類:一、慮知心,二、集起心,叁、真實心。慮知心者,將吾人能思想知覺之功力而姑認爲心者也。此慮知心雖無邊際方所、時劫短長,非形色可限,非容量可局,然實爲一心之所起,作用時不免虛妄錯誤而非真實。人身中能表現之功用者,厥惟六根,根者非爲心所從生,乃是心之所托,與六塵接而發爲六識,心之用于是始顯。就此種心之功用言,似可指此功用即是心,然前五根仍非是心,而第六根亦慮知心耳。
意識之背後,尚有所謂我識──即第七末那識──此識常處黑幕,念念執我,而爲前六識心之主動。前五識爲根境所限故,其用有時而窮;意識之用,則能橫遍十方,豎徹叁際,廣漠無垠。其所以能具如是之大用者,因其背後有我識爲之主宰,以此我識極廣大,故意識之功用及境界亦極廣大,孟子謂萬物皆備于我,與此相似。我識一面爲前六識之主宰,一面念念收羅一切萬有而藏于藏識之中。此藏識能含藏萬物,有任持一切之力。藏識喻如專製時代之國土,我識則如專製之國王。前說之八種心識,皆屬于慮知心。
藏識雖貫徹叁際十方,永不斷滅,而又生滅成壞之相相續不斷、刹那不停,而所以現此生滅相者,因我識念念執之,遂見其有生滅耳。如朝代更異,國土本無變動,而國王或遂以爲國亡焉。
┌──明
┌───眼───┐ ├──空
├───耳───┤ ├──色
慮├───鼻───┤ ├──眼根
知┼───舌───┼識 眼識┼──意
心├───身───┤ ├──我
├───意───┤ ├──藏
├───我───┤ ├──種
└───藏───┘ └──作意(動)
眼識以明等九緣生。耳識去明,以聲易色爲八緣。鼻、舌、身叁識去明、空,以香、味、觸易色爲七緣。意識爲五緣識,我識、藏識均爲叁緣識。
境
意識────我識
我識────藏識
藏識────種
作意
見┐
└───能慮知─┐(精神現象)
├慮知心…………體
┌───所慮知─┘(物質現象)
相┘
慮知心于起不起,體恒常在,其現起時,見、相二分同時而起,即精神物質兩現象同時起矣。
(王淨元記)(見海刊叁卷十一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