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人生觀

  佛學的人生觀

  太虛

  ──十九年新春在集美中學演講──

  余于前數年中,早已知有廈門集美學校,而來廈兩次,總未遑一造參觀!此次承貴校校長及諸同學之邀,得來參觀貴校,及獲與諸君談話的機會,私心如何欣快!今天與諸君所談的,是佛學的人生觀。在談此題之先,應先問如何是人生觀?人又是什麼?換言之,就是說:要知具如何的觀念去做人,更應知道人在宇宙中是什麼。故講人生觀,必進言宇宙觀,二者息息相關;不過宇宙觀屬整個的,人生觀屬特殊的,故人又非概與宇宙中萬有相等,而具有特殊之性質,所以成爲人生觀。

  宇宙觀與人生觀之區別點,可說一是自然界,一是人爲界;一是共同的全體,一是具有特殊的部份。現在所要說的,就是人在宇宙中,居若何的位置?具若何的價值?以及如何做人的辦法。在余觀之,可得以下的諸點:

  返歸自然派:在此派之觀念,以爲凡自然的,皆具有完滿的美善;人雖自然中一分,而失卻完滿美善者,系由人不能安于自然而妄有造作,致生出種種不自然的罪惡和痛苦,若能返歸自然,則完滿美善即能複現,此中國老、莊派是也。

  改善人爲派:此派亦以自然爲美善,其不美善者,亦是由于人之行爲不當而産生。然與前異者,彼則全毀棄人爲,以人爲皆不善,此派則謂不善固由于人爲,而自然之美善,亦必假人爲方完滿。所謂“作之君、作之師”,以爲人類之軌範,掩其不善而充其善,此派可以孔、孟爲代表。

  中國之老、莊與孔、孟,對于宇宙人生之觀念,既如上述;然有適與此中國思想相反者,則科學是。在科學的人生觀,是向自然界予取予求的以滿足人之欲望;而自然界之樸素簡陋,不能滿足人之要求,乃發明駕馭之法,則製服利用而享受之,且加以改造以適人意,故在科學的人生觀,須發展人爲力而征服自然者也。

  然複有神教派的人生觀:此派以爲宇宙間自然及人爲的現象,皆惡劣而不美滿,唯有此現象界所從出之本體天神、上帝爲至善,此人間系由人祖造罪惡受罰而墮落所成,吾人欲得到究竟的完善,必舍離此現象人間界,而歸于本體的上帝天國方可,此耶、回等神教之人生觀也。

  與此派意見相違者,則爲進化論:進化之思想,在希臘古哲學中已具端倪,不過至十九世紀方告完成耳。此派對自然以至人爲之解釋,以爲其原始皆非常單純樸陋,如由渾沌而進至于萬有,無機而進至于動植,猿類而進至于人類,穴居而進至于廣廈,諸如此類,皆由簡至繁,由惡劣而進至優良。將來之現象界,以理想推之,愈演愈優,愈進愈善,誠有方興未艾之樂觀;而與宗教派舍離現象的人間,以求返本體的天界者,大相反背,此進化論之人生觀也。

  以上、系述中國的儒、道和歐西的哲學,及耶、回等神教和進化論等,兩兩相反的人生觀。今天下洶洶而大亂無已者,未始非此種相反的人生觀有以致之也。以下、複介紹印度對于宇宙人生觀的思想之一斑:

  印度思想,亦有同于神教的梵天等派。除此之外,可攝爲二類:其一解脫的:此派謂宇宙人生,根本不足耽嗜,如彼斥以自然界爲美善的雲:若謂現實之惡劣,系由人爲所産生,然人即自然界之一分,自然界既能生産惡劣的人爲,而謂須返于自然,雖返亦奚以益!至科學的放縱人欲,唯有更加痛苦而已。再如斥宗教之欲歸于神的本體雲:若人世是由上帝所創造,而上帝即應負完全責任,豈應任人世界墮入于惡劣!上帝既不能負完全責任,而謂上帝爲畢竟的依歸,此言殊成戲論。複斥進化論雲:若謂自然及人爲愈演愈優,愈進愈善,此乍觀雖有理,然進化所依在物理基礎,終歸毀壞,例如地球滅時,還有什麼人類的進化可說!由是、此派對宇宙人生,乃持徹底否認的態度,既無意于人生的存在,複何有乎向自然界的要求!所以此派之主義,即在止息要求而反歸各各獨存的神我,以神我不受束縛而得解脫爲究竟,此派可以數論及耆那教爲代表也。

  其二佛學的:在佛學上,又可分爲二類:一、小乘的,二、大乘的。在小乘、則由批評數論等之缺點而出,如斥彼所謂解脫雲者,不是究竟解脫,以所執之精神界的神我仍然存在,而現世之産生,即由神我之要求,神我存在則仍有複産生人世之日,不得謂爲究竟解脫。故在小乘的意義,欲得究竟的解脫,首應否認自我的存在,而所有的但現實作用而己;無從證明離現實作用外另有我體,我體無故,能要求者則無,無要求故方得稱爲真的解脫。此小乘的無我解脫之人生觀也。

  然今天所要講者,並不在前此之諸說,而在此大乘的人生觀也。在大乘的人生觀所從出的宇宙觀:則以凡現實界,無論若何大小高低相差的存在,皆是因緣所生法,過去之法爲現在之因,現在之法複爲未來之因,上溯之無始,下推之無終,所謂無始無終。然一法之生起,又非單因之所致,而實由一一諸法息息相關的衆緣所成,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又無中無邊。雖一刹那、一微塵之存在,其真相亦無始無終、無中無邊。通常所指爲某物,但和合相續之假相作用而已。且就人言:子之有父,父複有父,父父無始:子之有子,子複有子,子子無窮,是爲無始無終。一人之成分,由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組織,乃至有血統的遺傳,風俗的沿習,教育的培養,如是舉一人而言,無一息而不與全人類、全宇宙吸呼相通。一人如是,人人如是,然又不得謂誰爲中心,誰非中心,舉一即一切,一切即攝一,是即無始無終、無中無邊義;亦可是即始即終、即中即邊義,即終則宇宙以吾爲目的,即始則宇宙由吾而創造,即邊則宇宙以吾爲極軌,即中則宇宙以吾爲司命。由無始終、無中邊之宇宙,而觀即終始、即邊中之人生,遂變成極活潑自由,極圓滿平等之宇宙人生矣。

  從上面一段意義,而講到應以何種觀念而去做人的話,即是既知吾人是無始無終,即終即始,無中無邊、即邊即中的意義,同時知道現在世界之妍醜,是由過去之遺傳,而現在之動作,亦必效果于來際,一人之動作固受他人環境之轉移,但亦能影響爲他人之環境,此吾人之言行舉止,故不能不特加審慎矣。

  人類果能實行大乘的人生觀,則所謂世界大同、社會平等,亦即佛法上所謂無人我相的圓融法界。其世界所以有爭鬥者,均由各人錯認其狹小的假相爲我,而侵略非我、排斥非我,由是而産生出種種的沖突,是爲世界人類爭鬥之原因。今若見緣成無我的人生真相,一切人無不與我息息相關,故一切人無不是我;我一人之舉止,影響于一切人,故我一人即一切人,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由是可結言曰:吾人之一切動作,須從利他處著想,利他即自利;一切莫向損人處進行,損人即是損己。由此、吾人之舉止言行,則須消極的不害他,積極的能利他,以爲善行的標准,此大乘佛學的人生觀也。

  上來所言各種人生觀,簡略已甚,然古今東西人之思想,亦粗備于是,何去何從?則在諸君自擇!

  (宏度記)(見海刊十一卷叁期)

  

✿ 继续阅读 ▪ 人生問題之解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